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到寺庙或者道观参观,免不了在各路神仙面前参拜一番,许下一些或大或小的心愿,完了在功德箱里投下一些散钱,一般都不会超过10元、20元;现在更方便,基本上都有微信或者支付宝扫码支付了。
也遇到过在门口有穿着袈裟的僧人在帮人解签,顺便兜售庙里的香火或者牌位,但是我基本上都不理睬。于是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么多的僧人(或者道士、尼姑们)是怎么养活自己的?他们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像以前那样化缘吗?好像现在很少见到出外化缘的僧人了。
直到有一次到重庆出差,见了一个去那里商谈开办寺庙事宜的朋友,才稍微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门道”。
他做这一行已经有好多年了,他们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从事寺庙的修复、重建和管理等工作。他介绍说,寺庙(或者道观)的利润来源主要包括门票、香油钱、大殿佛像认捐、社会捐款、法物流通、佛事法会、举办禅修营、慈善养老、地产物业出租及其他收入等,名目繁多,真可谓是财源滚滚,而且很多收入还不用纳税(所以我们经常在现实中或者网络上看到一些僧人开豪车、住豪宅、出入高消费场所,甚至身边美女如云,现在看来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了)。
不过,这些收入也并非全部落入公司的口袋,他们要给相关主管部门上交一些费用(包括土地租赁费等),要给众多僧人开工资,要给住持或者主要管理人员“分红”等等,还有前期的修复重建费用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因此,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能盈利,他们之前就有好几起这种亏本的投入,至今还很头疼。
当然干他们这一行也不容易,首先找“项目”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政府规定寺庙不能新建,只能恢复或者重建。这就要求他们对于全国各地的宗教场所了如指掌,能够在那些交通方便、周边人口比较密集,而且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找到那些现存的或者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宗教场所。然后就是考察谈判,先是找当地佛教协会商谈并提交申请,由佛教协会向当地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机构(民宗局)打申请报告;民宗局了解情况之后给予批复。这时就到了报建的环节了,需提供规划设计图、消防图、环评等报告;报建通过后就进入施工建设阶段,验收合格后就可以向当地民宗局申领宗教活动场所许可证。
当然在这之前要提前“招兵买马”,就像成立一家公司一样,要找好法人代表,要有一个团队。只是寺庙的法人代表必须是僧人,要确定住持、僧人和居士人选,而且僧人要有名讳及提供简历,居士要提供皈依证号码等等。
有时候有一定名望的住持还有一些“附加条件”,比如持股分红,比如给与一定的人事、财务管理权限等。这就要求公司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但是这些住持带来的信众和收益却是一般的僧人所无法企及的,公司做一些利益让渡也非常划算。
我不知道他所说的这些内容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宗教场所的现状,但是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寺庙作为一个弘扬佛法、劝人向善的场所,固然需要有经济收入,但也不应该变得太过功利和商业气息太浓。我始终认为,这种公司化的经营方式和背后的利益集团让这些“清净之地”多少变了一些味。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条 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设立宗旨不违背本条例第四条、第五条的规定;
(二)当地信教公民有经常进行集体宗教活动的需要;
(三)有拟主持宗教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
(四)有必要的资金,资金来源渠道合法;
(五)布局合理,符合城乡规划要求,不妨碍周围单位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