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能感知土壤干渴的“魔杖”,一套能在家中模拟专业康复流程的可穿戴设备,一个能读懂孩子情绪、陪他一起成长的AI玩偶……为进一步助力AI创业团队拓展市场、对接资源,7月4日,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以下简称“梦工场”),一场集结了超过20余家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的“AI科技快闪市集”,将这些未来感拉满的场景,凝练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技术落地多点开花,AI应用渗透多元化场景
穿行于这场人头攒动的市集,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接地气”,本次市集所展示的20余款创新产品,覆盖了从智能农业、智能康复到建筑科技、AI芯片等多个与实体经济和民生服务紧密相关的领域,体现出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

由耶鲁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归国人才联合创办的威视佰科,通过研发的全球首款微型光谱传感芯片及配套AI光谱算法开发平台,有效攻克了传统光谱分析技术价格高昂、部署困难等行业痛点,其解决方案已在精细化工、智慧农业、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实现了超过1000个项目的商业化落地。由香港科技大学孵化的奥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则首次将实验室级的光谱分析技术,创新性地引入家庭园艺场景,其推出的“奥光魔杖”家庭智能灌溉方案可以通过实时土壤监测,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灌溉,展现了前沿科技向消费级市场转化的巨大潜力。
而当技术的应用场景从农田聚焦于人体这一方寸之地时,它所带来的改变便拥有了最直接的体感与温度。“很神奇,我的大拇指没有那么麻了”,在智能健康领域展区,刚落户“梦工场”的广州冷复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体验区前,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体验,市民王小姐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因为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压迫神经,在体验完该公司产品后欣喜地发现,大拇指发麻的症状有所减轻 ,“大家不会以为我是托吧”,王小姐笑道,她表示很期待产品的上市,据公司创始人叶双铭介绍,这款名为“酷复CoolCovery”的产品是由香港、大陆及挪威多地创始团队联合打造,全球首创了集“冷疗、热疗、多腔气压循环”(冷热+多腔气压)三项核心物理疗法于一体的可穿戴式智能恢复设备,是AI技术赋能大健康产业的典型案例。

市集上人潮涌动,一个摊位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里没有复杂的机械装置,只有一个个精致的玩偶立于小巧的托座之上。据展台工作人员的介绍,这是前海兔仔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魔豆果”(modonut)儿童AI故事机。记者将玩偶拿起,再放回托座,玩偶的“AI大脑”便被激活。抱着求证的心态,记者模仿孩子的口吻试探性地提问:“我有点害怕,怎么办?”几秒钟后,一个清晰的童声从托座的扬声器中传出:“你为什么害怕?我们可以先从一小步开始。”据工作人员介绍,不同的玩偶形象内嵌了不同性格模型的大语言模型,公司的原创ip胡克船长和少少冰bot代表着“冒险与探索”。这句鼓励式的回答,正是AI根据“害怕”这一情绪关键词,结合其“冒险家”的角色设定,实时生成的回应。兔仔白科技创始合伙人关嘉伟表示,产品的核心理念是“成长式陪伴”。AI系统会记录与特定孩子的互动历史,调整对话策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与孩子“共同成长”。

如果说有温度的陪伴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端市场的柔性渗透,那么在市集的另一角,这项技术则展露出其作为产业“新基建”的硬核实力,为更广泛的商业场景提供着底层的技术支撑。无论是康派尔科技提供的AI底层算法与垂直行业平台,还是幻影未来在高度拟人化虚拟互动领域的探索,都清晰地指向同一趋势:人工智能正作为一种基础能力和赋能工具,深度嵌入产业肌理,重塑从生产到交互的各个环节。
深港协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梦工场”孵化效应凸显
这些创新企业的集中涌现并非偶然。将视线从前台的产品转向后台的孵化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构建的“生态系统”是这一切的底层支撑。
它首先解决的是初创团队最现实的痛点:成本。作为首批“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梦工场推出的“1元创新坊”政策,以低门槛为这些源自深港的AI团队提供了宝贵的物理空间与验证跑道,有效降低了从0到1的启动门槛。
梦工场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像一个高效的“资源路由器”,依托大湾区和前海的独特优势,主动将政府、资本、科研及龙头企业的力量,精准导入从创意到商业化的完整链条中。而本次“AI科技快闪市集”,正是由梦工场联合园区内专业孵化机构智翼孵化器共同打造,是将宏观生态势能转化为微观企业动能的一次精准实践。
“我们希望通过搭建这样的多元化展示和交流平台,帮助园区企业真正地对接市场、链接资源、加速成长。”智翼孵化器总经理张南泽补充道,未来将继续通过创投路演、项目对接、圆桌对话等常态化活动,为在园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持续巩固前海作为深港AI创新高地的集聚效应,助力更多AI创新项目“生得出、留得下、长得快”。
记者观察
这场市集,与其说是一场技术的展演,不如说是前海创新生态的精彩缩影。透过这些年轻的面孔和充满想象力的产品,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区域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活力”。
在这里,“梦工场”之名并非虚设。它不仅以“1元创新坊”等极具诚意的政策,为初创者们铺设了成本最低的“起飞跑道”,更重要的是,它扮演着一个高效“资源路由器”的角色——将深港两地的技术优势、资本敏锐度、市场广度与国际视野,精准地“接入”每一个需要灌溉的创新种子。
这种体系性的赋能,超越了简单的空间供给或资金扶持。它真正在做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将一个大胆设想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试错成本”与“时间成本”,加速了这一从0到1的质变过程。当一个创意不再因高昂的租金而搁浅,当一个优秀的产品能第一时间被推向市场,创新的正向循环便由此开启。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