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禅宗讲究“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自释迦摩尼说法后,收有众多弟子,摩诃迦叶尊者“捏花一笑”成为西土禅宗初祖。佛陀将那种不可说的东西传给了摩诃迦叶。经过几十代导师的努力,到了菩提达摩时,禅宗的芬芳到达了顶峰。
在达摩年轻时,他与师父菩提多罗有一个约定——在师父去世后六十七年,他要前往中国传播禅宗佛法。因为当时的天竺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佛法的生存空间。如果不另找一块新的土地,禅宗血脉将永远消失。
佛法的影响很广,受众很多,可它的精华却是禅。菩提达摩为了保住这门先进的修行技术,以年迈之躯耗时数年,终于成功东渡,开始了他的伟大传法计划。
达摩大师为人真实,性格犀利,不喜欢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他虽然在中国传法几十年,可是收的弟子并不多,也就四个人。惠可当年为了拜他为师,自断左臂以表决心,可见达摩收徒之严格。
到了达摩生命的最后日子。已经两鬓斑白,油尽灯枯的他,将弟子们召集到跟前,要从中选出一个人成为自己的接班人,继续弘扬禅宗佛法。
达摩对众弟子说:“你们跟着我这么多年,修为大有精进,今天将你们所悟告诉我,如果谁说得最究竟,了悟了佛法的真义,我就传他衣钵,他就是禅宗二祖。我走以后其他人就跟着他修。”
弟子们恭敬地面向达摩,惶恐之至,还有一些紧张,一些激动。一是师父的离去,二是这个严峻的考核,三是二祖的位置,让人垂涎三尺,谁又不想要呢?
这时,年纪最大道副先开口,他说:“文字可以说明佛法真义,不能执着于文字,但也不能舍去文字,这是悟道必须使用的工具。”达摩面无表情地说:“你只得到了我的皮而已。”
一个女弟子说:“好像庆喜(阿难)见了阿舍佛国,一见之后便了悟真相,豁然开朗,以后就不需要再看到了。”达摩摇了摇头说:“你所体会的比道副多一些,但只得到我的肉而已。”
第三个匪僧说:“地火水风皆虚空,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也非实有,而我所见,却无一法存在。”达摩稍微有点欣慰说:“你很接近,不过也只得到我的骨而已。”
这个三个人都不及格,他们的见地都被达摩否掉了,只剩下惠可一个人了,达摩能找到自己满意的接班人吗?
达摩慢慢转过头来,看着惠可问道:“惠可,你的意思呢?”只见惠可赶紧站了起来,怀着恭敬的心走到达摩跟前跪下,始终一言不发,只是不断地跪拜。他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不断的对师父表达感恩。
看着惠可的行为,其余三个人都面面相觑,给搞懵逼了,这是什么操作?达摩看着惠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说:“就是这样!你总算得到了我的精髓。”一旁的女弟子才恍然大悟,补充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之后达摩将衣钵传给惠可,其他人附体膜拜,惠可正式成为禅宗二祖。达摩赠予四卷《楞伽经》说:“这是佛祖的精要,可以帮助世人开悟。衣钵传到六祖就不要再传了,那时候禅宗法门已经开枝散叶。”
“可是知道的人多,行道的人少,说理的人多,悟理的人少。你不可轻视任何迷失的人,任何人在一念之间都可以弃恶从善。”最后留言:“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那么问题来了,其他人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得,境界还是挺高的,为什么没有获得达摩的认可?惠可一言不发,只是跪跪拜拜就获得了二祖的地位?这是为什么?难道态度好就够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到底是什么意思?惠可的行为和摩诃迦叶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我们要如何理解呢?不说话的人就表示悟道了?我们可以来捋一捋,当然是一家之言,不认可的朋友就当看个热闹。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这句话耳熟能详,我们都听起茧了。它其实表达了语言文字的贫乏性,一旦我们说出一个东西,难免就形成了二元对立。
说大就有小,说黑就有白,说男就有女,这是碎片,不能代表道。言语道断,只要说出来就会误导别人。想要表达那无法表达的东西的确很难,可是你想要表达的时候只能用语言文字,这是没有办法的。
只能说尽量地表达清楚,接近真相,能懂得自然懂。也许大部分的人是不能懂的,这是目前人类的意识水平,这个可遇不可求,需要福报和缘分。
我们其实想说,佛家的东西毕竟来自印度,当然它对文化的贡献很大,可是原产地不是中国,你就不能那么接地气地理解它。从文字层面可以理解,可是你无法把他转化得很好,经过翻译的东西一定是有一些精华丢失的。
为什么?佛家是出世,你总不能都出世吧?那永远只是少数人。如何入世?对我们的生活有益,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活在世俗中过这个物质生活,同时又有佛陀内心的那种宁静。
儒释道本是一家,核心精华是一样的。真相只有一个,如果有很多真相,一定有很多是假的。我们简单来打一个比方吧,说一说什么是“道”?
按照儒家的说法,道就是“不偏不倚”,它的境界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到了这个境界,我们人生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当然你不一定到的了,这个是很难的,可是你能接近这个状态的话,你得人生一定也会很好。
按照道家的说法,道就是那个太极图,那个整体。黑与白两个合在一起叫做道,缺一不可。如果你选择其中一边,黑的,这就不是道了;如果你选择另一个边,白的,这也不是道,两者都是一个极端,是一个碎片。
那道是什么?道是整体啊,就是那整个太极图,就是不偏不倚,没有分别心。可是不偏不倚不就是一句废话吗?等于没说嘛,因为如果听的人没有悟到,他是听不懂的。
如果你告诉他选左边,你知道是一个极端;如果你告诉他选右边,也是一个极端,所以你没法去说什么。如果你说不偏不倚,等于没说,他还是不知道如何选择。
如果一个人他是悟道的,他一定是灵活的,识得自性,他选左边的时候也是道;选右边的时候也是道,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选一边的时候就是极端,他选一边的时候就是道?
因为他选左边的时候是现实朝右边倾斜了,他以左边来平衡;他选右边的时候是现实朝左边倾斜了,他以右边来平衡。在现实没有波动的时候,他就处在中间,不偏不倚。
所以说道是非常微妙的,不可说。一个真正悟道的人拥有很高的觉察力,他随时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在当下反应,总是可以做出最好的选择。他不会墨守成规,选左边,或右边,或中间消极着只使三分力。
中庸之道,孔子可是悟道的人,不是迂腐的老顽固,我们可能都误会他了。孔子推行的三纲五常和佛陀的持戒差不多,因为大部分人对悟道变成君子没有兴趣,所以就颁布纪律,大家先守规矩吧。不然的话大家都乱来,搞得人人自危,那就没法玩了。
人们通过守规矩,持戒不一定会悟道,可是悟道的人一定会守规矩,因为内心已经升起正见。
所以当达摩选接班人时,惠可没法去说他悟到的佛法真义是什么,因为说,就是错,大道无言,只能自己体会,干脆对师父表达感谢吧!
也许全文比较拗口,但道几乎就是这样。能说上两句的不一定悟道了,只是他有一些了解,知道和活在其中其实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一本《道德经》唾手可得,可是活出道来?难于登天。
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次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