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山影灰暗,唯有寺内青松翠竹郁郁葱葱,香火零星,依稀可闻,香客寥寥,仍在虔诚地跪拜。
这是2022年烟台竹林寺一个初冬的午后。
一个香客在跪拜
现在的竹林寺甚是落寞
华檐朱宇,琉璃金碧,雕梁飞甍,嵌于岱王山阳坡上,重建于1996年的烟台竹林寺,一打眼也煞是好看。
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钟鼓楼,从山脚叠榭而上,正好坐卧于天然“太师椅”内,比起书中记载的旧寺庙,更加气势恢宏。
庙内仅有一个老年香客,她一会儿跪向北磕三个头,一会儿又向东,起身后口中念念有词,眼眉低垂。
在她把一切仪式做完之后,才跟我们打起招呼。“正殿自从疫情就关了,关了三年了,在东厢房那里,暂时摆了财神殿,你去那里拜拜。”
此行非为拜佛而来。
在院内徘徊淹留,是想找寻从前竹林寺的遗迹,可惜,那个建于金大定年间的千年古刹,真的灰飞烟灭。
不闻晨钟暮鼓,不见香火缭绕,只是这么沉寂地立于山之阳。如一个长相秀美的年轻出家人,披着崭新的僧袍,半睡在初冬的山下,孤独,落寞,找不到那个旧木鱼,也找不到来时的路。
正殿后殿都关闭着
曾经的佛教圣地
“竹林寺,始建于 1162年(金大定二年),经明、清两代扩建和修缮,形成由山门、正殿、后殿、东侧殿组成的建筑寺群。
门前有一对石狮,俗称'响石狮',轻轻敲打即发出铮铮响铜声,日军侵烟时曾用火烧毁石狮。山门左右两厢祀有哼哈二将,足踩金蟾,手持锏棒,红须环眼,狰狞骇人。
正殿3间,后殿3间,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如来佛端坐其中,阿难、伽叶两尊神各居左右。后殿两层楼阁,上层供奉佛母神像,3间西厢中祀有十八罗汉像。院藏有 10余座石碑,分别铭记庙宇兴建与修缮历史。偏东有砖池,高3米有余,为进香之所。大殿门前左侧另有一口千余斤重铁铸钟,两旁朱红坛柱嵌有金字楹联,真谓佛教圣地。
全寺共有房44间,土地70余亩。”
以上文字出自谭洪鑫老先生所著的《老烟台影览》。
从山上看竹林寺的位置
在一本名为《烟台往事——来自异域的记忆》的书中,一个叫吉米·布鲁斯的英国人(曾经是芝罘中学的学生),在他对烟台的回忆中写到,“学生们经常去爬山,一下爬到山顶的岩石顶端,还经常去山脚下的那座竹林寺。”
文中配了一张上个世纪30年代芝罘学校学生在竹林寺游玩的黑白照片,那时,竹林寺尚完整无损,几棵松柏高大耸立。
上个世纪30年代,芝罘中学学生在竹林寺游玩
他们眼见的竹林寺
据谭洪鑫先生讲,1956年他拜访竹林寺时,除了东厢侧殿,山门正殿后殿均已倾塌。
寺内尚有一老僧,还在讲着从前的盛事:以前的竹林寺长年香火缭绕,周围数十里的佛教信徒常到此拜佛供奉。山门前东边有座石桥,名为仙人桥,入寺仅此单路,过了桥意为进入佛地境界。
至于仙人桥何时不存,老僧没有说,谭先生也没有记载。
在谭先生的眼中,他看到了门口被火烧得变色的石狮倒卧在地,时日恰好暖春,顺寺有两条山涧向南延伸,涧内梨花盛开,“如云雪,如潮如海”。走进寺内,有几棵老松柏,几株巨花牡丹,几块破碎石碑倒塌在地。
当他随着老僧进入后院,见一泉井,水清满溢,品之甘甜,院内正中的香火铁鼎和西厢殿的18罗汉残雕像尚存,而寺院后山坡上,果真有几堆翠竹风中摇舞......
大概是被毁的哼哈二将
竹林寺的后来
谭洪鑫先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再去竹林寺时,那里已经变成民宅,僧人早已不知去向。
1996年,竹林寺由商家投资在原址恢复重建,规模扩大,按“古代帝王建筑特色设计”,讲究“气势非凡和豪华气派”,山门之“竹林寺”和“大雄宝殿”两处字迹是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
新寺庙于1997年10月开光,作为烟台市旅游景点对外开放,门票15元。
因疫情影响,现正殿和后殿关闭,正在进行修缮,厢房外墙皆粉刷一新,地面正待重铺,似乎准备以崭新面目迎接疫情过后的重新开放。
正要离开的时候,在院内西侧一石碑旁发现两座金刚石像,一个举臂瞪目,眼珠虽被砸损,仍煞气活现,一个被砍掉面目只剩单耳,断臂歪身。旁边没有介绍,猜想应该是当年手持金锏的哼哈二将。
若果真是,那便有了故事。
竹林寺还能重生么
但有些东西肯定不会回来了。
寺庙背后不再有郁郁竹林,正殿院内不再有千年牡丹,山门前不再有铮铮响狮,通向山门的仙人桥只是个传说,香火鼎盛也或许只是僧人的一个梦……
青山不曾依旧,寺庙几度兴废。今日竹林寺,也是今日的观照,华丽宏伟,遗憾的是不曾找到它的灵魂——
山寺月下寻牡丹,岱王山顶待白帆,缭绕的香烟,诵经的梵唱,也许都需要时间,才能跟大山生长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