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震动全球。同样的一天,在2025年1月,名为DeepSeek的人工智能程序引爆了另一场“技术核弹”,直接导致美国纳斯达克科技股蒸发四万亿人民币。
这两件事横跨半个世纪,却像镜像一样对应:中国人在硬科技赛道上,先后打出了两记漂亮的“反制”。前者是于敏,他在28年隐姓埋名中,为中国拿下核威慑主动权。
后者是梁文锋,他带队打磨10年,让中国AI在全球下载榜上登顶140国。没有留学背景,没有国际扶持,没有人开绿灯,这两代科学人用同一种方式,砸出了同一种响声。
氢弹打哪儿了?炸在他们傲慢的脑子上
1961年,于敏接下任务,地点是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不是调岗,是销号。他的名字,从那一天起,在公开渠道里消失了整整28年。当时,苏联刚翻脸,美国还封锁。中国想搞氢弹,不仅没图纸,连“这玩意能炸”都得靠自己算。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试验成功。这一天的意义不在于爆炸本身,而在于速度。从原子弹成功到氢弹试验,仅用时2年8个月。
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4年,英国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中国完成的这一步,是世界核史上速度最快的飞跃。
当时的条件,计算工具靠算盘,模型靠手画,物理公式靠推导,保密制度严丝合缝。于敏他们每天工作14小时,甚至拿自己身体实验抗辐射效果。
不是传说,是档案中确凿记录。他们不知道谁是对手,也没时间争资源。整个团队几十人,闭门造弹十余年。研发阵地不在都市,而在沙漠、在戈壁、在山洞。
苏联专家撤走后,连一块合金都不给留。他们走后,美国情报推演中国最早具备氢弹能力也需15年。结果,刚满第7年,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发布紧急报告:China just made it.
这群科学家有个共同特征:读书、理科、无名、信仰国家工程。他们知道自己造的不是爆炸,而是生存底牌。他们出身平凡,但在那个节点上,举全国之力站到了技术最前线。
语言可以封锁,资源可以切断,但意志无法阻止。这群科学家有的根本没出过国门,却把整个西方吓出了冷汗。这是第一个“硬科技奇袭”的节点。接下来几十年,中国人做技术的姿态,已经写在这一次爆炸的冲击波里。
DeepSeek,不在硅谷出生,却把硅谷打得找不着北
2025年1月,DeepSeek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下载榜几乎同时登顶。这款软件背后的负责人叫梁文锋,1985年生,出身湛江,无海外学习背景,没进过硅谷。但他的产品上线当天,美国纳斯达克科技股市市值蒸发四万亿人民币。
1月30日,美国国防部、白宫、国会联合发布封杀指令。DeepSeek被定为“潜在信息武器”,几乎与华为同级警报。美国媒体用的是一个比喻:“一个中国的chatGPT,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的巴掌。”
DeepSeek的训练成本只有560万美元,而ChatGPT的最新版本训练成本超1亿美元。这项数据不仅说明成本控制,更说明算法架构上的突破。
梁文锋团队在硬件落后、芯片紧缺的条件下,用十年打磨,反复训练思维链条,核心创新集中在低功耗优化与推理速度提升。
梁文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他起步于数学建模和量化投资。2013年,他成立以德国数学家卡尔·雅可比命名的公司;2015年,他联合创办幻方量化。
这是中国最早一批将AI用于金融建模的公司。之后,幻方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量化基金之一,管理资金达80亿美元。
DeepSeek是幻方孵化十年成果,是梁文锋在算法和投资之外对技术的再度下注。不是投机,是结构级突破。上线前,梁文锋多次表示,希望能用“中国芯”“中国式训练”搭建一套新AI模型框架。而上线之后的下载量和美国反应,说明这次下注成功了。
春节期间,DeepSeek服务器连续遭受跨国攻击。梁文锋没回家,他一直坐镇在数据中心,指挥分布式运维防护。他知道这不是一场网络风波,这是一次完整的技术主权试探。
当DeepSeek被封杀,美国科技圈的主要担忧,不是内容泄露,而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AI这个场子,不是他们一家的舞台了。梁文锋没发声。他知道回应不如继续更新版本有效。
当年他们封我们的核弹,如今他们怕我们的算法
1960年代,苏联刚说不援助,中国立刻成立“596工程”,从0开始研制原子弹与氢弹。到了2020年代,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对中国AI企业实施全面技术封锁。结果是:DeepSeek上线,ChatGPT市占比下滑,美科技股崩盘。
于敏做氢弹的时候,得自己写模型,自己算能量,甚至自己造核材料。现在,梁文锋做AI,同样面临底层芯片不卖、代码封闭、训练集屏蔽。他解决方法也一样:从零起步,自建模型,自造训练体系。
DeepSeek没有用NVIDIA最新卡,没有调用谷歌TPU,没有接入OpenAI平台。在封锁下生长的DeepSeek,给美国科技圈造成的压力,不亚于当年中国氢弹给西方核战略带来的震动。
两代人,两种技术,方法相似,局面一致。外部封锁,内部响应,国家重点项目、民间研发力量联动推进。不是一人之力,是系统协调,是全域资源调度。梁文锋做AI,不是简单复制国外模式,而是重建路径。
当年我们在戈壁滩上点燃氢弹,是在敌人压力下完成技术独立。今天我们上线DeepSeek,是在全面技术封锁下完成算法突围。这两件事之间,不是类比,是延续。技术主权不能等别人施舍,要靠自己用十年时间磨一把刀。
梁文锋没有接受过“美式AI启蒙”,但他理解这场博弈的本质。他知道自己不是在写代码,是在参与一次信息战、资源战和话语权战。
下一次响动,不一定是爆炸,也许只是一次代码更新。但它引起的震动,可能更大。
参考资料
我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来看氢弹研制历程背后的故事.新浪.2019-01-16
DeepSeek梁文锋:从数学天才到全球AI颠覆者.华尔街日报.2025-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