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南极之巅!他39岁“转行”,带队创下人类极地科考新纪录,登上央视

曾几何时,南极对于人类来说就像神秘的外星世界,直到各个国家的探险队登陆并探索这片冰川大陆,它开始离我们不再遥远。在这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上,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一直被称作是“不可接近之极”。而在南京大学1977级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校友、昆仑站首任站长李院生作为队长带队抵达后,不仅把五星红旗插在了这个具有历史和地理意义的位置上,同时还创下了人类极地科考的新纪录。

在南极,有中国南极科考队的地方,就有五星红旗;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飘扬着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作为人类生存的极限之地,南极气压低、温度低、氧含量低,普通人一生能去一次,已经是很了不起了。然而李院生的工作地点就在南极,他先后抵达南极十余次,曾整日与冰雪为伍,时刻与危险相伴。尽管与南极有着不解之缘,但他对于南极而言,其实是一个“晚来者”。

34岁,李院生才第一次开始对南极感兴趣,39岁正式“转行”,1996年,40岁的他作为交换学者被派到日本参加他们的内陆冰盖考察,这是他第一次到访南极。初次踏上南极大陆,李院生就被这里的气候环境震撼了:“感觉就是被抛出了人类社会之外。”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他每天要在室外挖几个小时的雪坑,以至于挖雪坑成为后来他在南极科考中的一个心理障碍。但也得益于这样的磨砺,让他能够在回国后总结出了三万多字的考察报告,并对后来中国进行南极内陆考察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1998年到1999年,在中国第15次南极科考中,李院生带领队员用国产雪橇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100公里。当时中国极地科考没有飞机作为运输工具,在一次冰上卸货中,李院生驾驶运输车走在队伍最前面。货车正好经过一个潮汐缝,冰面上突然出现了裂痕,车尾向下沉了几十公分,李院生加足马力,将几十吨重的运输车开出了危险区。诸如此类的危险情况时有发生,但是李院生和他的同事们不畏艰险,沉着应对,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南极不仅有湛蓝深邃的海洋、鬼斧神工的冰山、姿态可掬的企鹅,还有4个最重要的“点”,分别是极点、冰点、磁点、高点。其中这个最高点建立科考站意义重大,这个区域最有可能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的冰芯,在这里观测到的指标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更有说服力。李院生接下了在南极内部最高点建设昆仑站的重任。

2009年1月9日,中国南极昆仑站在海拔4093米的南极大陆最高点上开始动工。经过了近1个月的努力,2月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正式开站,并由李院生担任昆仑站的首任站长

李院生曾以现场科考负责人的身份承担了多次南极现场考察科研任务。在中国首次埃默里冰架考察中,他带领队员建立了中国埃默里冰架冰川学观测系统,钻取了302米冰芯,是至今为止国际南极冰架研究中获取的最完整、质量最好的一支冰架冰芯,开辟了中国南极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为研究冰架区域近几十年来的气候记录、冰架结构及冰架与海洋相互作用提供了宝贵的样品与重要的野外观测数据。

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在南极的大地上,到现在,中国极地考察历经了37年的发展。一代又一代南极科考工作者见证了中国南极科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过程。李院生2019年在做客央视开讲啦》“我的时代答卷”系列节目时,动情地表达了对于科学考察工作的热忱,“我们个人很渺小,在强大国家的支撑下,有幸做了这件事情,成为参与者、见证者、实践者。”


关注"南大招生小蓝鲸"头条号,获取关于985、211、"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南京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南京大学官微、中国农工民主党、江苏卫视、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