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孩子第一次来到海边学习游泳,但他刚一下水就不断挣扎,随着海水的波动,他挣扎得更厉害,完全不能听清楚爸爸跟他说了什么,显然,孩子特别害怕水。而这位爸爸,是一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让儿子变成游泳健将的父亲。
如果是我们,也许会对我们的孩子说:“没关系的,这是海水,不用怕。”然后就开始游泳,以示范给孩子看。
但这位4岁的爸爸并没有这么做。他反而走到孩子身边,面带微笑,扶起儿子,说了一句:“你游得太棒了,我到现在都不能浮在水面。”没想到,就这样一句看似没有意义的话,却让孩子兴奋起来,之后,孩子战胜了对水的恐惧,很快学会了游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令他们恐惧的事,时常我们总会理所当然地安慰孩子:没事,这没什么。但是这句安慰,其实并不能起什么作用,可是竟然不起作用,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孩子战胜恐惧呢?
心理学家埃维和心理治疗师阿尔贝托合著的《儿童恐惧心理学: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一书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这本书是我们了解孩子的恐惧心理的指南,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儿童涂鸦中所呈现的恐惧情绪,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恐惧情绪应该如何解决。书中提出一个帮助孩子战胜恐惧观点:拥抱比安慰更有用。
其实,在解决孩子恐惧心理时,我们先了解恐惧。
恐惧是懦弱的表现吗?
当我们看到孩子感到害怕时,我们常常没有放在心里,反而觉得孩子大惊小怪,甚至会觉得孩子过于懦弱,不够强大。
其实,换位思考,作为大人的我们也有感到害怕的时候,可以说,恐惧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适当的恐惧情绪的存在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是有利的。
比如,当我们来到一个黑暗的地方,那里了无人烟,寂静得让我们觉得可怕,我们的恐惧情绪油然而生,此刻,因为这个情绪我们不敢接近怕前方有什么危险,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每走一步,都会警惕。
这就是恐惧情绪的作用,让我们对接近,产生了保护自己的警惕感。
这就是恐惧对我们的作用,恐惧情绪对我们而言,是生存需要,有助于我们保护自我的警惕感,有助于我们应变能力的发展。
因此, 恐惧不是懦弱的表现,相反的,这是每个人出生之后的一种本能,在恐惧情绪的驱动下,我们才能慢慢成长。正如作者所说:“恐惧存在的意义是被克服,正因为克服了恐惧,儿童才能得以成长并获得独立自主。”
那么,作为父母,作为过来人,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让孩子从恐惧情绪中得以成长?
克服恐惧不能只是安慰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恐惧,我们都站在大人的角度去俯视,于是就有了“孩子,没事,这没什么,你应该这样做……”之类看似安慰的话。但对孩子来说,孩子并不能理解大人的这些话,对他们而言,这些话是无用的,并不能帮助他们战胜恐惧。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比如孩子害怕雷声,那么我们可以跟他们说,孩子,我们来听听,这雷声像什么,像不像乌云在玩撞击游戏呢?当孩子听到这样的形容,他们反而会觉得有趣,渐渐地就会消除对雷声的恐惧。
所以,作者说:“面对儿童的恐惧情绪时,并不需要讲道理或概念化。”“儿童不需要逻辑性很强的道理,也不屈从于强势或强迫,而是需要我们对其个性给予肯定和强化。”
说到个性,对于孩子的恐惧情绪也有不同的区别,这种区别来自年龄,来自不同类型的恐惧情绪,当我们足够了解孩子的恐惧类型时,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战胜恐惧。
从涂鸦中解读恐惧情绪
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其恐惧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从0-12岁分别列出了每个年龄阶段孩子恐惧情绪的共性。但这样还不够,要解决好孩子的恐惧情绪,我们还需要更具体的分析,比如恐惧的具体类型。
要知道孩子恐惧的具体类型,有很多方法,但最直观的,是通过孩子的画来判断。
比如,有些孩子从小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那么他们会表现出沉默寡言、自我封闭,或者无理由的攻击性。在他们的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他们画的树总是弯弯曲曲,他们画的人可能没有涂上颜色等等。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孩子是害怕被抛弃,那么我们就可以相应地采取措施:例如用肯定的语气让他们安心,在日常生活中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亲密。
总结
面对孩子的恐惧情绪,严苛的教育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内疚感,而简单的“你应该做”或“你不能做”也很难让他们独立,也许,在他们小的时候,在父母的指挥下,他们表现得很好,但等他们大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他失去人生的目标,无法让自己变得强大。
所以,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恐惧,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战胜恐惧,让他们获得更好地成长。有时,“具有参与感地非言语符号比安慰的话语更有用,如一个拥抱或一个爱抚要好过许多无用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