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大智文殊菩萨、大悲观音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四位菩萨。
菩萨是古代印度语的译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发大心愿的人。菩萨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
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征,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
但为什么四大菩萨因何会得名“悲、行、智、愿”呢?下面我们来逐一为大家解读。
一、大悲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为大慈大悲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因主张随类化度众生,不分贵贱贤愚,被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音菩萨的“慈”“悲”,不是我们说的慈善怜悯同情,是佛教专业用语。而是“拔苦得乐”,“慈”是指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悲”是指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与悲伤。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亦谓给诸有情快乐与快乐之因,并将彼等从苦难与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
二、大行普贤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行”一般佛友会读成“xing”发二声。但是“行”,在这里应读“heng”发四声,难行能行的意思。
普贤菩萨是以大行而闻名的。“行”就是行为、动作,并有实践的意思;普贤菩萨实践的是以智慧上求无上佛果,以慈悲下化无量众生的大菩萨道,所以称为大行。
《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的大行思想,是《华严经》的核心内容,而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则是《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在。普贤十大行愿是:
(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 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
善财童子历参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后见到普贤菩萨,请求为他解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普贤菩萨便为善财以及法会中的各位菩萨说,如果想成就如来的功德门,就应该修习十种广大行愿。
三、大智文殊菩萨
据说,文殊菩萨在过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过去,而是与现世、未来对应的过去世),曾先后教化过七位佛,就连释迦摩尼佛也曾受到过文殊菩萨的点化,从这里就能看出文殊菩萨实为三界最大的智者。
因此,文殊菩萨被冠以“大智”之尊号,又因为他曾教诲过佛祖,所以被尊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在佛教之中,智与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慧”,本意为能够照亮世界上的黑暗的佛性光辉,又是一切正思维的代名词。在“戒”与“定”的基础上,修行者的智慧之光像烛光一样通透,是为“慧”。
四、大愿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在释迦佛法会中,受佛嘱付。于佛灭后末法时代,众生根钝,烦恼深重,修行悟证者少,堕落者多。地藏菩萨于无边劫中发大愿,所以于佛前担负此责任。
地藏菩萨发愿,要救苦难恶趣众生。恶道众生中,地狱众生最苦,菩萨对苦难众生,特别慈悲怜悯,所以特重于地狱的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