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28日起,民航局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及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另一方面,铁路部门并不查验充电宝3c认证标识或品牌。针对充电宝“禁飞”一周来的落实情况,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济南遥墙国际机场:
鼓包或破损的充电宝也“禁飞”
7月4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该机场严格执行民航局通知,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已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已经鼓包、破损的充电宝,同样禁止携带。飞行途中,也禁止使用充电宝。”
此外,对于3c标志的位置,机场工作人员也做出提示,方便旅客出发前自行查验。据介绍,充电宝的3c标志一般贴在产品的背面、侧面两端,或通过模压压在产品上,仔细看会发现多个小菱形的“ccc”暗记。每个3c标志后面都有一个随机码,对应厂家及产品。
对于旅客携带的充电宝是否属于召回批次产品,机场工作人员建议旅客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官方网站,在“消费品召回”栏目输入“移动电源”进行搜索查询。
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工作人员还表示,该机场候机楼内的座椅基本配齐了充电设施,还设置了5处充电吧台,更好满足旅客进出港时的充电需求。
根据民航局6月26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旅客携带充电宝航空运输管理的通知》,三类充电宝被列入“禁飞”名单——无3c认证标识、标识不清晰或被篡改、被召回批次产品。
此前,罗马仕pac20-392、安克a1642等型号因存在电芯缺陷,已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列入召回名单。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今年已有超过150万台存在电芯缺陷的充电宝被召回。
济南西站:
不查验3c认证标识或品牌
在航空领域严查充电宝的同时,高铁旅客却体验着不同的安检标准。7月1日,铁路12306官方客服明确回应:乘坐高铁携带充电宝只需满足“标识清晰、单块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两项条件,不查验3c认证标识或品牌。
记者咨询了济南西站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方表示,铁路部门执行的政策源于2022年7月1日施行的《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铁路系统以标识是否清晰、额定能量值是否超过100wh作为核心管控指标,100wh相当于约27027mah,即市面上常见的27000mah以下充电宝均可通行。
民航与铁路安检标准的分歧,引发公众困惑。业内专家分析指出,这种差异源于运输环境的不同风险系数。飞机在万米高空密闭环境中,充电宝起火后果是灾难性的,而地面交通工具处理突发事件相对容易。随着技术进步,安全标准应该趋向统一。
充电宝行业顽疾:
抽检产品不合格率高达四成多
数据显示,我国充电宝市场规模已突破1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与此同时,繁荣背后暗藏危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期监测显示,充电宝抽检产品不合格率曾高达43.6%。
引发充电宝“禁飞”危机的导火索,正是源自产业链上游暴露的质量隐患。据罗马仕、安克此前发布的召回公告,充电宝召回原因是电芯存在原材料变更,导致在极端情况下或有燃烧风险。安普瑞斯正是这两家充电宝企业的电芯供应商之一。
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查询的结果,安普瑞斯的11个3c证书均自6月10日起变更为“已暂停”状态。
针对安普瑞斯的电芯问题,此前,江苏省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对媒体回复称,目前正在调查中,后续会统一对外发布。
安普瑞斯的客户包括罗马仕、安克、小米、绿联、倍思等主流品牌,截至2023年,其在国内累计生产锂电池数量突破1亿只。
充电宝行业的另一个乱象是恶性价格战。某电商平台上,以20000mah快充型号为例,售价从2021年的140元腰斩至目前的69元。部分厂商为降低成本,在电芯正极材料中掺杂杂质或简化隔膜结构,导致安全冗余不足。一枚合规电芯成本需超40元,而违规产品成本可压低25%以上。
充电宝“禁飞”正倒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安全战”。7月1日起,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对华强北电子交易市场的专项整治进入关键阶段。近期已有违规商户因销售无证产品被处罚款,并清理库存以符合标准。目前,华强北市场内90%以上的充电宝柜台已明确标注3c认证标识。
电商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合规产品销量环比增长40%。行业分析师指出,“充电宝市场格局将彻底改变,头部品牌通过绑定优质电芯供应商强化品控,而缺乏技术积累的小厂商面临生存危机。”
消防专家:
避免使用超过5年的充电宝
对消费者而言,更重要的是,该如何正确选购和使用充电宝。
对此,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相关专家建议:优先选购2023年8月以后生产、带有清晰3c标识的产品;避免使用超过5年的老旧设备;日常注意避免充电宝遭受挤压或高温环境。在飞行途中,如遇充电宝异常发热,应立即告知乘务员——锂电池起火不能用水扑灭,需用专门灭火设备处置。
“安全成本必须由全产业链共同承担。”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专家认为,从代工厂到品牌商,从销售平台到消费者,每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安全责任意识。充电宝新规引发的行业震荡,本质是市场对低价劣质产品的集体出清。
(大众新闻记者 许金星 郭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