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图书馆说明一件事:孩子之间拉开差距,更多是在学校之外

2025年07月11日21:50:22 教育 5432

上周日,为了专心写一篇稿子去了一趟图书馆。

一进去,发现各个阅览室几乎座无虚席。

这边有几个小学生,一笔一画地做着暑假作业,时不时轻声细语地交谈着题目。那边两三个少年拿着高二的课本在做笔记。

还有一些孩子面前摆着一叠关于模型设计的书籍,正拿着铅笔认真涂画。

不得不感叹,这些孩子真是卷。

可惜的是,很多人赢在了假期,也有很多人输在了假期。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吐槽过她的孩子,说她的儿子自从放假以后,就放飞起来。

每天,他一身睡衣,蓬头垢面地捧着手机,一边吃着水果一边玩着游戏。

没有老师的督促,没有同学间的你追我赶,他每天可谓是悠哉游哉,好不惬意。

只是暑假的放纵背后,是落后的代价。

说白了,孩子之间差距的拉开,有时候不在学校内,而是在学校外。

暑假的图书馆说明一件事:孩子之间拉开差距,更多是在学校之外 - 天天要闻

01

习惯的差距

养成一个好习惯要二十一天,毁掉只需要一天。

我侄子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句话。

上学时,周末他会七点就起来,早上的时间就来预习和复习,也会巩固下英语这种薄弱科目。

下午呢,他雷打不动地要训练一小时的架子鼓,还会练半小时的字。剩下的时间,任由他去外面跟小伙伴尽情地玩耍。

到了晚上,洗完澡的他会安静地看一会儿书。

你看,这妥妥的好学生习惯。

可是放假第一天,我侄子直接在朋友圈里招队友:王者荣耀,四缺一,野王带你飞。

我忍不住把他骂了一顿。

孩子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习惯的较量。

长达两个月的暑假,足以让孩子们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

你在玩手机的时候,别人在预习新课、在查缺补漏;你在睡懒觉的时候,别人在认真地看课外书。

等你想奋起直追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变懒,发现自己已经落后太多。

正如高考学霸杨成煜的妈妈所说,只有习惯定型了,后面的路才好走。

今年,有一对龙凤胎兄妹火了,哥哥李和轩考了680分,李和芮考了710分。

兄妹俩人都表示,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习惯的养成。

父亲常年保持每天早起阅读的习惯。

家里布置了专门的学习空间,有各种门类的书籍。

平日里,家人在一起,会一起读书,交流并探讨各种知识,话题不限。

即使放假期间,他们也会保持这个习惯。

兄妹俩每天都会分享当天的学习收获,互相阅览对方的笔记本,各自查缺补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习惯。

是的,好的习惯,就像一种复利,让孩子受益一生;

而坏的习惯,却似一种债务,孩子终有一天要偿还。

在假期期间,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对于习惯的培养都需保持耐心,切不可掉以轻心。

暑假的图书馆说明一件事:孩子之间拉开差距,更多是在学校之外 - 天天要闻

02

认知的差距

之前,我看到一段网友的调侃:我们的上一代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我们的下一代,猪肉经常吃到,想见猪跑太难了,只能在动画片里面看小猪佩奇。

形容得太形象了。

现在的孩子,有时会让我产生一种割裂感。

一边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似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跟你侃侃而谈各种话题。

另外一边却是真实世界触感的匮乏。

因为一直窝着教室里,扎在书堆里,书里的厚重历史、多彩自然、人情社会都只是一个知识点。

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永远隔着一层纱。

但就是这一层纱,让他们的人生少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在我看来,暑假,其实就是拼上这块拼图的最好时机。

一位清华学生的妈妈,常带孩子去逛各种博物馆。

她经常带上面包和水,沉浸式遛娃一整天。

从上古时代的水稻化石,一直到明清的瓷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脉络都给孩子捋得明明白白。

孩子站在那些青铜礼器前,站在书画碑刻前,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让他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的脉动。

学习这件事,既要读圣贤书,也要读人间书。

你可以选择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近距离观察,也可以带孩子去菜市场、去田野里、去工地里感受一番。

只有带孩子走出去,看看人间的千姿百态,感受世界的多面,孩子书上所学的东西,才会成为有源之水。

董宇辉的父亲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带给了他不一样的眼界。

每到暑假,父亲都会带着他一起,喂小鸟、养蚂蚁、抓蝈蝈,甚至在大夏天的中午带着董宇辉去草丛中捕蛇。

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董宇辉对于自然、对于庄稼谷物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差距,比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感知程度。

走出被书本构筑的文字世界,走进真实的世界里,应该成为孩子必不可少的一课。

趁着暑假,带孩子去外面走走,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这个世界。

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见世面。

暑假的图书馆说明一件事:孩子之间拉开差距,更多是在学校之外 - 天天要闻

03

兴趣的差距

我这几天,其实有跟我的侄子,包括他的父母,明里暗里都表达这样的观点:

英语真没天赋,成绩差点就差点,但暑假期间,别落下架子鼓,该练还是得练。或者暑假里,孩子有啥兴趣,想学就学,别阻拦着。

为什么会如此强调呢?

