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是该埋怨、问责,还是共同面对?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起。
————————————
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某晚孩子班主任打电话说孩子把书桌砸坏了,让家长过去。
因为学校第二天是周三亲子日,家长可以进学校与孩子一起吃顿饭。加上离家比较远,给老师说第二天下午去学校见老师和孩子。第二天,在去学校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应该怎么办。如果犯错误的是我,我的父母见到我,应该是二话不说就是一“耳呼子”(耳光),然后一顿臭骂……想一想自己那时候的感受,没有自责,更没有想着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有的只是满眼满心的仇恨——对老师是动不动请家长的仇恨,对父母是简单粗暴打骂的仇恨。
砸坏桌子,也许是故意地捣乱或恶作剧,也许是无意的过失,如果是故意的恶作剧,可能已经做好了被老师批评、被父母打骂的准备,父母的打骂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是过失,孩子肯定也在自责、害怕之中,父母又怎么能打骂呢?考虑再三,我决定这次换一种方法。
见到孩子,我没说是老师请家长了。而是先陪孩子去吃饭。看孩子明显心情不好,我就问孩子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孩子犹豫了一下,还是不情愿地说,他砸坏了桌子。我问他是怎么砸坏的,他说,就是把一摞书猛地放在桌子上,谁知道桌子就断了。我相信孩子说的是对的,因为书桌是什么材质、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书砸下去会有多重,我感觉,凭孩子的认知,他真的是没法评估。我接着问他,那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孩子说,他要写一个检查,老师说了,如果学校追究,要赔偿桌子。
看事情已经基本弄清楚,我就没有继续问下去。赶紧转换话题,与孩子一起吃饭。吃完饭走出餐厅,我走到孩子身边,拍了拍孩子的肩膀,说:其实昨晚老师已经打电话告诉爸爸你犯错了,因为远,爸爸没有及时赶过来,孩子,爸爸知道,在你心里,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你不知道接下来学校会怎么处理,也不知道爸爸会怎么处理,爸爸不知道你这一夜一天是怎么熬过来的。现在事情爸爸已经知道了,你也已经有处理办法了,需要你做的你去做,需要爸爸做的,爸爸去做。你写检查,爸爸去找你老师,写检查是你的事,需要赔偿是爸爸的事。
孩子点点头,忍着没说话。我们往教室走着,我说,孩子,为什么用那么大力砸桌子呢,是不是同学家长每周三都来探望,爸爸妈妈没来,想爸爸妈妈了?
孩子突然站住,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孩子初一刚去郑州上学,住校,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为了让孩子慢慢适应,学校安排了周三探望,郑州市区的家长几乎全部都会去看孩子,因为我们不在郑州,只能在周末的时候见到孩子。但孩子似乎很坚强,上周末他还说不用去探望,他不想回家呢!
我一下子理解了孩子,他想撑起来不想家、不给父母增加负担的愿望,但他幼小的心灵里,却隐藏不住想家的烦躁和不安,尤其是在探望日,大部分孩子都有家长陪同的时候,孩子该有怎样的孤独和失望啊!
帮孩子擦干眼泪,我说,孩子,爸爸懂了,以后周三有时间我和你妈妈就过来看你。孩子说,没事,不用来的,我不应该那么重的砸桌子,又让你们这么远跑过来。
后来孩子写了检查,我找到班主任道了歉,学校也没有再追究。我感觉,孩子通过这件事情,一定会吸取教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更稳重一些,也学会处理一些问题了吧。
总结起来,孩子犯错了,第一要弄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分析判断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去解决。第二要有同理心,也就是书上说的“共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考虑孩子的感受和心情。第三要站在孩子一边,做孩子的后盾,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第四要教会孩子承担责任,有一些无法弥补的错误,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让孩子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