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近日一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发现上海兴伟学院每年149985元的学费,媒体文章瞬间引爆了舆论场。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它约等于三个复旦大学学生的学费总和,是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学费的十倍以上。难怪有网友在评论区直白地算了一笔账:“四年60万,加上生活费4年估计得80万,毕业送外卖至少20年才能赚到80万。”巨大的数字落差,让“天价学费”迅速成为焦点。
校方招办人员详细解释了高昂学费的用途。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一个学期需要在海上“漂”一百多天,停靠十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沉浸式语言学习,学校称为此项目每名学生需补贴20多万元。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则需在大二真实运营管理一个公司,并在大学期间进行三次研学,包括一次为期21天的欧洲研学。这些项目的费用,由学生公司盈利和学校补贴共同承担。招生办工作人员强调,学生实际四年总支出“并不多”,毕业生“基本没有”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且师生比高达1:7.8,提供的是“三星级酒店标准”的两人间宿舍。
然而,校方的解释却遭遇了网友的质疑。
其一,其宣称的“补贴”逻辑难以验证。学校由上海兴伟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举办,财务状况缺乏足够的公开透明度。公众无从得知这些高额“补贴”具体流向了哪里,是否真正足额惠及了学生。
其二,学校的硬件投入与其高昂收费形成鲜明对比。有细心的网友查阅资料后,在评论区指出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0.01亿元”,并调侃道:“想着今年赚100万,年底一算才赚了99万,逢人就是‘今年不赚钱,亏了一万’。”
其三,学校开设的专业仅为英语和国际商务两个,被普遍认为属于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专业,无需大量昂贵的实验室设备投入,这与其宣称的巨大成本压力似乎存在矛盾。
更关键的是,校方“毕业生不愁就业”的承诺与严峻的招生现实形成了刺眼的悖论。
公开信息显示,上海兴伟学院2024年在十个省市计划招生300人。但网络消息称,其在上海本地投放的95个招生计划,即使在征集志愿阶段也无人问津,一度被称为“2024全国唯一0投档”大学。该校虽然发布声明否认“没有招到人”,但最终极低的实际报到率(去年仅毕业30多人,目前在校生一百多人)是公开的事实。如果教育质量真如校方所说如此优异、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又怎会面临如此严重的生源危机?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似乎比任何辩解都更有力。当然,不能忽视高学费阻挡的原因。
这场围绕天价学费的争论,撕开了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几个深层次的痛点。它残酷地揭示了教育选择权的阶层分化。评论区里,认为“十五万一学年不算贵,国际幼儿园一学期都四五万”的声音,与“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贵族学校”的标签并存,反映出不同财富阶层对教育投入的巨大认知鸿沟。
它也暴露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政策与实践之间的模糊地带。《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非营利性办学,但在实际操作中,像上海兴伟学院这样宣称“非营利”、“需补贴”却收取市场最高端学费的情况,其监管和补贴机制是否真正落地、有效运行,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盈不盈利那是你分配的问题,钱都流到谁的口袋了,跟学费高不合理又不冲突。一句不盈利就可以解释了吗?”
上海兴伟学院的个案,是当前部分民办高校在激烈竞争中寻求差异化、高端化突围的一个极端缩影。它试图以“小班精英”、“全球实践”、“贵族体验”为卖点,瞄准特定高收入群体。然而,当高昂的定价严重脱离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宣称的“高投入、高回报”又缺乏足够令人信服的成果支撑,甚至遭遇生源市场的冷遇时,其模式的可持续性就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招生办那句“我们还得补贴”的回应,在不少网友看来,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商业话术,而非真诚的解释。
教育的价值,本不应由学费单上的数字来定义。当一所大学的门槛高到需要家庭以二十年普通劳动收入为代价时,它宣称的“非营利”与“高额补贴”陷入自证困境时,上海居民最终用“零投档”表达拒绝时,这场围绕“14.9万学费”的爆款争议,最终叩问的是: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象牙塔的塔尖,是否只能由金砖砌成?而教育的本质,又是否在追逐“贵族”标签的过程中被悄然异化?这些问题,远比一个简单的学费数字更值得深思。(源自纵览新闻等媒体)
有人认为‘贵族学校’是市场选择,也有人批评它加剧教育不公。你如何看待高收费民办高校的存在意义?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