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普及一个最基础的知识。
宗教学,现在分为四大框架——历史,文学,哲学,神学。
佛教亦然,
历史——即研究佛教的历史渊源,分支流派;有域外佛教历史,本土佛教历史。域外主要是印度,东南亚各国及日本。本土则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的分支流派产生即代表人物和思想。
文学——即研究佛教一千多年来,高级学僧们留下的蕴涵丰富佛学义理的诗词。比如我很喜欢一首据说是弥勒佛写的诗:
手把青苗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哲学——即研究佛教世界观、哲学、思想和认识论的框架。佛家是东方哲学里,逻辑最严密,思想最庞大,体系最繁复的宗教。
西方在亚里士多德提出逻辑三段论后,就发展成了一门完备的逻辑学,而东方佛教也有自己的逻辑学——因明学。因此,佛教哲学的逻辑非常严谨。
强调佛教哲学逻辑严谨,目的在于引出解释“缘起性空”这个“空”字存在的认识误区。
佛教哲学,大致上分为四个体系。分别为“有部哲学” “空宗哲学” “般若哲学” “唯识哲学”。
其中,“有部哲学”属于小乘;后面三个属于大乘。
现在研究佛教哲学的学者们,统一认为,小乘与大乘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是阐发佛理的角度不同。大小之分,仅于区分哲学流派之用。
好,铺垫完毕,我们来讲讲“缘起性空”四个字。
首先,“缘起”。什么是缘起?
“缘起”就是因“条件”而起;简单讲,就是条件(内部和外部)集齐够了,就起了,就开始运行起来了。于是“新”事物就产生了。什么是条件?还分内部和外部?
那么,我们还得明确另一个词:因缘。“因”和“缘”其实是两个词。
“因”是指什么呢?是指事物运动的内在规律,是事物的内部。
“缘”是什么呢?是指事物运动所需的外部条件。
合起来,叫因缘。第一个词“缘起”和第二个词“因缘”,它们是不一样的。
“缘起”是指事物发展所需的条件都俱足了,事情就可以产生了。
“因缘”是指“因”和“缘”两件事。
我们还得继续明确第三个词:因果。也叫因缘果。
“因缘”和“因果”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我们要证明一个事物,用“因为······所以······”的逻辑关系。而“因缘”就是“二因为”,即因为外部条件,因为内部条件;而这“因果”就是“所以”。所谓“因果”,这个说法实际上缺了一个字,补上“缘”这个字——因缘果,立刻就恍然了。“因”和“缘”协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就是因果。换句话讲,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俱足协同产生的“果”,就叫“因果”。
常说的“因果报应”“因果律”“因果不虚”,即是只要“条件”俱足,事情必然产生“果”。只是世俗价值观通常需要区分善果和恶果;因此欲得善果,需种善因。
“手把青苗插满田”,亲手种下青苗,将来必然是收获粮食,亦是意喻种了善因。
接下来是“缘起性空”的“性”字;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属于各自的属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各自的“根性”,即自性;所以就有人与人性格之间的千差万别,这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根本原因。
但是,亦是由“人以类聚”进行归类,无论性格多么的千差万别,归纳起来,人类所有的行为举止,爱欲追求,所思所想,高度剥离表象后,最终只剩下两大类即“食欲”“性欲”。人类的一切争端,苦难,爱不离,求不得,皆由此两大根本欲而来。
进而,六根不净,烦恼不断,痛苦不止,束缚不得解脱。所以“六根清净方为道”。
什么“道”?
打破“爱欲”与“食欲”,觉醒“佛性”,获得解脱,即为道。
佛教常说,众生平等,那么请问,哪里平等?哪些东西可以平等?
