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已成动物天堂,核辐射对动物没影响?它们难道不怕吗?

为什么人类“谈核色变”?

除了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热辐射、冲击波和贯穿性辐射外,最令人感到恐惧的是慢性辐射,这些核物质会污染土壤水源,对人类造成持续性伤害。

在放射性元素超标的环境中,我们人体细胞DNA结构会被破坏,从而引发基因突变,产生的连锁反应大家都知道,就算短时间内没有死亡,此后也将不断饱受折磨,所以人类对核物质极度恐惧,一些核污染的区域更是成为了“人类禁区”。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池第四号反应堆意外爆炸,31人当场死亡,其中28人死于过量核辐射,基本都是消防员和救护员,并且大量辐射尘随着气流扩散到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爆炸后,13.5万人被立即安排撤离家园,前往更远的安全区,饶是如此,此次核电站事故也对周边国家造成了巨大打击。

此次事故所产生的辐射量,超过了美国在广岛投放原子弹辐射量的400倍,并且在随后10多年中,俄罗斯、丹麦、波兰、瑞士、挪威等周边国家因核辐射死亡的人数超过17万,其中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俄罗斯受到的影响最大。

除了死亡人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导致超过200万人患上了相关疾病,并且后代的健康率也在影响,此外,乌克兰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核电站周围成了一片片禁区,让人望而却步。

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是,因切尔诺贝利事故被污染的区域内,野生动物数量却越来越多,俨然成了它们的“天堂”。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区中,存在着几百种野生动物,例如野猪、獾、狸猫、棕熊、野牛、狼、猞猁、普氏野马和鸟类等。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玛丽娜·斯科芙利亚,一直在关注着切尔诺贝利区域野生动物,从数据来看,事故区域内的野狼种群密度,是保护区的7倍,其他动物专家也发现了此现象,他们都表示不可思议。

此外,从1986年~1996年,野生动物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代表性动物有野猪和麋鹿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普氏野马,当初科学家发现事故区域存在野生动物后,便做了个实验,他们把30匹普氏野马投放进事故区,结果这群普氏野马非但没有灭绝,数量反而增长到了210匹。

除了野生动物的数量外,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同样令专家惊叹不已,事故区域内不仅有常见的中型哺乳动物,还有两栖动物、鱼类、大黄蜂、蚯蚓等等,谁能想到,以前核污染区域,如今却诞生了一个完整的小型生态区。

从动物学家观测到事故区内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来看,难道这片区域真的安全了?又或者说,核辐射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微乎其微?

实则不然,核辐射对碳基生物的破坏性非常大,造成如此巨大反差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据以前生活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的居民表示,即便国家再三强调保护野生动物,但一直有偷猎者在非法狩猎野生动物,除了偷猎者外,人类退出后,大量化工污染和生活污染也逐渐消失,虽然取而代之的是核辐射残留污染,但今天的数据同样在说明,野生动物更害怕人类。

2.动物寿命较为短暂,有些动物寿命可能连1年都不满,吸收了大量核污染物质的动物,或许发病时间是2年后,但结果在第1年就被天敌捕食,或寿终正寝了。

这里存在一个混淆概念,“没有发病”≠“不会发病”,二者存在时间差,例如一头野牛,它的寿命是20年,假设在第10年发病,结果在第9年时,野牛被狼群吃掉了,狼因体内核污染物质太多死亡,没几天又被食腐生物吃掉了,所以就造成了“野生动物受核辐射影响微乎其微”的错觉。

3.动物的适应性比较强,科学家发现在事故区域,大量饱受核辐射摧残的物种,它们的肤色开始变得越来越黑,例如东方树蛙,原本好好的绿色皮肤,现在变成了黑不溜秋的颜色,野猪的毛发也是如此,因为这是物种抵抗核辐射的一种办法。

至于核辐射是否会影响下一代,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不论广岛、长崎还是被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影响的人类中,他们后代的畸形率和其他发病率都明显高于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