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颗恒星“消失”,科学家怀疑被外星文明“偷走”,有依据吗?

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总喜欢趁着假期去周边露营,在三两结伴的情况下欣赏没有光污染影响的璀璨星空。

当然,有些人沉醉于星星闪烁的美景,有些人却在思考,这些闪烁的繁星除了会发光之外,有没有别的用处。

露营看星星

而此前,科学家就曾发现有百余颗恒星“消失”了,整个过程非常诡异,因此他们怀疑是外星文明“偷走”了这些恒星,让其为自己“贡献能量”

那么,这些恒星真的消失了吗?以上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科学家发现恒星“神秘消失”

人类总是感叹自己的寿命太短,还未好好体验世间的一切就要迎来死亡,从而羡慕夜空中那些一直闪烁的星星,认为它们是“永恒”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闪烁的星空

实际上,那些发光的恒星也会有死亡的时刻,比如咱们的太阳,它可能在几十亿年之后,就会从青壮年走向老年期,再经历漫长的演化,最终走完自己的一生。

不过,恒星演化的周期至少都是以亿年为单位的,所以按照人类的寿命和文明长度来看,想看到恒星死亡是不太可能的,更别说同时看到一百多颗恒星死亡了。

恒星的演化

发现恒星消失的契机是上世纪中期,美国的天文学家对豺狼座的观测和研究

当时他们给那一片星空留下了照片,而到了几十年之后,科学家再度为其拍照的时候,发现其中有不少恒星竟然已经消失了。

豺狼座

2017年,有关于寻找消失恒星的项目“一个世纪的观测期间消失和出现的源”正式启动,通过比对过往的观测数据,来寻找类似的失踪恒星。最终的结果显示,竟然有一百多颗恒星都神秘“消失”了。

至于消失的原因,目前并未得出结论。但按照咱们前文中所说的“恒星死亡”猜想的时间跨度来看,其消失应该与死亡没有关系。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Beatriz Villarroel和西班牙的Instituto deAstrofísicade Canarias领导的一项相关新研究解释说:“除非一颗恒星直接坍塌成一个黑洞,否则就没有已知的物理过程可以消失。”

观测中诡异消失的恒星

当然除了认为恒星坍塌成黑洞之外,还有不少科学家认为恒星的消失应该与外星文明有关。认为消失的恒星应该是被高科技外星文明奴役了,正在它们的星系当中“发光发热”

外星文明的“戴森球”启动了?

首先,咱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些戴森球到底是什么。

在1959年时,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到,外星文明的先进程度可能比人类文明高得多,因此根据人类衡量文明等级的标准,外星文明应该有能力开发更多的恒星资源。

所以戴森球实际上就是一个将恒星包裹起来的巨大的人造结构,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将恒星的绝大多数能量利用起来,避免“浪费”。

弗里曼·戴森

当然,这些年来,许多人对戴森球的结构提出了多种设想,有的认为包裹恒星的应该是密密麻麻的卫星,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更高级的人造天体

如果能够将自己所处星系当中的恒星制造成戴森球,那么科技必然会在这种影响下更进一步。

而当单颗恒星的能源已经满足不了外星文明的需求时,它们就会“征用”其他恒星。像在咱们观测中离奇“消失”的那一百多颗恒星,可能就是被带走的倒霉蛋

戴森球的设想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家说的“消失”并不是完全不见,而是在短短几十年期间变得黯淡,甚至许多都已经淡到消失在了视野之内。

这种变化显然是不符合规律的,所以才会有科学家称它们可能是被“外星人的戴森球”拖去压榨了,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弱。

赫罗图中各个恒星的亮度

不过对于这一点,该研究项目的科学家马丁·洛佩斯·科雷多伊拉却认为恒星消失与外星文明无关,因为从目前的观测来看,并没有发现附近有任何外星文明活动的迹象,所以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Beatriz Villarroel评论道:“发现一颗真正消失的恒星或一颗无处出现的恒星将是一项宝贵的发现,而且还将包括我们今天所知的新的天体物理学。正是这种我们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才在后来孕育出了许多伟大的理论和发现。”

附近并无外星人活动迹象

综上所述,目前是没有科学依据能够证明恒星的消失就是外星人的手笔。至于戴森球的想象,虽然某些方面确实符合,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没有支柱性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将恒星消失的现象与外星文明启动戴森球相联系有些牵强的话,那么科学家的另一个发现则更贴近“戴森球”,它就是恒星KIC 8462852的变化。

戴森球的多种“形态”

恒星亮度骤降的发现

这颗名为KIC 8462852的恒星距离地球足足有1400光年,可以说非常远了。但是由于它的光芒非常明显,所以一直都是科学家关注的重点。

但是科学家却在长期的观察之中发现了这颗恒星有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原来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闪烁”,这种闪烁指的正是亮度的变化

KIC 8462852

按理来说,恒星的亮度出现变化,主要是因为围绕其运动的行星导致的,但是再有影响,也不至于直接让恒星的亮度下降20%。所以科学界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运动的行星会影响恒星的亮度

部分科学家认为这种诡异的闪烁,可能是因为附近充斥着大量的彗星碎片,是自然现象导致的。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恒星亮度骤降应该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所致,这个人自然就是外星文明了。

彗星

后来为了将这颗遥远恒星的基本情况搞清楚,SETI研究所使用艾伦望远镜阵对其进行观测,然后并未得到任何窄带或者宽带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确定,这一位置附近应该没有所谓的外星文明

当然,想要彻底搞清楚KIC 8462852到底是为什么会出现异常闪烁的现象,可能只能等咱们凑得更近才能得出了。而且,外星文明的“戴森球”是否真的与人类想象中的一模一样,也并无定论。

相关的信号监测记录

对于寻找戴森球的问题,许多科学家认为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到更小的天体上,因为建设戴森球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如果恒星过大,可能在未能建完之前,原材料就耗尽了。

戴森球应该选小型恒星

“戴森球”可能出现在小型恒星上

虽然大家都知道个头越大的恒星其发出的能量越多,像宇宙当中著名的巨无霸恒星盾牌座UY和斯蒂芬2-18如果能被戴森球包裹,那能量利用率应该会比太阳高出数倍。

但是“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因为想将恒星包裹起来,不仅需要足够的距离,还要大量的材料。此前就有科学家做出推测,咱们想要在太阳附近制造出戴森球,就算拆了木星、火星都不够,所需的建筑材料数量超乎想象。

木星

在这种情况下,将一些步入“暮年”的恒星改造为戴森球将会更加容易,比如白矮星。这种低质量恒星演化默契的产物,虽然密度高,但是体积却很小。

质量与太阳类似的白矮星,体积应该和地球差不多。虽然它发光发热的情况已经非常微弱了,但是施工程度比较容易,所以是“初级戴森球”的首选项。

这些研究人员计算了在白矮星的适居带上建造1米厚的戴森球所需要的质量,结果大约为1023千克,比月球的质量略小。另外,研究人员计算表明,围绕白矮星的戴森球可以产生类似地球上的重力。

白矮星

所以,咱们在寻找戴森球的过程中应该将搜索范围扩大,不要只关注一些质量较大的恒星,对于那些看似黯淡的小质量恒星也应该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