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一辆小米SU7以116km/h撞向隔离带水泥桩,随后起火。车内三名前往安徽参加考编的女大学生,在电池爆燃的烈火中化作焦炭。
事故中受损的 SU7 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流传
这是小米于去年 3 月推出的 SU7 轿车的首次重大事故,自 12 月以来,每月的销量已超过特斯拉的 Model 3。
小米股价今年迄今上涨了 34.8%,周三收盘下跌 5.5%。
这场惨剧迅速引爆网络关注,舆论直指智能驾驶的安全隐患。
面对舆论的沦陷,雷军事故发表了深切的哀悼,并表示公司已成立专项小组,积极配合警方调查。 他强调,公司将全力协助家属处理善后事宜。
惨剧背后,藏着一位母亲泣血的劝告:“别信智驾,自己开才安全!”可女儿的回答却是:“妈,你太老派了,小米的智驾比人靠谱!”
小米公司于4月1日在微博发布的声明中提供了行车数据的初步时间线:
从数据看,NOA激活约17分钟,期间检测到驾驶员分心并发出警报。碰撞前2秒(22:44:24)系统提示障碍物并减速,碰撞前1秒(22:44:25)驾驶员接管,但仅1-3秒后(22:44:28)车辆仍以97km/h撞击障碍物,导致三名乘客死亡。
小米SU7的NOA(领航辅助驾驶)曾被雷军称为“比老司机更稳”,但这次却上演了“死亡倒计时”——从预警到撞击仅两秒。
母亲的直觉
遇难者母亲透露,女儿曾驾驶SU7从深圳到武汉,全程依赖智驾,并兴奋宣称“比驾校教练还稳”。
这位母亲多次警告:“别把命交给机器!”但女儿坚信测评的数据,这种认知偏差绝非个例。
社交平台上“智驾睡觉”或“脱手吃泡面”的视频屡见不鲜。例如,2024年10月,一段中国司机在高速行驶的智驾车辆中睡觉、看电影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走红,浏览量超百万,引发热议。
这些内容通常以“科技解放生活”为噱头,迎合了部分用户对便捷和炫酷的心理需求。当科技营销遇上人性懒惰,安全底线被流量碾得粉碎。
车门锁死的“罗生门”
家属说法:家属称撞击后车门无法打开,导致三名乘客未能逃生。 他们质疑电子门锁在断电后失效,并称高温和车身变形让逃生无望。
小米回应:小米官方声明指出,SU7车门配备应急机械拉手,即使断电也能手动开启。 行车数据显示,撞击前车门电子系统正常,撞击后因剧烈冲击和火灾,具体状态需警方调查确认。
现场视频:网络流传的现场视频显示,车辆撞击后车身严重扭曲,左侧车门被挤压变形,火焰迅速蔓延。 专家分析,金属在高温(电池燃烧可达1000℃)下可能膨胀,机械结构受损卡死并非不可能。这暴露出新能源车的致命软肋——
1. 电路依赖陷阱:电子门锁断电即失效,而传统燃油车机械结构更可靠;
2. 逃生时间谎言:国标要求的“5分钟逃生窗口”,在1000℃的电池爆燃中缩水至30秒。
行业通病还是小米失格?小米并非孤例。蔚来ES8成都自燃、特斯拉FSD误判护栏,均暴露智驾系统“见光死”的窘境。但小米的特殊性在于:
小米SU7的电池包设计本有“倒置电芯”护城河,理论上可将火焰导向地面。但这次撞击直接撕裂电池壳体,所谓“黑科技”在现实冲击前不堪一击。
血的教训:智驾不是遮羞布这场悲剧撕开三重现实:
1. L2≠自动驾驶:所有车企的“辅助驾驶”都需驾驶员全程接管,但99%的用户被营销话术误导;
2. 数据≠真实安全:实验室40项碰撞测试全优,抵不过一次真实路况的死亡夹角;
小米20万辆交付神话背后,是产能地狱与品控滑坡的潜在危机。
结语:科技当有敬畏之心
雷军的演讲视频:“小米智驾,重新定义安全。”这句话如今听来,字字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