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

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

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作人员遥控插秧机停靠田边,为其及时补充秧盘,插秧机又不知疲倦地继续“忙碌”起来。

今年这批水稻,从选种、育秧、种植和收割,到稻谷烘干、仓储和加工,全过程将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其奥秘在于田埂之上的两幢白色厂房——育秧基地和烘干仓储中心,里面的设备为好米的诞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谷丰登,不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围绕种好一粒米挥洒汗水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所在地,曾是一片乏人问津的垦区,上海东禾九谷开心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军旗和他的团队用12年时间,围绕种好一粒米,将这里打造成现代农业样板。

走进农场,自动驾驶拖拉机、全自动插秧机、耘田除草机、智能收割机、大疆大型无人机等一台台新型智能农机令人目不暇接,育秧系统、烘干仓储系统、大米加工系统等一系列现代科技设备也尽现眼前。

杜军旗望着绿油油的稻田打趣说:“最早我们只是想种点好米给家人和朋友吃。” 10多年前,他还在浦东从事it工作,2012年回浙江东阳老家探亲之际,看到大量闲置农田,他立刻心生感慨,尽管早早离开乡村读书就业,对农业、农村、农民却有着真切情感。因此,在it行业做得风生水起时,杜军旗决定将事业重心转向农业,经考察后,把创业地点落位于崇明,并选取由上海农科院精心选育的“早玉香粳”稻米品种进行种植。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立农的“基因”已被植入。在“机器换人”有序推进下,东禾九谷从事农业生产的员工也越来越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5岁。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还确保了种植的生态环保。比如种子温汤消毒设备,利用巴氏消毒原理进行种子消毒,不产生任何污染。再比如用耘田除草机除草,可以避免使用化学药剂。

围绕种好一粒米,挥洒汗水,收获硕果。2023年12月7日,被誉为“大米界奥运会”的第四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中国赛区活动举行,东禾九谷选送的越光和南粳46大米获得皇冠综合组金奖。

以“科技力”提升“声望值”

智能农机在田野里奔腾辗转,自动播种、施肥、收割。科技与农业融合,描绘着最时尚、最具创造力的乡村图景,农业正从“体力活”变为“智力活”。

“藏粮于技”的主旋律在田间奏响。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节约人力物力的同时,保证大米的口感。吃过东禾九谷大米的客户清一色反馈:好吃、放心。

杜军旗的愿望不止于消费端供给。东禾九谷以“米文化”为延伸,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先后建成大米馆、悦泊乡等稻米主题休闲空间和乡村酒店。游客可以在大米馆的文化互动体验空间,了解关于“米”的文化和传承,也可以在农场里体验夏天插秧、秋天收稻,入住稻田边的乡村酒店,品尝从农场现采现做的绿色有机食物。

“这里不只是单纯的大米种植基地,更是一个宜产、宜学、宜居、宜养的现代化生态乡村空间。”从“种好一粒米”到“讲好一粒米的故事”,杜军旗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提到时下热词“新质生产力”,杜军旗有着自己的深入思考。既要抓住“新”,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也要实现“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挖掘更多农业人才。“东禾九谷走的每一步都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也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用未来的逻辑做农业,向未来要发展方向,为促进城乡互动和融合作出贡献。”

生逢盛世,恰逢其时,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想法和思路让杜军旗忙得不亦乐乎。今年,东禾九谷还将以稻米文化园二期项目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稻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 观察员点评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学强认为,一粒米虽小,背后却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育成的生动图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新农人+一系列新农机的广泛应用+“引一接二连三”的新商业模式。

现代农业正同时向多个新兴领域发展,但其核心要义都是利用创新技术,实现更智敏的规划和更智能的管理,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科创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板块,期待职能部门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打造容小、容缺、容慢、容错的宽容环境和机制,为上海新农人鼓劲加油,为超大城市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支招赋能。

  作者:史博臻

文:史博臻图:史博臻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