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普度众生

2022年12月27日04:59:03 佛学 1879

佛言:普度众生。

普度众生的方法到底如何?一般认为,佛学教人以涅槃之道,即达到万念俱灭,通汇圆融,不静不动,无有无无。这是一种无可言传的状态,不能称之为境界,亦不能称之为状态,甚至亦不能称之为“涅槃”。我们所以称之为涅槃,是因为不得不借助于某种语言来说明它。这样一种无我无尘无碍的状况,可以不以目视而有所见,不以耳闻而有所听,不以心思而有所得,一切皆在自然流转中,一丝刻意都不存在,一丝挂碍都不曾有,无我有我混同,无觉有觉随意,然又绝非混沌,而是一派光风霁月、清晰明了的景象,是谓真如所见。为求得正果,佛针对不同资质的人,教以勤修、顿悟两个法门。修者,可自磨炼中逐步破除迷惘,自破除迷惘中升华境界,又自破除境界中实现圆融,终自忘却圆融中达到涅槃。顿悟者,可自恍然间突证真如。然而,无论勤修、顿悟,皆有只能偶有证悟而不能守持的情况,故佛要求定慧双修,以慧得证,以定守成,方为正果。

然而,就我们所处世界而言,一切都是现实的。人民要吃饭,社会要稳定,国家要运转,人类要繁衍生息,社会生产、社会劳作一日不可或无。没有现实世界的劳作,就要饿肚皮。如果所有人都饿肚皮,那谁来供养佛门子弟?于是,问题就来了,佛要普度众生,要让世间所有人,灭绝妄念,看破红尘,走向彼岸,现实世界怎么办?即便得证正果后即可无须饮食,那也除非你能在一刹那间点悟众生,可刹那间众生皆悟那是绝无可能的。

再者,倘若众生皆得度,世间再无凡夫俗子,那么,便绝了佛门的种子。因为男女都出家了,都禁欲了,都不再生育了,世上不再有新生命了,哪里还会有小沙弥的产生?

如此,我们问:“出家”是否是佛普度众生的基本方法呢?显然,佛心慈悲,不会眼见世人都不事劳作而心生喜欢,不会眼见世间再无佛门种子而心满意足,唯有生命生生不息,才能使佛门得以光大,因此,虽曰普度众生,但“人人出家”定非世尊所愿!

既不同意人人出家,又要普度众生,怎么办呢?我说:普度还在人间。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佛语云:“眼见皆非实”。其实,色相既然存在,能为眼所见,就说明此相是有的。但“万有”无始无终,故无有根源;无穷无尽,故无有着落。人并不知自己为何会处于这一刻,“我”为何会是“我”,“我”为何会成为存在的一部分,所以仔细想来,一切实相皆为虚幻,只是这种虚幻,只能感知,却不能想得透彻,故眼见未必为实。因此,“眼见”、“所处”、“所历”皆具有“实”与“非实”的二重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果物质世界之外另有“他界”——性质、规律完全不同的“他界”,那么我想,“物质世界”与“他界”并无从属关系,并无高下之别,恐怕是共同组成一种更大的无限包容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应当说是“无上”的存在、“无外”的存在,“全知”的存在。

之所以这么讲,是我认为,在佛眼里,物质世界同样是伟大的世界,同样是应有的世界,同样是实在的世界,纵使虚幻,亦是永存、伟大、极具尊荣的虚幻。因此,佛所言普度众生,并非是引导大家尽入空门,而是要使大家通过感悟,看清世界,看淡名利,寻找到明确的方向、意义、生活方法,获得永驻心中的快乐;并通过大众的感悟,使夫妻恩爱、邻里和睦、社会祥和,少一些痛苦、诉讼与争吵;并通过恩爱、和睦、祥和等促成人间成为快乐的天堂。倘若达成了这样的目的,便是完成了普度众生的使命。

物质世界,终究是物质世界,“物质性”、“实体性”决定它必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这是合乎自然的。合乎自然,佛亦不会逆之。因此,普度众生,不是指一一引导个人,而是指普遍教化世界。如果你是佛门弟子,那么,只求自身得证,所得究竟有限,亦非佛祖本意,只有开启世人智慧,坦荡世人襟怀,化解人间恩怨,滋润世人心田,创造世间安乐祥和之社会,才是真正证得正果,才是佛之大者!


何谓普度众生 - 天天要闻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