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智慧】孟子: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2022年12月24日13:30:03 佛学 1895

不做什么要比做什么更重要,这话初听起来,感觉有点荒唐。

毕竟我们从小接触的教育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在教导我们抓紧时间,努力攀登。

现在却突然告诉我们不做反而更好,难道葛优躺能挣大钱!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嘛!

【禅宗智慧】孟子: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 天天要闻

1、关于为人:要懂得扩充“四端”

现在是一个网红经济时代,虽然“网红”这个词颇有争议,但我看到很多网红都在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分享自己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利。不过,也有一些网红,为了“红”简直不择手段,对着镜头进行各种低俗的表演,通过各种怪力乱神成名,这到最后伤害的一定还是自己。因为这些行为已经让你丢失了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结果一定是不好看的。

孟子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四端”。其中的“端”,就是萌芽、发端、基础的意思。

孟子对这四端”的解释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说,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起点,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一个人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端,就像身体有了四肢一样,说白了,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如果你有了这四端,还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那你就是在自暴自弃,残害自己的本性。

孟子这段话其实是说,人天生是有四肢的,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样,也是生来就有的。一个人只要把这四端努力地扩而充之,不断放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从地下涌出来一样,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甚至足以让你保四海、安天下。

后来,王阳明先生还以“致良知”概括了孟子的“四端论”,认为一个真正具备良知的人,一定是个常怀恻隐之心、明辨善恶、懂得适时辞让、是非关头保持人间清醒的人。

作为普通人来说,要时刻做到孟子所提倡的扩充四端和王阳明先生所谓的致良知,并没有那么容易,毕竟能做到这些的,可能已经是道德完善、品格完美的圣人尧舜了。但是,四端又是人人皆可从事的修行之道,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有意识地扩而充之,遇到问题时不要怨天尤人,懂得反省自己,那么它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

【禅宗智慧】孟子: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 天天要闻

2、关于规律:遵从自然规律,才能万事畅达

任何事情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和规律。如果不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不会理解其中不可遏制的趋势。

古人常说“尊重天道,敬畏自然”,本意就是遵循规律,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社会,如果做了违背规律的事,都很难有好的结果。

作为古代大儒的孟子,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在梁襄王向他请教天下一统的根本时,他告诉梁襄王:“不喜欢杀人的人,就能统一天下。”

孟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在当时其实是有违国君所理解的常识的。要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在努力加强自己的军备力量,四处征兵、讨伐,尽可能多地杀掉别国的人,才可能让自己获得一块立足之地。而孟子竟说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一统天下,显然这与当时各个国家的主张是不一致的。毕竟在当时,你不杀人就代表没能力,镇不住人,这样谁会跟着你干革命呀?

孟子所要表述的,既是自然规律的问题,也是人生规律的问题。当时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突然出现一个不嗜杀的国君,全天下的老百姓肯定都会等着他来营救自己。老百姓一旦归附于这个人,那就像瀑布的水倾泻下来一样,这股强大的力量谁能挡得住呢?

这才是孟子真正要传达的观点。

这个世界有两种规律,一种是自然规律,一种是社会规律。比如说,我打败了你,你的领地被我占有了,短期来看,这是社会规律在起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一定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就拿秦始皇统一六国来说,秦始皇是个嗜杀之人,杀了很多人,灭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国。表面看,这是以武力、嗜杀实现了“定于一”,似乎与孟子的观点相左。然而如此强大的秦国,却仅仅维持15 年就被灭亡了,最终让天下安定下来的是汉朝。汉朝只在开国阶段打了一段时间仗,到文景之治时便开始让百姓休养生息,不再打仗。所以你会发现,在文景之治之后,汉朝的所有斗争基本都限制在朝廷之内,对老百姓影响很小,这才是真正的“定于一”。

那么汉朝的好日子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是到汉武帝之后结束的,因为汉武帝不但好大喜功,还有一个极大的缺点——杀人成性,大臣犯一点小错,他直接就将其处死,毫不留情。在这种状况下,汉朝最终走向灭亡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

人的一生往往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来说,社会规律会在短期内起作用,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得足够长的话,最终真正起作用的永远是自然规律。人遵循了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就会万事畅达;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也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似是天灾,实际是人祸。

【禅宗智慧】孟子: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 天天要闻

3、关于选择: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而选择就意味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说,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也就是说,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孟子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到“有不为”,需要理解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四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不要掉入机会陷阱。

在创业阶段,经常有人请我吃饭,而每一次饭局我几乎都会遇到一个诱惑。比如,有人会在酒桌上跟我说:有一块地皮不错,咱们一起投资房地产吧。其实,无论在生活或工作的社交中,每个人都曾遇到过一些机会,有的是发财机会,有的是升迁机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机会都是机会,有的机会很可能是陷阱。很多时候,机会和陷阱只有一步之差。一旦踏入陷阱,就会觉得每个机会都不错,但最后的结果只不过是在自己周围挖了无数个坑。

