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启功老先生是当代文化界的全才,在国学、诗词、书法、绘画、文物鉴定、古典文献等领域都有可圈可点的贡献。当然,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无疑在书法上,由他创造的“启功体”,撰写的多部书法专著,影响了许多人。
实际上,在书法没有出名前,启功是以国画闻名艺术圈的,许多人以收藏他的国画为荣。
只不过,当时他的画虽然不错,但疏于练字,常常因为落款字迹不好看,招来许多嘲讽。直到有一次一件事伤了他的自尊,才让他下定决心好好练字。

某次一名收藏家要收藏启功的画,却明确告诉他不要题款,收藏家决定邀请一位书法名家在上面题款。
启功听后既生气又羞愧,生气是因为自己画的画却不能在上面题款,如同一件东西只做好七成就因为手艺问题被人强行拿走,羞愧是因为对方看不上自己的字,担心影响了画的品味,这让一位在绘画圈颇有名气的人脸面何存。
事后,启功发誓一定要苦练书法,让自己的书法跟国画达到同一个高度,从而堵住那些人的嘴。
后来,启功在书法上大有所成,他多次对外畅谈了自己学习书法的心得:我学习书法受益最大的地方并不是向多少名家请教,而是靠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土办法,我感觉这个办法甚至比向王羲之、颜真卿请教还管用!

那么,启功所说的土办法究竟是什么?他又是如何摸索出来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刚开始学习书法时,启功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关于先练什么字体的问题。有人建议他先练习楷书,说楷书是基础,只有打好了基础再练习其它字体才能游刃有余。有人主张他先学篆书,说篆书是书法的源头,不从源头练起怎么能学好书法。有人倡导他先学隶书,说隶书是一种过渡字体,练好了隶书再向前练或者向后练都不会陌生。
启功请教了许多人,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有些人的有的观点甚至还自相矛盾,这让他相当困惑,却一时半会又找不到解决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向下练。

后来,启功干脆临摹一段时间的字帖后,邀请一些人当面点评,打算听听他们的意见再做定夺。
遗憾的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嗜好和评价标准,让他再次为难。
有人说他的执笔方式不正确,连基本的“悬腕”都做不好,想练出来不容易。
有人说他的字在间架结构上有问题,导致字体不够美观得体。
有人说他的点画没有特色,不懂笔法上的变化,该肥的笔画不肥,该瘦的笔画却不瘦。
有人说他的字如同一堆柴火棍堆成,空有外形而没有神韵。

这些建议让启功更加苦恼和迷茫,他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写书法的料,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他干脆不去练字,也不敢下笔,整天闭门不出,思考着该如何进入书法之门。
纠结了几年后,启功逐渐发现,欣赏书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就像吃饭一样,众口难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和标准,也会提出不同的意见。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爱好与习惯来给你提意见,况且,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你本领再高又怎么能在书法上满足所有人的口味呢?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启功突然悟出一个好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循序渐进”。

每当他创作完一幅书法就贴在墙上,用毛笔圈出几个满意的字。再练一段时间后,他再回过头审视这几个曾经满意的字,突然发现它们有不少败笔。比如,字的结构不够美观,线条在粗细和轻重缓急上的变化不够明显,运笔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不够合理,整篇的章法布局有问题,等等。
接着,他会拿起毛笔直接在这些字的旁边纠正这些毛病,重新写上让自己完全满意的字。
有时,为了更直观,他写完一幅字会把自认为写得好的字剪下来贴在墙上,过段时日会把这些字撤走,再贴上满意的新字。如此循序渐进反复数年后,他发现自己在书法上的进步很快,效果很明显。
直到在书坛占据一席之地后,启功对外宣称,自己摸索出来的自学方式让自己受益匪浅,效果要比向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请教都要好。

启功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引用了“诗圣”杜甫的一句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启功说:写字跟作文的道理一样,优劣好坏只有自己心里最明白,经历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最懂,别人却未必能够理解。学书法的人如果问别人怎么写字,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用处,不如扪心自问,自己心中的满意度很关键,自己觉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启功举一反三,认为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适合练书法,也完全能用在其它创作上,比如,写作和画画。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到“温故知新”,要在不断地自我审视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启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几个道理。
其一,实践出真知,每个人只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并结合自身特点,完全可以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这个方法要比别人的说教强很多倍。
其二,任何时候,人都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不能人云亦云。
其三,学艺术是一个苦差事,坚持很重要,当毅力遇上正确的学习方法,修成正果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