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扎心现状:混得最好永远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

2021年09月11日17:35:09 情感 166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幼时教我们识字,共喜怒的人,是我们的父母,尚且年少时,我们离开了家庭,去往了学校接受教育,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中,我们结识了无数的人,或许也包括自己的挚友。

学校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无数人的喜怒哀乐,也承载了无数故事,因此在出身社会之后,我们依旧还回望那段青葱岁月,驻足而望。

离开学校后,再次相见时已是在同学聚会上,那些曾经稚嫩,无知的同学都已经为人父母,撑起了自己的家,虽然同学聚会似乎变了味道,变成了“攀比游戏”。

无数人带着各式各样的人格面具来彰显自己的价值,在这种变了味的同学聚会中,只有班里曾经的学霸与成绩最差的学生默不作声,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班里的两个极端往往混得比其他人更好,甚至你曾经最看不起的同学成了班里最有出息的人。

社会扎心现状:混得最好永远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 - 天天要闻

同学聚会中有攀比,也有人性,更有你无法预料的成功人士。

对于第一名来说,凭借着出色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成为班里的佼佼者并不难,一直以来,他们便有光环效应加持在身。

而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Halo effect)”,就是指个体拥有某一项明显优于常人的特质时,这项工作特质太过突出,而导致其他人将这项特质看成了评价他整个人能力的唯一标杆。

就好比,我们对好看的人,总是有着很多的善意与欣赏,因为固有的思维定势会让人片面看待一个人,认为好看的人,是聪明的人,也是有能力的人。

社会扎心现状:混得最好永远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 - 天天要闻

对于一个学习成绩好的人来说,他自幼就有着家人更多的殷切的希望,也同样承载了老师殷切的希望,甚至还有同班同学的欣赏。

因此,在这种期望效应之下,他们变成人中龙凤,变成社会人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总会有无数人反驳这个观点,认为班上的第一名很少会有多大的作为。

那是你太过狭隘,一个人所承受的期望越大,他有出息的概率会越高,因为鞭策自己的不只有自己的理想与人生追求,同样还有外界环境中的期望。

期望效应使人成才并不少见,在心理学中这是“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他人的期望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

社会扎心现状:混得最好永远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 - 天天要闻

试验者选取了一个班里的任意几名学生,然后声称这是班里很有天赋的学生,智力很高的学生,因此再过一段时间,实验人员进行观测后发现,这几个被随意选中的孩子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勤奋。

可见,当外界给予人合理,适当地干涉后,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影响,会被塑造,成为无数人所期望的那般优秀。

而这正符合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Behaviorist psychology)的观点,人的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人的心理与各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那些从小就在无数人殷切希望之中长大的第一名自然而然就能够成为人中龙凤,大部分学习成绩好的人,智力与认知的能力毋庸置疑,只要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想要成功并不难。

社会扎心现状:混得最好永远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 - 天天要闻

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他们会得到更多的肯定与鼓励,如果他们有着极大的抗压能力,那么成他人所期望的那种人,绝非难事。在反观那些从小就没有优异学习成绩的差生,他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会遭受到更多的质疑,在这个尤为注重学习成绩的国度中,无数中国家庭也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做了评定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

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有好的出息,才算好孩子,也才能得到家长的优待,得到老师的优待,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尤其是最后一名,真的智力有问题吗?显然不是,他们非但智力没有问题,他们还比较聪明,他们可能热衷于电子游戏,热衷于与学习无关的事,而人的注意与分配是有限的,因此他们顾此失彼,学习成绩名列倒数。

社会扎心现状:混得最好永远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 - 天天要闻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遭受到了无数因学习成绩不如人意而带来的歧视与轻蔑,从小就学不会循规蹈矩的人,长大之后又怎么会任人欺负。

无数成绩最差的学生,因为受到了更多的打击,因此他们才会变得执拗,想要和自己的命运一较高下,心中的不甘心与不服输让他们成为了另外一个混得好的人。

而人的潜能往往是在无数次打击之后才会迸发出来,逆天改命要么是来自于骨子里的不甘心,要么是来自于过度的歧视与打击。

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同样也是最重情义的学生,如果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着出色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那么大部分学习差的学生有着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扎心现状:混得最好永远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 - 天天要闻

