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二楼跳下摔断腿,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就上班去了,他去世我没回

2025年05月11日13:43:03 育儿 1326

"你走了,我终于看明白了一些事。"我低头看着父亲的墓碑,手中的香烟袅袅升起。

"只是这一次,我还是没赶上见你最后一面。"风拂过墓园的松柏,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父亲叹息的回应。

那是1985年的夏天,我十二岁,正是男孩子调皮捣蛋的年纪。老旧的筒子楼院子里,那棵爬满青藤的老槐树成了我们几个伙伴的"根据地"。

院子里的大人们总是边纳凉边呵斥我们:"一群野猴子,小心摔死你们!"而我总是爬得最高,像个猴王似的在树杈间荡来荡去,引得小伙伴们一阵阵惊叹。

"魏小虎,你行啊!"楼下李叔叔家的儿子李小胖仰着脖子冲我喊,"敢不敢从你家二楼窗户跳到树上来?"

那个年代的孩子没有电子游戏,没有课外班,胆量和本事就是我们炫耀的资本。我拍拍胸脯,一溜烟跑上楼,推开家里的木格子窗户,跨上窗台。

窗台上贴着一层褪色的红纸,已经有些发黄了,那是去年春节贴的"窗花"。我踮着脚尖,伸手去够雨水管道,想借力一跃而起,跳到不远处的树枝上。

那一刻,我仿佛听见楼下传来妈妈的尖叫声:"小虎,别——"可已经来不及了。

我感到脚下一滑,身体重重地坠落。

耳边是风呼啸的声音,接着是剧烈的疼痛,从右腿直冲脑门。

剧痛让我嚎啕大哭。邻居们纷纷跑出来,七手八脚把我抬进屋里。

"哎呦喂,这孩子,腿都变形了!"刘奶奶惊呼着,用她常年浸泡在肥皂水里的粗糙双手轻轻拍我的脸,"别哭别哭,马上就不疼了。"

右腿弯曲成一个诡异的角度,血从我穿了两年的蓝布裤子里渗出来,那是妈妈去年冬天赶在年前用缝纫机连夜赶制的新裤子。

妈妈吓得面无人色,慌忙去找父亲。那时候大多数家庭还没有电话,更别说手机了,联系人只能靠两条腿跑。

父亲正准备去上班。那时他在国营纺织厂当技术员,是街坊邻居眼中的"吃国家商品粮"的好工作,每月还有四十多块钱的固定工资,在当时是令人羡慕的收入。

我二楼跳下摔断腿,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就上班去了,他去世我没回 - 天天要闻

他刚刚被评为厂里的先进工作者,那天厂里要开表彰大会,按照惯例,这种会后通常会发奖状和奖金,有时还会有一两张高级的电影票,能在影剧院看到从大城市引进的新片。

妈妈哭着跑到他面前:"老魏,小虎从二楼摔下来了,腿好像断了,快去医院啊!"

我清清楚楚记得,父亲站在门口,公文包握在手里,腕上的上海牌手表指着七点四十五。那块表是他参加工作十年时厂里发的奖品,他一直视若珍宝,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上发条。

他戴着那副有点老旧的黑框眼镜,目光落在我身上,又移向了手表,然后对妈妈说:"让李师傅帮忙送医院,我今天有表彰大会,不能迟到。咱家上个月才领了工资,够用。"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了,背影挺拔,像根竹竿。推着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消失在小区斑驳的砖墙转角处。

那一刻,我的眼泪止住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冰凉感觉从心底升起。不是右腿的疼痛,而是心里仿佛被扎了一刀。

"爸爸不要我了吗?"我望着敞开的木门,喃喃自语。

"别胡说,你爸这不是有正事嘛。"妈妈抹着眼泪安慰我,声音却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没察觉的怨气。

邻居李叔叔骑三轮车带我和妈妈去了医院。那时候城里的马路还不宽,路面也不平整,三轮车颠簸得厉害,每一下都让我疼得直冒冷汗。

"李师傅,慢点啊,孩子疼呢。"妈妈坐在三轮车后斗里,紧紧抱着我,泪水打湿了她的衣襟。

"嫂子别急,马上就到了。"李叔叔踩着三轮车,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脖子往下淌,"小虎,叔叔这就带你去看大夫,一会儿就不疼了。"

