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一年间|威海: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进高质量发展

升级传统产业 壮大新兴产业 布局未来产业

威海: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进高质量发展

海工装备、轮胎、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核风光储新能源、碳纤维新材料、现代海洋等领域新兴产业快速壮大,水下机器人、无人机、手术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威海坚持“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智改数转 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传统产业是“家底”,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在芜船(威海)绿色海工产业基地的“黑灯车间”,仅有几名工人值班,忙碌穿梭的AGV无人运输车自动配送,不停挥舞的机械臂精准焊接……“‘黑灯车间’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在国内首次运用3万瓦激光切割、机器人T排焊接等五大技术,搭配最先进的动态视觉技术、薄板激光复合焊技术,实现人机高度协同,整体节约人工40%,车间自动化率达80%。”威海芜船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实现了船舶分段制造“板材—切割—焊接—打砂—喷漆”全工艺流程数智化、绿色化,“目前手持订单41艘,在建船舶12艘,涵盖双燃料汽车滚装船、沥青船等多个船型,生产计划已排至2029年。”

距离芜船(威海)绿色海工产业基地两公里处,是造船业的另一龙头——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

3月28日,招商工业威海船厂数字化绿色智能工厂项目开工。作为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该项目在海船领域率先开辟了“设计—制造—管理”全链条智能化新赛道,引入智能化生产线,配套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从钢材入库、预处理、分段制作到预舾装的智能化、全流程管理。“我们威海船厂锚定的是高端客滚船细分市场新赛道,这个项目为我们冲刺全球价值链顶端提供了有力支撑。”招商工业威海船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目前手持25艘船的订单,合同总金额150亿元,生产计划已排到了2028年。

船舶与海工装备是威海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威海把船舶与海工装备列入全市十条优势产业链重点发展,推动船舶企业提高新船型研发设计能力,提高智能化数字化造船水平,打造豪华客滚船、重吊船南极磷虾船、游艇等15大类40多个品种的“威海品牌”。2024年,威海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268.1亿元、利润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9.8%,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稳住传统产业是接续新产业的基础。除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纺织服装、轮胎制造、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在威海经济发展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让“老树发新芽”?威海选择的“打法”是发挥好数字要素的“乘数效应”,以数实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威海不断强化政策激励和服务保障,引导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措施,提升核心竞争力,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记者从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2024年,威海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数量激增至773个,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3%,在全省排名中位列第三。今年,威海也将推动157家有设备更新需求的企业完成设备更新7000台(套)以上,带动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600余个。

聚链成群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固本,更要兴新。

日前,在威海光威集团,一场碳纤维的强度测试正在进行,工作人员竟然用一根鱼竿拉动了坐着4名成年男性、重达近3吨的小型厢式货车,鱼竿虽然弯曲却不断。一根鱼竿缘何如此强韧?秘诀就在于这根竿使用的是T1100级碳纤维。“T1100级碳纤维,强度是钢铁的十几倍。”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丛宗杰介绍,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光威集团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二十年磨一剑,不仅实现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还成功研发出T300到T1100、M40J到M65J等15大类全系列型号,多种碳纤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威海超前布局,抢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聚链成群,加快打造中国碳纤维基地,把“一束丝”做成了“一条链”。

威海依托全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光威集团,在临港区打造碳纤维产业园,持续引进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24家高端科研平台,与42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速形成配套协作、资源共享、优势显著的特色产业链。目前,碳纤维产业园已招引落地40多个产业链项目。

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威海从上游装备制造、碳纤维研发生产到预浸料中间体,再到碳纤维制品和回收,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并向汽车轻量化、风电光伏、乐器等民用高端领域延伸,成为首个国家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2024年,该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69.6亿元。

不只是新材料领域,威海围绕全市八大产业集群其他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统筹政策、资金、平台等创新资源,加快谋划产业布局,搭建创新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扩张、推动骨干企业膨胀、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举措,全力推动新兴产业稳步发展。

