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问:我没上过育儿课,也不懂心理学,能不能教好孩子?
其实,能不能“教好”孩子,不在于你会不会讲大道理,而在于,你每天能不能“说对话”。
父母常说3句“口头禅”,孩子将来能“干大事”,说一句都了不起。
一:“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孩子写作业卡壳了、拼图拼不出来了、游戏通关失败了,第一反应不是问“怎么办”,而是直接说:“我不会!”、“我不行!”、“我不做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常常会忍不住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
其实,这不是孩子笨,也不是他懒,而是他的“思维肌肉”还没练起来。
很多父母会忍不住上去帮他搞定,甚至直接说出答案。
可是,这种“你不会我来帮你”,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越来越不敢自己动脑。
而一句“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就像一只温柔又坚定的手,把他从“放弃”里拉出来。
“你再想想”这五个字,其实是在告诉孩子:
●我相信你还有潜力没用完;
●你不需要立刻有答案,只要愿意再动一下脑筋,就值得被鼓励;
●放弃不是唯一的出路,尝试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当我们愿意做孩子思考路上的陪跑员,他才有机会长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力、创造力和韧性。
你会发现,慢慢地,他真的会说:“那我换个方法试试。”
他不再等着你救场,而是学会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有远见的父母,不急着喂答案,而是教孩子:别怕难,脑子是越用越灵的。
这不就是未来真正的“能干大事”的底气吗?
二:“没事,失败了也没关系,起码你试过!”
我见过很多妈妈,在孩子失败后第一反应是:
“你怎么没考好?”
“是不是没认真准备?”
“我不是提醒你了吗?”
我们是着急的,是心疼的。可在孩子心里,这些话听上去,就是——“你不够好”、“你不听我话”。
朋友女儿三年级第一次参加朗读比赛,紧张得忘词,跑下台后,眼泪啪啦啪啦流。
老师都还没说什么,她就不停说:“我太丢人了,别人都记住了,我失败了。”
朋友抱着她说:“没事,失败了也没关系,起码你试过。”
女儿哭了一会,自己擦干眼泪说:“我下次还要参加,一定要比这次做得好!”
朋友说的这句话,很简单,但背后藏着几层深意:
✔你的勇气被我看见,比结果更重要;
✔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过程的一部分;
✔妈妈爱你,不是因为你成功,而是因为你努力去做了。
失败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只在孩子赢了才夸他,孩子就只敢赢,不敢输。
可是能干大事的人,从来都不是从不失败的人,而是敢试、敢错、敢站起来的人。
“没事,失败了也没关系,起码你试过!”这句话,是在给孩子心理免疫力——一种在风里雨里照样敢走下去的勇气。
别怕孩子哭,怕的是他不敢再站上台;
别怕孩子输,怕的是他以后连开始都不敢。
一句“你试过就很棒”,说出口那一刻,可能改变的,是他一生面对失败的姿态。
三:“你说得对,我们来一起看看,还能怎么做得更好”
一位宝妈分享说,有一次,我忙着赶工作进度,儿子突然跑过来说:“你总让我写作业、写作业,我都没时间玩了!”
她正烦着,差点吼回去:“玩、玩、玩,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还想怎么玩?!”
但她忍住了,深吸一口气,说:“你说得对,最近确实作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安排得更合理点?”
他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真的吗?我们一起想办法?”
宝妈说,在与孩子沟通时,只要我们稍微换一种方式回应,孩子就会从“情绪对抗”变成了“合作思考”。
不得不说,宝妈的处理方式很智慧,她的这句口头禅,魔力在于:
●没有否定孩子,而是在承认他的感受;
●不是单方面命令,而是在平等地解决问题;
●父母不做评判者,而做合伙人。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讲理,而是我们没给他说理的空间。
“你说得对,我们来一起看看,还能怎么做得更好”这句话,就是在悄悄帮孩子搭建一种沟通模型——表达 → 被倾听 → 共建解决方案。
说实话,这种沟通模式,比“你听我的”更花时间。
但它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见、也更有边界感。
长大后,他不会什么都要“赢”,但他懂得怎么去“谈”,怎么去“协作”,怎么“带人一起往前走”。
这不就是未来做领导、做决策、做创造的底气吗?
教育,从来不是拼娃,更不是拼父母的学历,而是拼父母有没有“会说话的智慧”。
一句口头禅,也许只是日常的一句话,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一束光、一面镜子、一把钥匙。
你说的话,终将成为孩子的世界观。你种下怎样的语言,他就会长出怎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