"叔,我爸为啥不陪我去医院?"我忍着疼痛问,声音已经变得有些虚弱。

李叔叔沉默了一下,然后说:"你爸啊,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单位的事情很重要。你等着瞧,他肯定会来医院看你的。"

我二楼跳下摔断腿,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就上班去了,他去世我没回 - 天天要闻

当时的县医院还很简陋,几栋低矮的灰色楼房,院子里种着几棵槐树,和我们家楼下的那棵很像。护士推着吱呀作响的平车把我送进了X光室。

检查结果是右腿胫骨粉碎性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医生告诉妈妈,手术费加住院费,至少要八百元。

"这么多?"妈妈脸色一白,八百元几乎是父亲三个月的工资了。

"现在骨折了不处理好,以后孩子走路会瘸的。"医生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肃。

妈妈二话没说,掏出了压箱底的存折,那是她织毛衣、做手工攒下的一点积蓄。

住院那天晚上,父亲回来看了我一眼。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眉头紧锁,嘴唇抿成一条线。

"表彰大会开得怎么样?"我问,声音里带着一丝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嘲讽。

"还行。"父亲简短地回答,在床边放下一个纸袋,"给你买了点橘子。"

那是广场上水果摊最便宜的水果,三毛钱一斤。他的眼神闪烁着,似乎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医生说要住两个月,手术后要牵引。"妈妈在一旁小声说。

"知道了。"父亲点点头,"那你就在医院照顾他吧,我回去收拾点衣物送来。"说完,他转身就走,似乎迫不及待要离开这个充满消毒水气味的病房。

"爸!"我喊住他,"你能不能…多陪我一会儿?"

父亲的脚步顿了一下,但没有回头,只是低声说了句:"我还有事,你好好养伤。"然后,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消失在走廊上。

后来的两个月,我一直躺在病床上。病房里还有三个病人,一个是工地上摔伤的工人,一个是车祸的司机,还有一个是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因为淘气从树上掉下来骨折了。

每天都有他们的家人前来照顾,唯独我这里,只有妈妈日夜相伴。她白天给我喂饭、擦身、陪我说话,晚上就蜷缩在病床旁边的小板凳上睡觉。有时候我半夜醒来,能看到她靠在墙上打盹,眼下的黑眼圈越来越重。

我二楼跳下摔断腿,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就上班去了,他去世我没回 - 天天要闻

"妈,爸爸为什么不来看我?"我经常问这个问题。

妈妈总是这样回答:"国营厂的工作忙,你爸爸也不容易。"然后她会转移话题,拿起收音机调到文艺频道,"听,今天播新节目了,是评书《岳飞传》呢。"

我只是沉默。在医院的日子很无聊,除了听收音机,就是看护士阿姨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和《少年科学画报》。

有时候我会看到邻床的小朋友,他爸爸会在下班后带着一身疲惫赶来医院,有时还带着从食堂打包的饭菜。他们会一起看连环画,一起下跳棋,那个孩子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知道,厂里的王叔叔儿子生病时,他天天守在医院,甚至向厂领导请了病假。

"你爸爸人挺好的,就是太死心眼。"有一天,李叔叔来医院看我,悄悄对我说,"他总觉得男人要以工作为重,才能养家。"

"可我也是他的家人啊。"我小声反驳。

李叔叔轻轻摸了摸我的头,叹了口气:"等你长大了,会明白的。"

出院那天,父亲竟然来接我了。他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车后座上绑了一个软垫,是用废旧棉花缝制的。

"这是你妈昨晚连夜做的,怕你坐着硌得慌。"父亲解释道,声音依然冷淡,却多了一丝我从未注意到的温柔。

我心里有一丝窃喜,想着他终于来尽一次做父亲的责任。坐上自行车后座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这两个月花了多少钱?"

"一千三百多。"妈妈小声回答,"手术费涨了,还有营养费..."

"这么多?"父亲皱起眉头,眉间的褶皱比两个月前更深了,"你知道我一个月才挣多少?这下好了,评职称的钱都搭进去了。厂里最近不景气,听说要减产,福利也要减..."