持续壮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也是威海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

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等三代、四代先进核电技术率先投入商运,石岛湾扩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半岛南150万千瓦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京能成山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电站并网运行……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742万千瓦,占比71.2%,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绿色动力”。

作为全省唯一集齐“核风光储”新能源类型的地级市,威海依托规划建设的荣成核电、乳山海上风电、文登储能三大基地,在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设中,同步开展产业链招商和产业培育,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威海新能源产业集群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9家,实现营业收入206.35亿元,同比增长13.8%。

截至目前,威海已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乳山市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等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壮大集群规模,威海实施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工信部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构建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个,居全省第三,累计培育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首件套电子产品等创新产品172项;财政部门则把支持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支出结构,2024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1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7%。

布局落子

未来产业蓄势腾飞

前瞻谋划和引领发展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坐在操作台前,头戴3D眼镜,双手套上控制杆,随着一连串的指尖动作,3只机械手便在患者身上精准实施手术……医生像操作VR游戏机一样,操作着第三代“妙手S”手术机器人,为千里之外的患者做手术。

威高集团,威高“妙手S”手术机器人通过10余年的创新研发和优化迭代,蹚出了一条区别于国外的创新路径,成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机器人。目前,这款拥有8000多个零件的“大家伙”,已在国内成功完成60多例5G远程手术,最远的是从青岛到贵州跨越3000公里的远程泌尿外科手术。

“威海造”机器人中还有一系列神通广大的水下机器人,它们不仅能下到最深6000米的深海,具有海洋电力、海洋油气、深海采矿、海洋科考等多种作业能力,还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填补了诸多行业空白,实现了全产业链百分之百的自主研发。

近几年,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相继攻克了深海动力传输、通信、导航定位及多装备智慧协同技术等诸多难题,成为国内民营企业中唯一一家全体系生产深海作业机器人的企业。更神奇的是,未来机器人实现了模块化设计,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定制方案。“比如这款深海铺缆作业机器人,可以在1300米到3000米深的水下进行线缆铺设作业。如果水下地质比较硬,需要机械结构来挖沟,只需要把其中的喷水模块拆掉,换上另外一套适应环境的工装就可以继续作业。”公司研发二组组长杜阳介绍。就这样,一台深海铺缆机器人可以变身成为水下扫测机器人、切割机器人、钻孔机器人、捕获机器人等。

也正是凭借着深海机器人的“72般变化”,未来机器人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订单。“国内订单量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今年的目标是完成4亿到5亿元的销售额。订单还在不断地接,有些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公司董事长陶泽文说,他们还将应用AI技术,让深海装备的自我感知能力、施工调整能力更加优化。

AI的应用需要高效的计算能力来支持实时决策和数据分析。当下,威海正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抢先布局算力中心,以前沿科技驱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

今年,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启动了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DeepSeek官方模型提供的是一种标准化的能力,很少能进行定制化响应。比如说开发一种特制海洋装备,让DeepSeek来设计生产流程的话,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但通过本地化部署以后,就可以用数据对它进行‘投喂’,把它训练成一个海洋装备制造的专家。”该中心项目经理金乐介绍,对DeepSeek进行本地化部署后,安全性更高、思维逻辑更复杂、能力更强,“目前,算力规模已有500P,二期建设完成后,总算力规模将超过2000P。”

目前,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能够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诸多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为制造企业进行模拟试加工测算,在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给予决策辅助,切实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威海提出“超前布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为此,威海印发《威海市未来产业招商图谱》,为全市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指引。根据图谱规划,威海将重点发展无人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细分领域。其中,低空经济板块以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为核心,打造立体安防无人装备智能制造基地;数字经济领域则聚焦工业互联网、5G智能工厂等方向,推动经开区智慧谷数据产业园区、临港数字经济园区、环翠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等5大数字经济园区差异发展、突出特色、形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