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抬杠:怎样改掉爱争辩的坏毛病

2023年03月19日20:24:03 情感 1975

拒绝抬杠:怎样改掉爱争辩的坏毛病 - 天天要闻

任何人都会生气,这也很简单,但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场合,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愤怒,这可不简单。

——亚里士多德

世界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而多彩,但是世界也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而充满争执。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

而这又非常难以实现。当我们觉得不被理解时,我们就会去解释,去争取。但是,对方却有着迥异于我们的想法。

那么,讨论也就容易升级为争执。

究竟,我们为什么会与别人产生争执呢?


原因1. 自尊的保护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我形象维护的需求,抬杠的原因之一是为了维护自我形象——我不比你差。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服务偏差的现象,也就是每个人都会美化和抬高自己。

有过这么一个实验:询问司机群体驾车技术的自我评价,结果只有1%的人的回答是低于平均值的。可见每个人在潜意识里是多么看重自己的形象。

抬杠本质上是一种相对的自我拉升,在争夺话语的控制权,属于竞争的一种。

当我们在争论中获得主导权时,我们会认为获得了胜利,有时我们甚至会为了反对而反对,背离一开始讨论的初衷,只为获得自尊心的满足。


原因2. 宣泄需求


语言暴力也是暴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暴力的宣泄能够获得跟其他本能欲望一样的快感。

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伦兹(K. Z. Lorenz)在《论侵犯》中写道:“侵犯性具有自身的释放机制,与性欲食欲等本能一样都能够引起特殊的快感。”

人也是一种动物,在进化中也保留着许多的原始兽性。

暴力的释放之所以能够带来快感,是因为它经常与资源的掠夺有关,无论是竞争配偶,还是捕食。

所以,人是有暴力宣泄的需求的,在形式上分为内侵(自我伤害)和外侵(伤害他人),如果过于压制自己的本能,也可能会导致一次性爆发,而一次性爆发的人更可怕。


原因3. 认知域交集较小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仅取决于客观情景,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构建。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对事物的构建基础都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两个人的知识面就像两个思维集合,他们存在交集,但是更存在差异。

如果双方不站在对方的立场和经验考虑问题,那么这样的抬杠只会增加双方的矛盾。


讲完了我们抬杠找茬的原因,那么我们也分析一下,如何才能解决爱争辩的问题呢?


方法1. 增加共同视域


在辩论的过程中,尽可能在说一个观点前,增加自己的前提,告诉对方自己观点的背景和基础。

同时,也尽可能问清楚对方的观点基础和背景。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问一句“我不太明白你为什么这么说,能再解释一下吗”,这也给了双方讨论缓冲的时间,以减少不清醒。

记得电影《搜索》里面的叶蓝秋高圆圆饰),她因得病而绝望,没有亲人只想借老板的肩哭一下,不巧老板娘来了正好撞见,被称为小三。

她坐公交车时感觉太疲惫了,没有让座又被记者报道,变成人人皆知的“不让座墨镜姐”,最后跳楼自杀……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与他人有更多的共同视域,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指责和责怪了。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增加自己与对方的共同视域,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行为,这样也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抬杠行为。


方法2. 学会自嘲


自负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也更容易对别人的语言产生错误编码。

因为他们能够维持自尊的方式比较少,只能通过抬杠和攻击性等所谓“战胜对方”的方式来相对提高自己。

如果我们是这类人,那么就要学会提高自己,其中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学会自嘲。

自嘲是自我接纳的一种表现,能够较为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

这也是一种高情商行为,证明了我们有一定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一些不足并且能够接受。

加林斯基(Galinsky)发现,当我们主动将贬低身份的词语用于自己身上时,我们会产生更多的“权力感”,缓解自己的不愉悦。

另外,如果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也会慢慢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尊,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从而减少抬杠争执行为的发生。


方法3. 明确争辩的目的


有一天你想出门,你母亲觉得外面很冷,想要你多穿一件大棉袄,而你觉得棉袄太厚,怕等会运动过热,你执意不穿。

于是你母亲说了句:“不穿就不准你出去。”

可能一开始是交流,慢慢就变成了争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

这是因为,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区分了自我与母亲的关系,甚至形成了对立。

这个时候,在交流的过程中,变成了双方互相争执的模式(A→B),而不是双方一起解决问题(AB→问题)。

在沟通中,关系一旦形成对立模式,我们就会排斥母亲的各种建议。母亲则会为了维护权威形象,与我们展开“拉锯战”。

而如果共同立场是去面对问题,就好办得多。

当母亲希望自己多穿一件外衣再出门时,你可以加一句:“妈妈,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不过我一会儿可能要运动,会流汗,所以就不穿了。”

母亲也不会感受到立场的对立,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想法。

所以,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并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起一场不必要的争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多用“我们”,少用“你”,让对方感受到你们处于同一立场,是在一起解决外部问题。


方法4. 合理宣泄


争辩是暴力的宣泄方式之一,也不应该完全摒弃。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小两口经常吵架却没有离婚,但是模范夫妻却因为一次小打小闹而分开了。

因为争吵也是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本质上也能够增加双方的需求了解。

另外,争辩也能够合理发泄个人的暴力行为,避免长期积压造成一次性爆发。

所以,适当地与他人争论是有益的,但是人身攻击以及粗话则是应尽可能避免的。这样也才能算是一场互益的争论。


方法5. 控制音量


当一只狮子进入另一只狮子的领地时,狮子之间在打斗前会互相嘶吼,通过气势吓跑闯入者。

同样,人类也有这种行为机制,想通过加大音量,在气势上让我们的反对者屈服。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往往都是失败的。

这是因为,加大音量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侵略性,从而产生排斥心理,为了维护自身尊严只能反击,让争论变成争吵和抬杠。

所以,自己也应尽可能控制音量。

我很喜欢知名主持人孟非的一句话:“当我们开会在争吵时,别人之所以愿意听我的建议,是因为我说话非常小声,别人总是不得不停下争论问一句:他刚说什么了?”


用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给这篇文章做个总结:没有完美的事物,那么它存在的不足,只要有心,就可以用它的不足来跟你争论甚至攻击你。

同样,很多时候并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抬杠不会有真正的胜利。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