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对于它的解读不是普通学者可以胜任,大学毕业留在学校,从没有进入过社会的象牙塔式学者,几乎就是垃圾解读的高发人群。(没有贬损之意)
他们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质:
第一,理科生,物理学起码高等物理级别。
因为《道德经》涉及基础理论的研发论述。
如此强调,是因为目前基本上都文科生在解读,理科生很少参与。大家潜意识里,《道德经》是“人生哲理、社会伦理、世俗心机”的学说。而不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
第二,做过企业,而且还是科学技术为导向的企业。因为《道德经》涉及专利费收取的论述(见第七十五章)。
第三,做过理论科学研究,而且还有基本的理论体系建设。
因为《道德经》涉及科研带头人的选拔标准(见第二十八章)。
第四,做过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源投资。因为《道德经》中有关于技术转让的谈判(见七十一章)。
第五,参与过国家级别科技投入项目研发。因为《道德经》中有关于国家科技投资的论述(见第三十六章)。
第六,参与过国家科研项目的引进。因为《道德经》中有关于国家科学技术,不能让他国窃取的警讯(见第是十六章)。
第七,逻辑思维必须强悍,因为《道德经》中的译文,很多不是字面含义,而是古字今解。
譬如,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特指:“无”在古文中代表事物始因或者问题原因。如下图所示
这是最简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真实解读。
无,在这里代表事物的“因”。无极,是事物内因的极点、最元点。
【举例说明】:
《道德经》中“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分别代表对事物起因或者问题原因:探究、分析解决、回味琢磨。
譬如,汽车出了故障。
①为无为=探究故障是什么。
②事无事=把故障问题解决了。
③味无味=回味琢磨这个故障是怎么产生的。
但往往被解读成:“顺应自然的态度去作为,以不强行干预的方式处理事务,以恬淡无味的心境品味生活”这种垃圾内容。
为何会产生这种垃圾解读?
原因非常简单,根本没有逻辑思考:
第一,无,既然特指事物起因或者问题原因。为什么不从这个角度思考?
第二,事无事,就是对问题原因这件事的分析解决。
为什么会想到“以不强行干预的方式处理事务”?
第三,味无味,就是对问题原因解决后的回味,仔细分析琢磨。
为什么会想到“以恬淡无味的心境品味生活”。什么是“恬淡无味的心境”?
再一次声明,这里没有对任何《道德经》爱好者的贬损不敬之意。而是客观论述事实。因为它确实是一部伟大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而不是“道学儒解”的人生哲理,社会伦理,世俗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