《大般涅槃经》里讲“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这是“佛性论”的由来。
因此,无论人类的“根性”如何的千差万别,他们都共有一个根本“性”——佛性,也就是成佛的“根性”,只是有的人有机会顿悟成佛,有的人终其一生浑浑噩噩“佛性”蒙尘。
接着,讲“缘起性空”的“空”字。由上面的“佛性”,佛教推论出,人类即使“根性”如何的千差万别,其本质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有“佛性”才是那唯一的,不变的,常存的的真理和本质。进而得出“空”的理论。
“空”,不承的是你的主见,你的所见,你的所想,你的偏执;承认的是那唯一的,永恒的,常存的法——佛性。他承认人空法有。
所以,“缘起性空”,即是事物发展和产生结果,所依托的基础是虚幻不实的,而支撑这一切其实是背后的“佛性”。比如,一男一女在结婚之前,她俩也许天各一方,互不认识,他们之所以能结合并生子,都是因缘和合。有一天也会英雄老去,红颜枯骨,直到变为一抔黄土。那个时候,一切的因缘又离散了。曹雪芹写的好: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就叫“空”,带有极为悲观的色彩。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因缘和合”呢?
从人类个体的角度看,爱情啊,价值观啊,我认为的和你觉得的,突然在某时某刻某地点,王八绿豆对上眼了,于是就郎有情妾有意。也许是媒婆牵线搭桥,两家之间经济考量相对均衡了,门当户对了,于是择了吉日,选了良辰,因缘聚集,婚也就和合而生了。
从人类整体上看,甚至是从所有生物物种上看,这都是自然意志主导的一切,它主导着宇宙的运动流转,生生不息。
而自然意志细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比如,人为什么要结婚生子?人为什么青春期之前,对世界是那样的好奇那样的具有求知欲?一到青春期就躁动不安?荷尔蒙一飙升就似乎无法控制自己?因为“生殖意志”主导这一切,它保证了物种的延续,个体虽然消逝,但是族群不灭,生生不息。
生物进化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族群,保护自己的物种,更好地获得食物,以对抗死亡。这是“生存意志”的主导。
佛教是一个无神论宗教,“性空”指的是,世界的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唯有“佛性”长存,所以,承认了“人空法有”。
以上,均属于有部哲学体系,或者说是小乘佛学的范围。
但是到了大乘佛学,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的“空观”,中国本土则以鸠摩罗什为旗手,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空宗哲学”。
佛教讲究一法遍及一切法,大乘哲学认为,既然“人空”,那么“法”也是空的;你小乘哲学,竟然还承认一个存在——“法”。说明你空的不彻底,既然空得不彻底,那纯粹就是不空。因此,大乘哲学和小乘哲学就此在义理上分道扬镳。
佛教大乘哲学认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空的,既然四大都空了,那万法皆空;即一切都不存在,世间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如电亦如露;最后,发展到连弥勒净土&极乐世界都是空的,甚至“因果律”都不承认。
简单讲,怀疑一切。
以上,就是佛教自己内部流派对“空”的理解和看法。
小乘认为“人空法有”,大乘则认为“万法皆空”。
所以,到了大乘哲学,“缘起性空”,就是真“空”了,即事物产生和缘起的基础建立在“虚无”之上。人不应对世间的所见所想所感产生执念。
其实呢,当代佛学研究指出,即我文章开头说的,无论小乘还是大乘,已没有优劣之分,都只是为了回答好“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进而为“我要去哪里”指出一条各自的方法论罢了。
但从哲学的角度上看,大乘哲学指出“世界的一切都是名言假例”,是很有哲学意义的,即维特根斯坦认为的“语言的边界”思想,破掉一切的名词概念,进而我们不再偏执于自己的主观意见,而是放下所有的固执,所有的思想,只以接近事物本质为要,不着两边地处于超脱观察者的位置。
所得到的结论才会不受偏见影响。
但是,佛教毕竟是一个宗教,如果一切都不存在,这对佛教的基础义理造成了破坏性的打击。首先就是神佛在哪里?日常烧香拜佛的意义何在?
在就涉及到了宗教神学的问题。在此不做深入讨论。
只是想再次阐明,为什么当代宗教研究,要分“历史”“文学”“哲学”“神学”四大框架的原因。
最后,关于“缘起性空”,
小乘认为“人空法有”,认为事物发展和产生的基础都是虚妄不时的,唯有“佛性”长存。
大乘则认为“万法皆空”,一切都不存在,我们所见之事物,缘起于“虚无”之上。
我们不必要纠结谁才是对的,究竟哪一个才是最终解释。你认为谁讲的对你有用,就采用那个。
佛陀说“解脱有八万四千法门”,寻找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