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非遗少年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正式“放榜”,共评出优秀传承学校10家、优秀传承单位10家、优秀乡村传承学校10家及优秀传承人10人。
本届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少先队广东省工作委员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主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承办,广东省教育基金会、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广东粤剧院、广东友谊剧院协办。
本期“非遗少年学优秀案例”系列报道将继续关注乡村传承学校,看看这些校园在传承非遗技艺都有什么妙招。
26
单位名称:博罗县横河镇罗浮泰学小学
案例名称:罗浮泰学小学“武术进校园”实践案例
非遗项目:咏春拳

博罗县横河镇罗浮泰学小学·小朋友们在打咏春拳
罗浮山鸟语花香,环境优美,博罗县横河镇罗浮泰学小学的同学们正在体悟咏春拳的独有韵味。
咏春拳的原则是“攻守同步”,攻即是守,二者一体,这体现了宇宙间“道”的基本原则。为传承好咏春拳技艺,学校开始向全校学生分学段开设咏春必修课。
正式学习咏春拳之前,老师会专门引导同学们去理解习武的意义:习武并不是为了争强斗胜,而是为了强身健体,保护弱小,进而保家卫国。
同学们从“小念头”开始学习,再到寻桥、标指、木人桩……循序渐进,在一呼一吸、一拳一掌的过程中习得更精湛的技艺与更深邃的道理。
27
单位名称: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黄冲小学
案例名称:《少年强则国强》蔡李佛拳传承项目
非遗项目:蔡李佛拳

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黄冲小学·小朋友们在表演蔡李佛拳的经典招式“飞龙铁扇”
蔡李佛拳是岭南拳术一大流派,气势磅礴,刚柔并济,如漂石之水,传世近200年,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对蔡李佛拳发源地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民众来说,守护这套拳法及其文化内涵责无旁贷。2007年,黄冲小学正式挂牌成立蔡李佛武术学校,以传承蔡李佛拳为己任。
学校将校训更改为“崇文尚武,厚德精艺”,组织编写了《蔡李佛武术基础》校本教材,聘请专业武术教练,确保全校同学每周都能参加蔡李佛拳的学习,并要求每人都学会“蔡李佛初级集体拳操”和“飞龙铁扇”套路。
如此,蔡李佛拳文化不仅能在新生代中得到发扬,同学们也可从这套拳法收获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力。
28
单位名称: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篁湾中心小学
案例名称:“我是纱龙小传人”—一篁湾中心小学“非遗进校园”活动案例
非遗项目:荷塘纱龙

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篁湾中心小学·小朋友们学舞纱龙
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篁湾村,孕育了“荷塘纱龙”这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荷塘纱龙以武术为功底、以舞蹈为表现形式,因其难度高而邀游粤港澳,饮誉珠江三角洲。
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中心小学肩负起传承荷塘纱龙文化的重任。学校专门研发出校本课程,打通音乐、体育、美术课堂间的壁垒,组织全校师生一起学习荷塘纱龙的历史起源、发展传承、龙舞技巧、纱龙制作工艺等知识理论和操作技巧。
此外,学校积极举办“我是纱龙小传人”文化节,并制定出适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的龙舞技术评价体系,增加同学们作为“龙的传人”的认同感。
29
单位名称: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中心小学
案例名称:“非遗”传承 我在行动
非遗项目:瑶族扎染

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中心小学·小朋友们在展示扎染作品
校园里有口大染缸?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中心小学,这口染缸是染坊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学校开展瑶族扎染课程的必要条件。
瑶族扎染是一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宋人曾有记载:“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为了保护这门技艺,学校特意建设一个染坊,并附有一口300斤的染缸。因染料特殊,每天还有专人对染缸进行搅拌,进行日常维护。
二至五年级对瑶族扎染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参加学校每周三举行的扎染课程。这门课程的开展,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跨越班级、开放性交往的环境。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扎染学习,也使同学们的艺术天赋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30
单位名称:河源市东源县民族中学
案例名称: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陀螺
非遗项目:打陀螺

河源市东源县民族中学·老师在教同学们打陀螺
陀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的距今四千多年的文物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在河源市东源县,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打陀螺”非遗技艺。
由于打陀螺具备对抗性与竞技性,1995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为传承这一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近年来,打陀螺被纳入东源县民族中学的教学课程中,它不仅成了学生们喜爱的体育运动,也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杨逸
【通讯员】戴雪晴
【图片】主办方提供
【作者】 杨逸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