他的话像一把刀,切断了我心中那一丝温暖。摔断腿的痛苦,在那一刻变得无足轻重。我心里的裂痕,比骨头的裂痕要深得多。

我二楼跳下摔断腿,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就上班去了,他去世我没回 - 天天要闻

回家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一家照相馆。橱窗里展示着各种照片:结婚照、全家福、小孩的"纪念照"。父亲的目光在那些照片上停留了一瞬,然后快速移开。

"要不,给小虎拍张照吧,就当是... 纪念。"父亲突然提议,声音有些犹豫。

我抬起头,惊讶地看着他。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提出这样的事情。

"算了吧,"我低下头,"浪费钱。"我故意用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父亲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和伤痛,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继续骑车前行。

回家后,我开始变得沉默。曾经活泼好动的我,变成了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右腿打着石膏,我只能靠拐杖慢慢移动,看着窗外的小伙伴们在阳光下奔跑嬉戏。

父亲似乎也不在意这种变化,依然每天早出晚归,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漠不关心。家里的老式台钟滴答作响,像是在计算着我们之间越来越远的距离。

有一次,我在抽屉里翻找文具时,发现了一张皱巴巴的医院单据。上面的日期正是我住院的第一天,而签字的却是父亲的名字。我有些困惑,那天他不是去开表彰大会了吗?

晚饭时,我试探着问:"爸,您记得我住院第一天吗?"

父亲的筷子顿了一下,然后继续夹菜:"记得啊,怎么了?"

"没什么,就是想问问那天的表彰大会,您... 拿到奖了吗?"

"嗯,拿了,一个奖状。"他低着头,不看我的眼睛。

"还有奖金吗?"

"有一点。"

"那您为什么不把奖金拿来给我买点好吃的?"我故意问,想看看他的反应。

父亲放下筷子,看了我一眼:"钱都交给你妈了,家里的钱都是一起用的。"

我发现他的眼神有些闪烁,像是在隐瞒什么。那天晚上,我偷偷问妈妈:"爸有没有把表彰大会的奖金给你?"

妈妈愣了一下:"什么奖金?他说那天开完会就直接去医院了,只是没进来看你,怕你看到他会更伤心..."

我二楼跳下摔断腿,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就上班去了,他去世我没回 - 天天要闻

这个回答让我困惑不已。父亲为什么要撒谎?如果他真的去了医院,为什么不进来看我?

初二那年,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原本在班上名列前茅的我,突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放学后,我就一个人坐在小区的长椅上发呆,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想象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班主任找了父亲,他回来后只说了一句话:"考不上高中就去当学徒,读书不是唯一出路。现在厂里形势不好,趁早学门手艺比较实在。"

那天晚上,我偷听到父母的争吵。家里的木墙板很薄,他们压低的声音清晰地传到我的耳朵里。

"你就不能对孩子关心点吗?自从他摔断腿那次,你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对他爱答不理的。"妈妈的声音很低,却透着愤怒。

"我每个月把工资交给你,不就是关心吗?你知道厂里现在多难吗?老刘他们车间已经开始轮休了,再过几年怕是连饭碗都保不住了!我得抓紧时间多干活,多攒钱!"父亲的声音有些颤抖。

"可是孩子需要的不只是钱啊!他需要你陪他说说话,关心他的学习,给他一点父爱!"

"那你想要什么?我能给的就这些!我不会说那些好听的话,也不会像电影里那样抱抱他、亲亲他!我爸就是这样带我的,我不也好好的吗?"父亲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

"你好好的?你心里那道坎迈过去了吗?你爸去世那年,你不也一直念叨他从没抱过你吗?"

沉默。长久的沉默后,是父亲的一声叹息:"算了,别说了。明天我去学校找老师谈谈。"

听着这些话,我突然理解了一些事情。父亲不是冷血,而是害怕。害怕失去那份稳定的工作,害怕未来的不确定,害怕无法养家。在那个国企改革的年代,多少工人从"铁饭碗"变成了下岗工人?父亲的冷漠是他的自我保护,是他面对生活压力的唯一应对方式。

第二天,父亲果然去了学校。回来后,他罕见地坐到我的书桌前:"老师说你数学还不错,就是最近不用功。"

我二楼跳下摔断腿,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就上班去了,他去世我没回 - 天天要闻

我没吭声,继续写作业。

"你... 想不想考高中?"他问,声音有些不自然。

"不想。"我故意回答。

"为什么?"

"有什么用?考上高中,考上大学,然后呢?不还是像你一样,为了一份工作累死累活,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管?"我的声音有些哽咽。

父亲的脸色变了,眼睛里闪过一丝痛苦:"你... 你还在怪我那次没陪你去医院?"

