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2022年09月14日21:00:23 育儿 1846

孩子动不动就用“不吃饭”来威胁家长,你会怎么办?

因为孩子吃饭这事,同事小李可是操碎了心,为此还和家里人发生了不小的矛盾。

事情是这样的,小李家孩子3岁了,天天吃饭都磨磨蹭蹭、等着老师喂,每次接送孩子,老师都要叮嘱一句:要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也许是家人的过度关心显露了端倪,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变聪明了。总之,小时候还只会等着人喂饭的小家伙,这会儿还学会了拿吃饭来威胁家长:不买玩具就不吃饭;不让看电视就不吃饭……

这天,孩子又故技重施,小李终于怒了:“不吃饭就不许看电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孩子又哭又闹、满地打滚,家里人也纷纷责备小李不称职、不会哄孩子。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小李满腹的委屈无处说,本以为同事能理解,哪知,话刚落地,大家都说小李做错了,尤其是两个幼师专业的,更是说小李做的不对,需要改。

“不吃饭就不许看电视”不是一句常见的惩罚孩子的话吗?究竟哪里弄错了?小李百思不得其解。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直接后果与间接后果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用到惩罚,这是没问题的,但是,用直接后果惩罚还是间接后果惩罚就大有学问了。

直接后果

以吃饭为例:家庭通常在6点就餐,半小时左右吃完饭。当一个孩子在饭点不肯好好吃饭,还威胁家长说,不让我看电视就不吃饭,不给我买新玩具就不吃饭时,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吃饭就饿着好了。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并且,家长以实际行动表示对孩子的惩罚:到点就收拾碗筷,该扔的扔,该倒的倒,总之,孩子这一餐是错过了。

除此之外,家长严格遵守自然结果:不吃饭——饿着,即使孩子哭闹也最多给予安慰:饿肚子确实挺难受的,下顿再吃吧。除此之外,不为所动。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孩子承受了自己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是自然后果,对规则有了新的理解,对因果有了概念,对自己以后的行为就有了评判和预估,以后就不会轻易犯同样的错,也能促进心智的成长。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间接后果

生活中,最常见的是间接后果,也称为消极后果。

还是以吃饭为例,当孩子嚷嚷着不肯吃饭时,如果家长说,不吃饭就不许看电视,不吃饭就不给买新玩具,孩子的内心其实是混乱的,他理解不了吃饭和买玩具、看电视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不明确。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也许,孩子会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在短时间内选择妥协。可是,长此以往,孩子不但不会变乖,反而会学着去欺骗家长、变得更加善于说谎。

总是被间接后果惩罚的孩子,他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更怕的不是被惩罚,而是家长在惩罚之前的突然变脸。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被间接后果惩罚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差、对外界的变化更加敏感,安全感也容易缺失,亲子关系往往更加紧张。

当孩子以“不吃饭”进行威胁时,家长的反应也不要太过剧烈:

一方面,我们要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孩子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会对不满意的事说“不”了,是孩子认知水平的一大飞跃;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说明在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上,需要用到新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引导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肯定孩子当下的情绪体验。

当孩子说“不”,无论孩子是不高兴还是单纯的威胁,这都是孩子当下产生的新的情绪体验,家长不要急于压制,而是应该肯定并正视孩子的情绪,用引导性、表述性、开放性的话鼓励孩子说出来: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你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开心?

是不是想要自己试一试?

如果有可能,可以尽量提供孩子更多的形容词、动词,当一个孩子能在愤怒、生气等情况下安静下来,并把自己的情绪体验完整、准确地描绘出来时,孩子成长的不只是语言能力,还有控制情绪的能力、理性分析的能力。

有这项能力的孩子,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安静下来,不会被情绪控制,能找到最优解。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其次,说明因果关系。

“你打碎了妈妈最喜欢的杯子,所以,我不给你买玩具了”“你没有好好吃饭,所以动画片不许看了”这些话看似因果关系明确,实际上,家长说不清里面的关系网,孩子也完全无法理解,他不知道,为什么打坏一个杯子和买玩具有关系,也不明白,好好吃饭怎么和看动画片扯到了一起。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因此,给孩子做解释,说明因关系时,要选择能产生自然后果的方法:打坏杯子,没有杯子喝水了;不好好吃饭,就要饿肚子了。

了解了直接因果关系,孩子才能理解父母的心情,也才能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才会更和谐。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再次,表示同情。

当一个孩子承受了自然后果,比如:不吃饭——饿肚子,乱扔鞋子——找不到鞋——没鞋穿,家长要趁此机会对孩子表示同情:肚子饿着真可怜,那也没办法,下顿多吃两口;没鞋穿了,真可怜,下次要好好收拾鞋子。

对孩子的遭遇表示同情,一方面能拉近亲子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作进一步的纠正,让孩子印象深刻,下一次就不会犯同样的错了。

孩子不吃饭,“饿着好了”还是“不许看电视”?家长不要弄错了 - 天天要闻


养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旅行,大吼大叫可能催着他短时间大步前进。但是,孩子的旅行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不停地走,最合适的还是跟着孩子的步子稳稳前进,让他看见自然的花开花落,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才是最好的办法。

#0-6岁育儿经第四季##育儿事务所##孩子长高这样吃#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 天天要闻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有些人忙碌起来,仿佛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几月都无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闲下来,便仿佛与世隔绝,可以很长时间都不踏出家门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他们一旦有了闲暇时光,便不喜欢出门,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宁愿一整天都待在家里。其实,他们大多属于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 天天要闻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人间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际,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户户焚香祭祖,缅怀先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天堂的亲人啊,你们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 天天要闻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狗实在喂不饱啊,人实在是讨不好啊!给得再多,它都能帮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讨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脸。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还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讨好让步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了!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 天天要闻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亲爱的宝子们,来吧!美食不会辜负你!晨起推窗,见庭前桃李初绽,方知今日已是农历三月初六。古书《岁时广记》有载:“三月初六,天地交泰,万物生发,乃纳福聚财之日。”这一日,民间称为“发财日”,承载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朴素向往。作为美食与传统的虔诚信徒,我愿以舌尖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