在这个对人情与关系如此注重的国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色的交际能力也能让他们在人群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干出一番大作为。

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个社会中都显得至关重要,任何一种出色的能力都能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益处。

班上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他们只是对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兴趣,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学习,也不是每个人都擅长交际,因此那些混得最好的人,一定是在某方面有着出色能力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汤糜达

编辑 | 廿九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Vulnerability: The Key to Better Relationships | Mark Manson. (2020).Smith, E. (2020). Your Flaws Are Probably More Attractive Than You Think They Are. Vulnerability. (2020).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爱上一个有家庭的人,最好的结局,往往指这些 - 天天要闻

爱上一个有家庭的人,最好的结局,往往指这些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情感的道路上,人们偶尔会误入复杂的境地。爱上有家庭的人,内心纠结与挣扎丛生。不少人在这份特殊的情感中徘徊,以为能坚守出别样美好,却不知这常是布满荆棘的迷途。其实,这份爱看似热烈,却可能不经意间灼伤自己与
因果定律:人生的恶果,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 天天要闻

因果定律:人生的恶果,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老子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人们日常行事时,常因冲动或欲望,做出损人利己之事。可他们没意识到,这背后藏着因果关联。我们总觉得自己行为,不会有严重后果,可事实并非如此。世间万物,都遵循因果定律。种下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
与人相处时,在这些情况下,要学会“装傻” - 天天要闻

与人相处时,在这些情况下,要学会“装傻”

人们常说:“难得糊涂。”在人际交往里,不少人一门心思事事精明,处处显摆自己聪明。但其实,真正的智慧,并非锋芒毕露,而是懂得适时“装傻”要是。一门心思追求精明,事事都较真,往往会把自己拖进没必要的纷争和困扰中。“装傻”就像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能
请记住,以下这些事是躲不过的,要学会勇敢面对 - 天天要闻

请记住,以下这些事是躲不过的,要学会勇敢面对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漫漫人生路上,不少人总想逃避一些事,在逃避中混日子。然而,一味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困境紧紧相随。要是总选择躲避,那些问题就会像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将自己吞没。这些躲不过的事,就像横在人生路上的巨石,
关系中如果出现这些冷漠反应,要学会自我保护 - 天天要闻

关系中如果出现这些冷漠反应,要学会自我保护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人与人相处时,一些冷漠反应,正悄悄啃噬着关系的美好。很多人在关系里,面对冷漠行为,选择默默忍受,期望用包容化解。然而,一味忍受,并非总能改善关系。有时,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深困境。
一个男人想你了,可能不会说,而是默默这样做 - 天天要闻

一个男人想你了,可能不会说,而是默默这样做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情感天地里,爱意的表达,并非总是直白倾诉。有一种含蓄深沉的情感,通过无声行动,缓缓流淌。人们常认为,情感传达,需直白言语。却不知,有一种思念,藏在心底,通过行动展现。要是男人只用言语,表达想念,没有实际
人们在关系中较劲,往往绕不开这些心理需求 - 天天要闻

人们在关系中较劲,往往绕不开这些心理需求

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人与人相处构成的关系,恰似这承载万物的水。它看似平常,实则蕴含诸多复杂的心理需求。多数人在关系里频繁互动,却未深入探究背后的心理动机。我们常常匆匆前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渴望。
真正的灵魂伴侣,往往在这些方面有默契表现 - 天天要闻

真正的灵魂伴侣,往往在这些方面有默契表现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感世界里,人与人相处姿态万千。许多人在寻觅伴侣的路上徘徊,渴望找到契合的灵魂。不过,并非同行之人都能成为灵魂伴侣。真正的灵魂伴侣,会在特定方面展现奇妙默契。要是相处中缺了这种默契,即便朝夕相对,心灵间或
世上最好的男人:我平凡又伟大的父亲 - 天天要闻

世上最好的男人:我平凡又伟大的父亲

世界上最好的男人,有一个就足够了,而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都说最温暖的是心灵的港湾,最温情的莫过于父母之爱。父亲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写满了真实与深情。悠悠父爱,恩重如山,父亲脸上的一道道皱纹,都是我成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