"不只是那一次!"我终于忍不住了,"你从来不关心我,只关心你的工作,你的钱!"

父亲沉默了很久,然后站起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这是我托人找的,县城最好的补习班,下周开始,你每周末去上课。费用我来付。"

说完,他转身就要走。

"为什么?"我问,"你不是说读书没用吗?"

父亲停下脚步,背对着我说:"因为... 我不想让你像我一样。"然后,他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出了我的房间。

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父亲,一个背负着沉重过去的父亲。

但理解不代表原谅。那道裂痕依然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

高中毕业后,我远赴南方打工。90年代初的南方,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到处都是机会。

临行前,父亲站在我们家那个狭小拥挤的客厅里,递给我一个信封:"路费。还有一些零花钱。"

我接过来,没有道谢,也没有告别。信封里有五百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知道这可能是他几个月的积蓄,但我心中的怨气并没有因此减少。

"多穿点衣服,南方冬天虽然不下雪,但是阴冷得很。"妈妈不停地叮嘱,把一件旧毛衣塞进我的行李袋,"这是我织的,线可好了,是你爸特意从厂里带回来的。"

我瞥了父亲一眼,他正假装专注地看报纸,那是一份《工人日报》,上面刊登着各地企业改革的消息。

"知道了,妈。"我敷衍着回答,然后背起行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我二楼跳下摔断腿,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就上班去了,他去世我没回 - 天天要闻

汽车站人头攒动,都是像我一样要去南方打拼的年轻人。我排队买票时,不经意回头,看到父亲站在远处的一棵树下,默默地望着我。看到我转身,他急忙低下头,假装在整理衣领。

那一刻,我的心软了一下,想着要不要过去说声再见。但车站广播响起:"开往深圳的班车即将发车,请旅客抓紧检票上车..."

我转身跟着人流走向检票口,没有回头。

南方的生活艰苦而充实。我从普通工人做起,住在狭小闷热的集体宿舍里,八个人挤在一个房间,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但这里的机会的确比北方多,工资也高。

白天在工厂流水线上干活,晚上自学电脑技术。那时电脑刚开始普及,会用电脑的人还不多。我省吃俭用买了一本《电脑入门》的书,每天睡前都要看上一会儿。

三年后,当地一家新兴的电子厂聘我为技术员,工资是原来的三倍。我终于可以租一个单间,不用再和七个人挤在一起。每当我打开那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门,看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心中都会涌起一种成就感。

我给家里寄了第一笔钱时,特意在汇款单上写了一句话:"给妈妈买点好吃的。"我没有提父亲,因为心中的怨气还未消散。

一个月后,妈妈打来电话,那是我们村委会新装的公用电话,村里人都要排队用。

"小虎啊,钱收到了,谢谢你。"妈妈的声音有些激动,"你爸看到汇款单时眼睛红了,还说'这孩子有出息'。他嘴上不说,但心里为你骄傲着呢。"

"嗯。"我只是简短地回应,没有多说什么。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杂音,似乎有人在催妈妈挂电话。

"对了,你爸让我问问你,电脑好学吗?他听厂里的年轻人说,以后厂里要用电脑管理,他想提前了解一下。"

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意外。父亲一向对新事物不感兴趣,怎么会突然问起电脑?

我二楼跳下摔断腿,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就上班去了,他去世我没回 - 天天要闻

"还行吧,主要是英文有点难。"我回答,"爸还好吗?"这是我第一次主动问起父亲。

"挺好的,就是厂里不太景气,听说要裁员。你爸倒是没事,他技术好,厂里离不开他。"妈妈的声音里透着一丝不确定。

挂了电话,我心里有些不安。九十年代中期,国企改革如火如荼,不少工厂倒闭或改制,大批工人下岗。父亲那种传统的技术工人,真的能在这波浪潮中幸存下来吗?

