一天时间将《故乡,别来无恙》追平了,追平之后,我心中感慨万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关于“离乡”
张沛离开故乡虽然她嘴上说是因为自己考去了北京,但更多的是为了离开父母的掌控,脱离他们的视线,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张父张母对她的要求非常的严格,对她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动向十分关注,他们希望张沛可以按照他们的设定去生活。张父张母过分管控的后果就是张沛不顾一切的逃离。
同样渴望逃离的还有董家希,丁老师独自抚养董家希长大,对她的管控欲自是不必说,用董家希的话来说,那便是,丁老师是一位凶残的暴君,而她是一个没有自由的囚犯。
对于一个没有自由的囚犯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逃出生天,掌控自己的生活,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于是“不得已”听了丁老师的话报考财会专业的董家希,在脱离掌控以后立马转专业读了自己喜欢的戏剧文学。
二、关于返乡
张沛原本是不愿回到成都的,可是罗薇的死让她突然之间怕了,她怕自己也和罗薇一样突然离世,更怕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苟丹丹离开的原因剧中并没有言明,可她回去的原因却格外清晰,爱情和生活遭遇双重打击,看到家里其乐融融,便想回到故乡,离家里近一点,就算不敢言明一切独自回去,也算呼吸了同一片天空的空气,足以疗慰心伤。
董家希离开是想追逐梦想,她回去是发现自己有比梦想还需要追逐的东西,那便是好好陪伴自己的母亲。丁老师确诊肺癌,她不能让再自私的只顾自己,让她一个人面对。
吴芸来到自己的第二故乡成都,一是因为母亲是成都人,不少的亲人在成都,二是对她的事业发展更好,三是年少时期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太多。
他们离开、回到故乡看似原因各不相同,可本质上还是因为那些停留在那里的人,那些深埋在记忆里的美好,那些不愿失去的美好。
三、关于愧疚
《故乡,别来无恙》这部剧中最让我动容的就是关于亲情的描写,真实、不说教,不随便上升价值,可每一句台词都有它的价值。
张沛回到家里的那一刻,看到母亲滋了毛的牙刷,记账的本子,脏污坏掉的沙发,再联想到好友罗薇死后罗父罗母的境遇,愧疚感一下子涌上心头,只想掏心掏肺的对父母好。
可是这愧疚感来的快去的也快,日复一日的相处,之前的那些问题再次涌现出来,还是会让她想离开这个家。
这就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感体验,第一二天是久别重逢的惊喜,第三四天是久别重逢后的忍耐,第五六天就是久别重逢后的厌烦,第七八天就是久,别重逢的“训斥”,很少有人能逃过这个定律。
四、关于骄傲
相比较于张沛父母的念叨和操心,苟丹丹的父母就显得要“开明”很多,他们几乎是无条件的支持苟丹丹的事业,不过多挽留她。
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了知名的美妆博主,嫁了一个上海老公,事业顺利,婚姻幸福,这在妈妈界简直就是妈妈的骄傲,吹嘘的资本,同辈的典范。
可是这种骄傲一旦形成,那就很难让人接受它的消失,回归之前的平庸。事业不顺、遇人不淑的苟丹丹原本是想回家疗伤。
人才刚到楼道口,苟母的一番话让她停住了脚步。是啊,她不能用这样一副颓废的姿态回到家里。
明明都已经到家门口了她却还是轻手轻脚不惊动任何人下了楼,回家重新换了一身战袍,拿了礼物才过来。
时尚美丽的战袍下面是拘谨紧绷的身体,精致美丽妆容下面是掩盖不住的虚弱和疲惫,她强撑笑容努力做到母亲说的那般永远都有精气神,永远都向上蓬勃。
她眼眶几度湿润,几番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有把话说出口。父母对她工作的体谅,对她婚事的关怀,让此刻的她如坐针毡,她一刻也没法再待下去,盛装打扮回家停留时间也不过短短五分钟。
结语
《故乡,别来无恙》父母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可以说是很多家庭的缩影,无论你年纪多大,在父母的心里你永远都是一个孩子,他们总是忍不住的想要去关心你,这是出于好意和在意。
可这样的在意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对于已经成年,并且已经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来说,没有独立的空间,没有隐私,过度的关心都会让人觉得窒息,让人想要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