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世后,回到故乡变得困难重重。
在现实生活中,年纪较大的人多数仍留在老家务农,或在县城谋生。而年轻一代则习惯了在外漂泊,到外地打工或创业。还有些年轻人因为婚姻而在遥远的城市安家。
时空的距离导致年轻人很少回乡探亲。在父母还在世时,过年过节大多还会回家,尽孝心,顺便去看望长辈。但是一旦父母离世,年轻人往往开启了长期漂泊的生活方式,不再回家乡。
当长辈家庭举办喜宴时,虽然会邀请侄儿、外甥等晚辈,但晚辈们却常常不会参加,顶多委托当地的熟人送上礼金。有些晚辈甚至连礼金都不送了,因为他们没有打算回老家定居,认为维系亲情没有必要。
想想看,为了一顿饭,耗费几天时间和千元钱,年轻人对此很抗拒。从大城市坐火车或飞机,再坐公交车回老家,对于他们而言,是个很大的代价。
父母过世后,即使在清明节也未必会去扫墓。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谈对父母那一辈的长辈好一些,可能并不见得有多大意义。
许多情感因距离而逐渐淡漠。一开始可能会有愧疚之情,但随着时间推移,习惯了这样的状态,也不再计较。
对于那些情感深厚的长辈,能在过年时打个电话问候,或通过网络发个红包,已经算是不错的表现了。至于其他长辈,慢慢地变成了陌生人。这种现象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是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让这样的状况变得更加普遍。
儿女与上一辈的人之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感情。
朋友小梁曾分享了一段往事。
小梁的父亲是兄弟姐妹中的长子,一直生活在农村。而叔叔、姑姑、伯伯等则都在城里定居,家境相对好些。
当小梁的祖母年事已高时,叔叔、姑姑、伯伯等都找了各种借口,对祖母冷漠无情。甚至有人说:“老家的财产都归了老大,所以应该由他来养老。”
算一算,祖父母留下的财产只有两间平房和几亩薄地,存款从未见到过。
小梁的父亲承担了赡养父母的责任,也因此消耗了大量资金。
小梁对上一辈的人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
当小梁的父亲过世时,叔叔、姑姑、伯伯等哭着说:“这个家,还好有你啊。”
这让小梁越发感到不是滋味。
回溯到更早的时候,小梁初中时期,由于学费无法支付,上一辈的长辈也不愿借钱。后来上高中时,他在城里的伯伯家借宿,却遭到了奚落。
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长辈都真心关心晚辈,反而有些人喜欢趋炎附势、推卸责任,导致大家庭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令人伤心。
上一代人的做法并未与下一代建立深厚的感情。出于对父母的尊重,下一代勉强与长辈交往。然而,父母过世后,这样的交往自然消失了。
家族内的矛盾早已使两代人之间的感情走向消亡。作为晚辈,他们招惹不起也躲得起。
亲情没有牢牢留住,怨气却留了下来。亲戚之间是否能继续交往,答案变得显而易见。
因为家庭角色的改变,父母过世后,亲戚之间的交往模式也会发生改变。
凭自己之力胜过依赖他人。
从小时候到成年,我们常常希望能依靠父母;长大后,也期待兄弟姐妹的支持,还有在困境中得到亲戚们的援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难以靠得住,那还能指望谁呢?
我的小舅舅家里有几十万存款。在一次家庭聚餐时,小舅舅说:“以后,多读书吧,学费问题找我。”
我上高中时,母亲去向小舅舅借钱,他却说:“钱不归我管,再说,我娶了个不省心的妻子,没办法......”
另一边,我的姑姑总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很穷,可你根本没有机会求助于她。
在父母抚养儿女时,很多时候也存在偏心现象。在帮助儿女结婚或购房等问题上,提供的财力支持差别较大,对待孩子的抚养也有偏袒。
作为晚辈,一次次在长辈面前失望后,我们最终彻底摆脱了对他们的依赖。
“既然我不指望你们,为什么还要讨好你们?”这样的想法一旦涌现,亲情也逐渐淡漠。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年轻人的意识中,这一点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那些独自外出闯荡的年轻人,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交圈,但这个圈子中很少有亲戚的身影。他们逐渐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父母离世后,人际关系和家庭结构都默默发生了变化。
你会意识到,父母是你与亲戚之间的纽带,透过父母你了解亲戚的状况,并能适时去拜访长辈。
然而,一旦父母离世,你对长辈们的了解变得甚少,甚至有可能一整年都没有联系。关于长辈过世的消息,也许要等很久才能听到。
但没关系,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小家庭,这已经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了。
亲戚之间的聚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会淡然看待,内心就会更通透。在面对这样的变化时,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和理解,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