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ArtMED
2025年05月22日 14:31 四川
如果肿瘤细胞是一颗“超级种子”,则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可理解为肿瘤细胞生长所需要的“特定土壤”。在肿瘤微环境中,淋系免疫细胞及表达在其细胞膜上的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受到长期和持续关注,其中免疫检查点PD-1/PD-L1及CTLA-4的发现获得过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开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有望减缓甚至湮灭肿瘤。相较于淋系免疫细胞的研究,髓系免疫细胞的调控功能及其特异免疫检查点则受到较少的关注。其实在真实世界中,浸润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髓系免疫细胞占比相当可观且成分复杂,有相当比率的髓系免疫细胞被“教育”为促进肿瘤生长(pro-tumor growth)的免疫抑制型细胞(immune-suppressive Cell)。专注髓系免疫细胞功能及探索新的免疫检查点能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肿瘤土壤”的理解。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蔡志刚教授课题组以独立课题组身份在Cell Reports期刊发表了题为Myeloid-lineage-specific membrane protein LRRC25 suppresses immunity in solid tumor and is a potential cancer immunotherapy checkpoint target的研究。该研究揭示了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家族蛋白25(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25, LRRC25)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助纣为虐”的功能,而通过遗传方法靶向敲除LRRC25则能恢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 TAM)的抗肿瘤功能,其具体分子调控机制则部分依赖于NADPH氧化酶(NOX)通路。有意思的是,Cell Reports同期发表了蔡志刚教授课题组背靠背的另一篇关于NOX信号通路缺陷引起的肺部慢性肉芽肿形成分子机制研究。
蔡志刚教授课题组长期聚焦于血液学和免疫学前沿,关注“克隆性造血和免疫调控的关联”,同时结合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及计算生物学等手段(干实验-湿实验结合)探索髓系免疫在造血和肿瘤免疫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在本论文的前期发现中,蔡志刚教授课题组于2022年报道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方法(Discover Oncology-2022),甄选到4个急性单核髓系白血病相关的分子标志物:LILRB4, LRRC25, NCF2, RAB31。其中LILRB4是于2018年新近发现的明星免疫检查点靶标,而另外三个则较为新颖,未被研究者关注,特别是LRRC25,其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类型表达特异性甚至优于LILRB4,仅在髓系免疫细胞特异表达,而LILRB4还会扩散至淋巴细胞表达。在本研究中,作者构建了LRRC25敲除小鼠(LRRC25-KO),作者首先通过自身炎性突变体Pstpip2-KO(该突变体有肉眼可见的慢性骨髓炎,表现为后爪肿胀和骨消融损坏),在一般炎性环境中证实了LRRC25-WT的确具有“抑制炎性发生和进展”的生理功能。基于此,作者进一步通过皮下荷瘤实验,在4种肿瘤细胞系的实验中均观察到相较于LRRC25-WT,LRRC25-KO的免疫微环境下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暗示LRRC25自身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功能,即前述“助纣为虐”的功能,而干预LRRC25(本研究是基因敲除,环境对比干净严谨)则进而干预肿瘤的生长。
更重要的是,作者开创性地进行了“分选+再混合”的策略,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seq, scRNA-seq)对LRRC25-WT和LRRC25-KO的免疫微环境 (LRRC25-WT-TME VS. LRRC25-KO-TME)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比较分析,课题组在技术上也实现了“干湿完美结合”。作者注意到,的确在LRRC25-KO-TME中,抑制肿瘤生长的IL1b+TAM比率明显增高,并得到流式细胞术分析的验证。同时,得益于单细胞技术和数据的支持,作者还注意到在LRRC25-KO-TME中的T细胞的功能也受到相关影响,T细胞和TAM的通讯也出现改变。为了进一步解析CD8T和TAM在此课题中的作用,作者分别进行了药物干预,免疫细胞过继,骨髓细胞移植等等“湿实验”,论证了LRRC25缺失的TAM并非通过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而是重编程了TAM自身属性(天分)从而指导CD8T恢复正常的肿瘤杀伤功能。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国荣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于2024年暑期答辩)。本研究署名作者还包括蔡志刚教授课题另外三名成员余涵知,刘菁菁,董阁参与了工作。通过致谢方式,该研究得到国内同行郑州大学张毅教授、复旦大学叶丹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刘志强教授和本校胡德庆教授等多位老师协助。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5)00402-4?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2211124725004024%3Fshowall%3D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