1999年,我成为电子厂的部门主管。那时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我们厂生产的电子元件供不应求。我的工资已经是家乡父亲的十几倍,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

2002年,我离开那家工厂,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电脑组装公司。生意越做越大,我也不再给家里寄普通信件,而是打电话联系。电话费不再昂贵,我可以和妈妈聊上半个小时。

每次通话,都是妈妈在那头喋喋不休,父亲从不上前说一句话。偶尔妈妈会催他:"老魏,快来和儿子说两句。"而他总是回答:"你们聊吧,我还有事。"

有一次,我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父亲的咳嗽声,很重。

"爸是不是病了?"我问妈妈。

"没事,就是最近天冷,有点感冒。"妈妈的语气有些心虚,"对了,你爸前段时间还问我,什么是'上网',说厂里年轻人都在谈这个。"

我忍不住笑了:"爸还关心这个?"

"可不是嘛,他还专门去书店买了本《电脑入门》,每天晚上看一会儿。"妈妈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

想象着父亲戴着老花镜,对着电脑书皱眉头的样子,我心中涌起一丝暖意。

"你爸身体不太好,检查出了高血压,医生让他少操心。"2005年冬天,妈妈在电话里说,语气中透着担忧,"前段时间厂里又裁了一批人,你爸虽然没被裁,但工资减了不少。"

"那要不要我多寄点钱回去?"我问。

"不用,够用。主要是你爸整天闷闷不乐的,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妈妈叹了口气,"你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看?已经好几年没回来了。"

我二楼跳下摔断腿,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就上班去了,他去世我没回 - 天天要闻

"等公司这阵忙过去吧。"我敷衍道。其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17年前被救的孩子们,如今闪闪发光! - 天天要闻

17年前被救的孩子们,如今闪闪发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17年过去了岁月抚平满目疮痍这里有撕心裂肺的痛与殇也有永志难忘的爱和力量汶川已从废墟中重新站立那些在地震中获救的少年‍都已长大如今他们怎么样了?01劫后重生,她们闪闪发光她叫王睿17年前的那一天15...
TVB实力女星产后扎肚保身材!自曝生完二胎七劳八伤,身形惹人羡 - 天天要闻

TVB实力女星产后扎肚保身材!自曝生完二胎七劳八伤,身形惹人羡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发现抄袭者将进行全网投诉TVB实力女星赖慰玲自从年初生下二胎儿子后,就一直积极的带娃,并且还不忘兼顾事业,如今产后四个月的她身体已经恢复的差不多,身形也是越来越好。近日,赖慰玲分享了近况,她对于生完小儿子后似乎很有感触,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其实每一次生孩子,对其而言都是七劳八伤,而且感...
与妈妈展开一场关于更年期的对话 - 天天要闻

与妈妈展开一场关于更年期的对话

34种症状在2025年3月播出的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中,主持人李静首次袒露自己的绝经过程:“今年我54岁,已经绝经两年了。”盗汗的症状和手足无措甚至自我厌弃的情绪弥漫在李静的更年期。在一次发布会上,正在主持的李静经历了严重的盗汗,“我就像进入了一个桑拿房,粉底混着汗水不断地流进锁骨,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完...
《偷听母亲》丨读者分享会新加坡母亲节专场,分享了这篇文章 - 天天要闻

《偷听母亲》丨读者分享会新加坡母亲节专场,分享了这篇文章

奔流新闻讯(记者郑重)5月11日下午,新加坡读者分享会第4期母亲节专场在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举行。来自新加坡各行各业热爱阅读的华人朋友们欢聚一堂,以共读美文的方式庆祝母亲节。除了现场的60多名观众,新媒体《狮城头条》现场直播也吸引了线上5000多名的观众参与。此次活动由狮城读者分享会、读者杂志社、新加坡善济文化...
川渝妈妈是怎么做到统一的? - 天天要闻

川渝妈妈是怎么做到统一的?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爱瑾,感谢大家点点关注,找我不迷路哦!!!今天是母亲节,在这里祝天下的妈妈们母亲节快乐!有一种爱,叫川渝母亲对子女的爱!这种爱带点阴阳怪气,陪伴着我们长大,成年后,又传承给孩子:我妈妈:一天到黑懒收拾,现在找不到怪那
因为是一个母亲,所以更要懂得爱自己 - 天天要闻

因为是一个母亲,所以更要懂得爱自己

今天是母亲节,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晒母亲节礼物的!是女儿,是妈妈,是儿媳,这是我的多重角色,作为女儿,我希望我的妈妈健康长寿,妈妈健康了,我们才能安心的工作,才能安心的照顾好小家!作为妈妈,我希望我的孩子永远平安健康!作为儿媳,我也希望我的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