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有一位备受尊敬的佛门禅师在庙中偷偷品尝鱼肉。正当他准备藏起鱼肉时,他发现有人走过来了。这个人正是苏轼,他机智地问了一句话,让禅师捧腹大笑,毫不犹豫地将藏起来的鱼肉拿了出来。
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本名林了元,字觉老,出生于饶州浮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云门宗僧人。云门宗是禅宗流派之一,在北宋时期非常兴盛。
佛印禅师从小聪慧过人,幼年便开始学习儒家经典,三岁就能熟读《论语》。《论语》是历史上的儒家经典之一,共有20篇492章,成书于战国前期。佛印禅师三岁就能熟读这样一部著作,可见他的智慧非同凡响。
令人惊叹的是,佛印禅师五岁时已经能够背诵三千首古诗,被誉为当世无愧的神童。
后来,佛印禅师进入竹林寺学习,并开始研读《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那时的佛印禅师只有十岁左右。
在年少时期,佛印禅师学有所成。19岁时,他登上庐山,拜见云门宗第四代开山祖师延庆子荣为师。
当时的高僧们初次见到佛印禅师后,纷纷赞扬他:“骨格似雪窦,是后来的俊杰啊。”
28岁时,佛印禅师被赞誉为“英灵的纳子”,他的英明才华备受推崇。接下来的四十年里,佛印禅师游历了许多寺庙,以他的品德和德行而闻名遐迩。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当时的北宋朝廷中,著名文学家司马光担任重要职位,他曾废除了一系列新政策,这位砸缸的司马光。
司马光废除了新法,而苏轼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不能一概否定新法,应该进行区别对待。因此,他与司马光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苏轼再次被贬到了瓜州。
尽管苏轼喜欢佛教,但他并不喜欢与和尚打交道。当时瓜州有一位名叫佛印的著名和尚,苏轼听说后感到不服气,所以亲自去见佛印禅师。
苏轼认为,和尚都是虚伪的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修行的高僧,他们只是为了骗取普通人的香火钱而已。
于是,苏轼在佛印禅师面前大谈特谈,涵盖了皇帝、文武百官、国家大事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各个方面的话题。他说了很多,但佛印禅师只是静静地听着,没有作任何回应。
苏轼更加看不起佛印禅师。于是他问佛印禅师:“在你眼中,我苏大学士是什么人呢?”
佛印禅师听后,并没有批评苏轼,反而赞美他说:“你是一个博学多才、修养很好的人,老纳远远不及。”
回到家后,苏轼高兴地将这件事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大笑着对苏轼说:“你贬低他,他却毫不生气,反而称赞你,你觉得谁更有修养呢?”
苏轼恍然大悟,从那时起与佛印禅师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积善人家庆有余
尽管佛印禅师是一位高僧,但他每天离不开酒肉。
有一天,佛印禅师正在庙中享受烤鱼,恰巧苏轼前来拜访。佛印禅师慌乱之下将烤鱼藏在了大磬(木鱼)之下。
鱼肉虽然被佛印禅师藏起来了,但苏轼一进来就闻到了整个房间弥漫的烤鱼香味,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佛印禅师一眼。
佛印禅师并没有察觉到苏轼已经看穿了他,他像往常一样与苏轼愉快地聊天笑闹。
苏轼表面上虚心恭维,但心里却在暗自盘算,他打算让佛印禅师自己将鱼肉拿出来。
片刻之后,苏轼终于施展计策,向佛印禅师问道:“'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
佛印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积善人家庆有余。”
刚答完,佛印禅师就意识到情况不对劲了。毕竟,苏轼作为当朝的大才子,怎么可能连这句都不知道呢?
果然,苏轼哈哈大笑地说道:“既然你藏的鱼(余)已经被我发现了,那我们就一起品尝吧!不必觉得尴尬,人生本就应该有欢乐和享受。”
佛印禅师听后轻轻摇头,他对苏轼的聪明才智感到赞叹。于是,佛印禅师毫不犹豫地将鱼肉和美酒拿了出来,二人相视一笑,开始畅饮和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