有一个挖井人漫画,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有个人想要挖一口水井,他先是找了一个感觉有水的地方开始挖,挖了一阵发现没有水,就换了一个地方接着挖,结果还是没有水,于是又换了一个地方接着挖……就这样,反反复复操作下来,一口水井也没挖出来,周围只是徒增了很多个坑罢了。

同样还有一个人也要挖井找水。他没有像第一个人那样东挖一下,西挖一下,而是找准了一个地方,一直挖下去,直到把水挖出来为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机会都需要抓住,有些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层含义:不要忘记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不可为的事情坚决不为,否则很可能到最后一事无成。比如,生意场上,真正可以让客户满意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与客户维系良好的关系,让生意做得长久。

第三层含义:不做战略分散,要做战略集中。

巴菲特曾让自己的私人飞行员在纸上写下25 个目标,然后他让飞行员逐一删这些目标,并把这些目标放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的清单上——“无论如何,不要让这些事情引起你的注意”,最后只保留了5 个目标。这就是巴菲特的时间管理法则:专注20% 的要事,坚决不做剩下80% 的次要事。强调战略集中,就是要让大家把子弹集中打在最有效的阵地上,这样面对再强的敌人我们也有战胜的机会。

第四层含义:不要即时满足,而要延迟满足

20 世纪60 年代,斯坦福大学选取数十个孩子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孩子分了一颗糖,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掉这颗糖,那么他们就只能吃到这一颗;如果等15 分钟之后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颗糖。结果,有的孩子没能坚持住,马上吃掉了这颗糖,但有的孩子却忍耐了15 分钟,然后又得到了第二颗糖。经过长达30 年的跟踪,实验人员发现,那些能够坚持15 分钟再吃糖的孩子,比马上吃掉糖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普遍要高得多。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句话的四个层面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不被欲望和琐事所左右。当断掉多余的欲望,自然就能擦亮双眼,认准一条主路勇往直前,直到成事为止。

【禅宗智慧】孟子: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 天天要闻

4、关于交友:“三不原则”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除了亲人,朋友同样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现实中很多人在交朋友时都怀有私心,比如只愿意跟有钱有势有能力的人交朋友,认为这样的人才对自己有用。但是,交朋友需要以心换心,需要的是真情实意,如果怀有这种功利心,很难交到真朋友,即使交到了,也多半只是点头之交。

既然对方的权势和能力都不是我们结交的重点,那么什么才是重点呢?

孟子告诉我们说:“友也者,友其德也。”也就是说,交朋友,我们最应该看重的是对方的品德。而且,孟子还提出了交友的三个原则: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也就是说,在交朋友时,不倚仗自己年龄大而倚老卖老,让对方尊敬自己;不倚仗自己富贵而颐指气使,让对方屈服于自己;不倚仗自家兄弟的权势而予以震慑,让对方惧怕自己。为此,孟子还以自己的祖先孟献子为例来阐述这个道理。

孟献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家中富贵,有上百辆兵车。孟献子有五个好朋友,孟子记得其中两个人的名字,分别叫乐正裘和牧仲。他们两个都没有官位,却都是贤德之人,孟献子与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孟献子在跟他们交往的时候,从来没有把自己大夫的身份放在前面,也从来没考虑过他们的身份,他最看重的一点就是对方的德行。

【禅宗智慧】孟子: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 天天要闻

5、关于内省:善于反省,才能不断成长

古人都特别讲究反观自省,曾子就曾经说过:“吾一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都要多次检讨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想法,看看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

孔子也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个君子,一定要能够约束自己、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只有小人才会经常怪罪别人、指责别人,很会原谅自己。这些智慧都是在告诫后人要善于反省自己。

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对自己的不足视而不见。一旦遇到问题或麻烦,第一反应就是埋怨外界的事和物,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好像这样就能让自己轻松一些,心理压力小一些。但是,这种缺乏担当、不敢正视自身弱点的做法,轻则阻碍自己心智的发展,重则害人害己。

孟子曾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当我们想对别人好,想跟别人亲近时,发现对方并不跟我们亲近,那我们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仁爱还不够;当我们想要管理别人,对方却不服管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智慧还不够,处理的方式不够好;当我们对别人以礼相待,发现对方不搭理我们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恭敬程度不够,或者不够诚心。

归根结底,这些反映的都是一个本质问题,就是“仁德”,你自己的仁德够不够。仁德够了,一言一行都合乎天理,一切就都顺了。就像《诗经》上讲的那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里的“自求多福”与今天的含义不一样,它的意思是你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配合天命,就会获得更多的福报。相反,仁德不够,又不经常正己,只会责怪别人,那你就什么都做不成,也得不到。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