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脱烦恼的妙法!分享出来

2022年06月26日07:26:32 佛学 1171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脱烦恼的妙法!分享出来 - 天天要闻

有一年,我烦恼太多,烦各种各样的事情。烦到了抑郁的程度。

于是去五台山游玩游玩,散散心。

上了五台山后,游玩了一整天。去了好几个寺庙拜佛。拜完后我就转去后山,在后山,风景也不错,很多野林子,我走了一阵,忽然发现迷路了。

这可怎么好,当时天色已近黄昏。

我正在寻路。忽然一位老和尚走过,他身上的袈裟很旧很破,不像是寺庙里的僧人。于是我赶紧叫他,法师法师,您慢点,我迷路了。

于是他笑盈盈地过来,带我走出去。走出去到了一条路边,有一颗大石头,我们在上面休息。于是聊起来。我见这位法师虽然年纪挺大,但是看上去很有智慧。于是干脆问问他,怎么解脱烦恼吧。

我就问:法师,怎么样才能少烦恼?

他说:几个大的简单步骤。但是做起来不简单。

第一,首先搞清楚烦恼是什么?他怎么来的?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脱烦恼的妙法!分享出来 - 天天要闻

烦恼是什么?烦恼,是我们人对于事情而产生的情绪思维的一种变化,因这样的情绪和思维让我们不舒服,这个不舒服的感觉程度尚未达到痛苦和抑郁。这种时候,我们给他来个名字叫烦恼。

比如我没钱,我烦恼,我爱一个人但得不到,我烦恼,我在家庭生活中和伴侣无法共存,天天为了鸡毛蒜皮吵架,我烦恼,等等。

一般来说,烦恼的发生,都是因为,事情没有按照我的意愿发生。

我不满意,所以烦恼,我改变不了,所以烦恼,我得不到,所以烦恼,有人影响我,所以烦恼,我做事遇到挫折阻碍,我烦恼,还有一种烦恼是,什么也没有发生,我无端端的就烦恼。

这些烦恼,时时刻刻都来折磨我。所以我们要搞清楚它是什么,它怎么来?

它是什么,它是我们大脑意识里的一种反应。

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

因为外境境遇的变化,和自我发生了矛盾。于是它产生了。

你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

我说:从外境上?

他说:外境怎么会有烦恼,假如你离开外境,烦恼还会有吗?

我说:那烦恼在自我那里产生。

他说:对了,烦恼就在你的自我意识上产生,它是你自己的子孙,你还总觉得是谁谁谁来烦你,其实它们都是你自己生产出来搞自己的。

我说:哦,我听你说就明白了,平常我们常常抱怨,抱怨唉呀真的烦啊,你为啥来烦我啊,他为啥要来烦我啊。其实不是谁来烦你,而是你自己在生产烦恼。

他说:对的,只不过你是依附于外界事物的变化来生产烦恼。

所以,烦恼是什么?是 你对外境事物的一种定义。你把某人对你说的一句话当成烦恼,你把遇到的某一件事当做烦恼,

这些事本来没有什么是非对错,对其他人来说,也有不同的意义,可是到了你这里,就变成了烦恼的定义。

这就是你生产烦恼的真相,因为你在定义,你为什么要定义,因为你自我太强大。很自我的人,最容易烦恼。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脱烦恼的妙法!分享出来 - 天天要闻

因为你放不下自我,接受不了自我意识自我意愿遇到任何阻碍和冲击碰撞。

所以你喜欢攀附外缘而产生烦恼,这叫什么?这叫自寻烦恼。

本来挺好的,自己一顿找一顿定义,烦恼生起来了。

我问,那第二步呢?

他说:第二步,观照烦恼。

烦恼已经生起来了,好像你生了孩子,已经是你的骨肉了,你不要嫌弃它,不要随便给它取名烦恼,

一取名烦恼,你肯定是嫌弃他,觉得他不好,然后还觉得他是来拖累你的忤逆子,结果又在烦恼的上面加上许多的多余的情绪。

本来烦恼生出来已经在烦你,你还继续嫌弃厌恶和焦虑,它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它长大了,就不得了,就换了个名字叫做抑郁,再长大就变痛苦,最后天天掐着你不让你活。

