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作为“孩子王”教的写作方法

2023年10月25日22:56:06 教育 1457


昨天讲了两个版本的《孩子王》,还没有介绍是个什么故事。


就是讲知青老秆(因为瘦,得了这么个绰号,电影是谢园演的,那时他的全盛时期),被安排到农场的学校教书,教的是初三,老秆很忐忑,毕竟他只上过高一。虽然当老师也要带学生搞劳动,但毕竟要轻松很多。


学生程度不一,每天学的都是一些口号,课文里讲的也是阶级斗争,语文课上毫无文学性可言。前任老师的教法都是给课文分段、写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连学生都会的流程。


老秆与学生磨合一段,觉得虽然他们初三毕业也没有高中可上,但既然来了学校,总要实实在在学到点本事,比如能写信、写文章,将来能用得上。


他就先教生字,再让他们写作文,唯一的要求是,老老实实记下发生的事,不许抄,就算流水账,也比抄一些套话要好。


初三的学生,头一次写自己“上学”,写出来是这样的:


“上学,走,到学校教室,我上学走。”


全班哄笑。但老师说写得好,至少说了一个“走”,就有了独特的内容。


第一次作文,写得最好的是王福,他写的是:


“我家没有表,我起来了,我穿起衣服,我洗脸,我去伙房打饭,我吃了饭,洗了碗,我拿了书包,我没有表,我走了多久,山有雾,我到学校,我坐下,上课。”



阿城作为“孩子王”教的写作方法 - 天天要闻



王福是班里最认真的学生。他认得三千多字。只是阅读资料过于缺乏,如果不是抄报纸或复述老师的话,他们基本上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而认得三千多字的王福写的这一篇,电影里谢园念出来,差点把我看哭了。


有人说,如果你不知道写什么,就起身出门走二十分钟,把看到的写下来。大约就是这样的训练。


电影里有很多简笔画,狰狞的面孔,头大,躯干小,但笔触纯熟,老实说一看就是美工画的。而阿城帮学生们写的这两篇“作文”,有开天辟地的朴拙,比“红旗飘扬,战鼓震天”好。


阿城作为“孩子王”教的写作方法 - 天天要闻




毕加索十几岁的时候,素描就可以画得跟拉斐尔一样好,但是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像孩子一样画画。


阿城要求的文字,也是讲究一个真心诚意和返璞归真。


说到毕加索,想起《少年凯歌》里陈凯歌讲过,他出生前不久,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会标就是毕加索的鸽子。于是父母就给他取名“皑鸽”,皑就是洁白。他十三岁时长到一米八,觉得自己已经与鸽子无任何相似处,于是改名“凯歌”。但“皑”的读音是“挨”,用的他父亲名字“陈怀皑”中的一个字,会不会这个字在表示“洁白”的义项下,还有一个“凯”的读音?另一种可能性,是按照他父亲老家福建长乐闽南语发音,“皑”与“凯”相近?总之,这是一个问题。


阿城作为“孩子王”教的写作方法 - 天天要闻


说回阿城教孩子写作文。


王福下回交上来的作文,让老秆“吃了一惊”。他写的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真是又朴实,又有故事,有反转,还有诗意,一个字一个字似乎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是极好的诗。



阿城作为“孩子王”教的写作方法 - 天天要闻



老秆写了一首歌,其中有两句:


脑袋在肩上

文章靠自己


有点民国老课文的味道。


但老秆终于因为没有按教学大纲教学,又与学生打赌的事,被学校退回了生产队。


这么多年过去,在“写作”这一项上,进步还是有限,也不知道是哪方面的原因,高校学生普遍写作能力偏低,近来这许多的学术造假,以及前不久爆出的留学生作弊被国外名校劝退等,都是脑袋没长在自己肩上,要到老秆的课堂上去回炉的。



阿城作为“孩子王”教的写作方法 - 天天要闻

画家刘小东笔下的阿城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聚焦“五一”假期丨倒排工期,项目工地建设忙 - 天天要闻

聚焦“五一”假期丨倒排工期,项目工地建设忙

5月1日上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固安校区建设工程一标段项目的建设者们正在紧张施工。河北日报记者刘 英摄进入“五一”假期,当大部分人开始享受美好假期时,固安县西北部的固安航天城内,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固安校区建设工程一标段项目的建设者们依旧忙碌,全
翁城日记 888 - 天天要闻

翁城日记 888

翁城,我们来了!但见此地:山川秀媚,土地肥沃,民风淳厚,人物磊落……我们行走,我们看见,我们阅读,我们感受,我们沉默,我们呼唤,我们耕作,我们收获。行走美丽中国,助力乡村振兴。即日起,本院特推出“翁城日记”,用志其事,以壮我行。
从“黑洞”到“2+X+Y”,解密复旦理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天天要闻

从“黑洞”到“2+X+Y”,解密复旦理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复旦大学《物理前沿导论》的课堂上,袁峰教授正在介绍黑洞吸积理论。这门由32位物理学科骨干教师轮流介绍各自研究方向的学科导论课程始于2024年,覆盖了物理学系所有研究领域,帮助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概览学科全局,培育科研志趣。
60多名学生组团退裙!涉事学校致歉 - 天天要闻

60多名学生组团退裙!涉事学校致歉

近日,一名店主称,4月底,沈阳一职业技术学校60多名学生集体网购衣服,参加完运动会后又集体以“质量问题”为名退货退款。店主表示,自己的这个服装链接被封了三个月,三个月都卖不了,损失8000元左右。店主称她在学校官网看到学生们穿着自家店铺的衣服,吊牌都没有摘,而且退回来的衣服看到上面还有草。5月3日,话题“校...
劳动者之歌|边巴卓噶:为3.6万学员托起就业创业梦 - 天天要闻

劳动者之歌|边巴卓噶:为3.6万学员托起就业创业梦

边巴卓噶在自己创办的学校前(4月23日摄)。全国劳动模范、39岁的边巴卓噶是西藏现代服务业技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创办学校那年,边巴卓噶才20岁,她希望通过技能培训,改变部分农村孩子没技术、薪酬低、走不出大山、养不起家庭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