我先说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今年风头很盛的王兴兴。

小时候,王兴兴英语很差,但对机械感兴趣。

但父母在课外,没有一味给他报班补短板,反而顺应他的兴趣。

他们允许王兴兴每年拆解家里的5件电器,但需要提交《拆解报告》。

王兴兴为了更好地“拆家”,就自学机械知识,到处阅读相关书籍。

初高中时的课外,别的孩子都在拼命补课,王兴兴却在研究遥控车、模型船、航模飞机。

王兴兴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第二个人,是漫画家鹿溟山。

高二时她遭遇校园暴力,被学校的女生孤立,就连寝室的女生也不同她一起吃饭。

当时的她选择用画画的方式,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后来研究生学医的三年里,她一连出了三本漫画书,最后成为了一名知名的插画师。

这就是兴趣的强大之处。

那些坚持下来的爱好,很有可能在孩子长大后,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曾说:

“中国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兴趣的培养。但对孩子来说,兴趣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

我时常会遗憾小时候没有多学一门特长,因为到了这个年纪我才明白:

我们都是靠着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生存,求得社会认同的。

我们都得靠着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的内心更富足。

教育界有个著名的“5+2=0”的公式。

意思是,5天的学校教育颇有成效,但孩子放纵2天后,最终的教育效果为零。

学校内,孩子们都在同一起跑线。

学校外,决定了你的孩子是领先别人,还是落后别人。

暑假有两个月之长,智慧的父母、聪明的孩子一定会利用好这个假期的。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中山大学取消133人录取资格!605分竟能捡漏中大 - 天天要闻

中山大学取消133人录取资格!605分竟能捡漏中大

2025年7月,中山大学直接砍掉133名考生的录取资格,就因为有人违规面试或直接玩失踪!这波操作让高考公平问题又上热搜。大学就该这么硬气,守规矩才是王道。取消资格这事儿不新鲜,中大处理得明明白白。133人中13人面试违规,120人干脆不来,
田寮小学:【美育一件事】学校社团嘉年华活动巡礼 - 天天要闻

田寮小学:【美育一件事】学校社团嘉年华活动巡礼

深圳市光明区田寮小学信息平台 2025年07月11日 13:31 广东 听全文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田寮小学成功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社团考核活动。
高考考上这4个大学专业,即便读民办院校也没关系,就业遭“疯抢” - 天天要闻

高考考上这4个大学专业,即便读民办院校也没关系,就业遭“疯抢”

全国高考各省提前批陆续投档中,985高校投档分数下滑,军校类/警官类/定向招生类等大学投档分数明显上涨,特别是上海海关学院,招生分数大涨,在江苏物理类提前批投档最低分数高达648分,令人意想不到。而从这可以看出,家长和考生报考志愿越来越理性了,认识到了“就业”才是硬道理,与其读名声好听点的211/985高校,倒不...
暑假图书馆爆满背后:拉开孩子差距的三大关键因素 - 天天要闻

暑假图书馆爆满背后:拉开孩子差距的三大关键因素

暑假图书馆爆满背后:拉开孩子差距的三大关键因素上周日,我去图书馆写稿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各个阅览室座无虚席。小学生们专注地写着暑假作业,高中生认真研读高二课本,还有孩子钻研模型设计书籍。这一幕让我深刻意识到: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是在学校
黄海刚到毕节六中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 - 天天要闻

黄海刚到毕节六中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

7月7日,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海刚到毕节六中为学校师生代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果,区直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毕节六中师生代表参加。授课现场黄海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要全面贯彻党...
潍坊青州市:公益课堂点亮孩子缤纷假期 - 天天要闻

潍坊青州市:公益课堂点亮孩子缤纷假期

来源:【青州融媒】暑假来临,潍坊青州市开设丰富多彩的暑期公益课堂,让孩子们收获知识与快乐。在青州市益都街道旗城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带领孩子们通过共读绘本、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方式,了解隐私保护与安全知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湖北省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开赛 - 天天要闻

湖北省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开赛

7月9日,湖北省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动员大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本次决赛汇聚了来自全省54所高校的145名优秀青年教师代表,他们将在7月10日至11日的两天时间里,分成文科、理科、工科、医科、思想政治课等5个专项组,展开教
这样的“端姐”,谁能不喜欢? - 天天要闻

这样的“端姐”,谁能不喜欢?

在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金雅校区,学生见到徐端,都会亲热地喊她“端姐”“老徐”。她懂孩子的心,乐于跟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的良师,也是益友。徐端(右二)和学生在一起。记者刘嘉 摄跟着“端姐”学数学有很多乐趣,她能把数学课讲得像脱口秀一样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