结局就是,大家一起崩溃,同归于尽。

可是,你想想,你好好的一个人,为何要和它同归于尽呢,你不让他长大不就行了。

我说:你说起来容易,可是它长大实在太容易了。就算它不长大,也够你喝一壶的啊。

他说:所以你要做第二步,观照烦恼。

也就是说,烦恼生出来,你首先要觉察到,哦,这是烦恼来了。烦恼来了,不容易觉察,因为她一来,你就迷进去了,你就跟着他跑了。

你首先学会静静地觉察它的到来。

这个功夫其实不需要太久,有的人几天就能做到,有的人一两个星期就能做到,有的人个把月几个月就行。

总之不会太久,但是觉察的习惯,却很难保持,你懂得觉察,但保持每次都觉察到,不容易。

有时候你会后知后觉,比如你因为一件事烦半天,结果烦完了,才觉察到,

哎呀,刚才烦恼来了,我没有保持冷静,还是跟着他走了一圈冤枉路。这是后知后觉,烦恼来的时候没有及时觉察。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脱烦恼的妙法!分享出来 - 天天要闻

但是,只要你有觉察,就是好事,就值得庆贺,迟一点没有关系,下次早点就好。

当你把觉察烦恼,养成习惯,就慢慢变成了观照烦恼。

观照烦恼,你就有了主人公,因为是谁在观照烦恼呢?又是在观照谁的烦恼呢?你去悟一悟。

我说:是不是用一个客观的观照心,去观照当下这个“我”的烦恼。

他说:嗯,说的很多,你还是很有悟性的嘛。

当你学会了观照烦恼,你会体会到,烦恼刚刚来,要不了多久它就会自己走掉,这个走掉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你观照的定力有多好,取决于你的主人公有多坚定。

所以佛说客尘烦恼。

我问:为何叫客尘烦恼。

他说:因外缘而来,是客,有客就有主,主是谁?

我说:主人是不是生烦恼的我?

他说:不是,这个我,虽然是他勾结外缘而生烦恼,但其实是意识所妄认之我,是假我。

真正的主人,是清净自性。是这个可以观照假我观照烦恼的“真我”。

对于这个真我来说,烦恼都是客尘,客尘就是来做客的可以污染自性心性的念头。

所以你要有主人公的态度,不要跟着客人去疯去跑,不和客人纠缠,客人来了,请他吃饭喝茶坐一下,他自然就要走嘛。那你就随它自己走掉即可。

所以当你学会以清净自性观照客尘烦恼,烦恼都会自生自灭。你却不为所动。

这一下,你就直接过渡到了第三步,烦恼即菩提。

功夫日久,烦恼自生自灭久了,就少来了,慢慢不来了。粗的烦恼大的烦恼,都少了没了。即使你遇到大的生活困难挫折变故,你都不会有大的烦恼了。

我说:这是解脱了吗?

他说:当然不算完全解脱。还是有很多微细烦恼,你自己都觉察不到,因为你定力不够深细,你根本觉察不到那些微细烦恼。

但是当你的知见变化了,烦恼就自己起了变化。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脱烦恼的妙法!分享出来 - 天天要闻

你的知见,从灭烦恼,到随观烦恼,最后你发现,烦恼根本不存在,为啥,因为你在定义他他才叫做烦恼,其实你不定义了,不分别了,

它就不叫做烦恼了,它把你给他化的浓妆一抹掉,帽子一摘,露出本来面目,原来它就是本来如此不好不坏的念头,你这下恍然大悟了。

搞了半天,烦恼都是自己在瞎弄。它本是真心妙用的一个现象,当你不定义它,它就是真心的妙用。换句话说,它就是菩提。

为什么它是菩提,因为你可以从它回溯妙明真心了。是不是菩提,你这下明白了六祖的那首偈了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扫尘埃。

烦恼寻而不见,原来本无烦恼,是你自己在弄虚作假以假为真,要你灭烦恼扫尘埃,你去哪里扫?遍寻无一处可扫,遍寻也无一物可扫。

当然,这一点,很难悟到。

是要真正花功夫去修行修定力才行。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原理了。

自然不应该被烦恼所扰了,因为这多么荒唐可笑呢!

五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教我如何解脱烦恼的妙法!分享出来 - 天天要闻

我听完对他拜谢,他也笑着说:你下山后,可以试试我说的方法。说完他就转身走入一条山路,消失不见。

我回来后,就试着用这个方法,观照烦恼,觉察烦恼。七八年之后,虽然也有的时候烦起来,但真的越来越少烦恼,遇事也淡定了很多。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