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家属怒斥雷军回应“虚伪”:车企的敬畏之心在哪?

三条年轻的生命,在安徽高速上戛然而止。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发生严重碰撞,车内三名女孩全部遇难。事故过去三天,舆论持续发酵,家属的质问、公众的质疑,让小米和雷军不得不站出来回应。可这份迟来的声明,真的能抚平伤痛吗?

“鲜活的生命已经离世,车企难道不该对悲剧有足够的敬畏?”遇难者罗某的父亲声音沙哑,字字如刀。他的女儿,原本只是和同伴驾车前往安徽参加考试,谁能想到,一次普通的出行竟成永别。面对雷军4月1日晚的公开表态,家属的愤怒溢于言表——小米的回应,在他们看来,不过是“避重就轻”的公关话术。


雷军说“心情沉重”,承诺“不会回避”,可家属的追问仍在继续:车门为何打不开?撞击后为何迅速起火?智能驾驶系统为何只给驾驶员2秒反应时间?小米的答案模棱两可——“事故车尚未接触”“无法深入分析”。这样的解释,如何让人信服?


更让家属寒心的是沟通的缺失。事故发生后,小米声称成立了专项小组,可家属却表示,至今未收到任何主动联系,所有沟通都是他们一次次拨打客服电话争取来的。“如果连慰问都做不到,所谓的‘深切哀悼’又有什么意义?”一位家属的反问,直指企业责任的缺失。


技术可以迭代,生命却无法重来。小米SU7的销量或许亮眼,可当一辆标榜智能、安全的车在事故后连基本的安全机制都成谜,消费者还能放心吗?宁德时代已撇清电池责任,弗迪电池尚未明确回应,而小米仍在等待“官方调查结果”。可逝者家属要的,不只是等待,而是真相。

“希望说到做到。”遇难者母亲在雷军微博下的留言,简短却沉重。车企的敬畏,不该只停留在声明里,更该体现在对每一条生命的尊重、对每一个安全隐患的彻查。这场悲剧,不该只是舆论场的一阵风,而应成为整个行业反思的起点。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