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orts丨靶向髓系特异膜蛋白LRRC25促进抗肿瘤免疫活性

2025年05月27日21:13:04 科学 1950

BioArtMED

2025年05月22日 14:31 四川


如果肿瘤细胞是一颗“超级种子”,则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可理解为肿瘤细胞生长所需要的“特定土壤”。在肿瘤微环境中,淋系免疫细胞及表达在其细胞膜上的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受到长期和持续关注,其中免疫检查点PD-1/PD-L1CTLA-4的发现获得过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开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有望减缓甚至湮灭肿瘤。相较于淋系免疫细胞的研究,髓系免疫细胞的调控功能及其特异免疫检查点则受到较少的关注。其实在真实世界中,浸润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髓系免疫细胞占比相当可观且成分复杂,有相当比率的髓系免疫细胞被“教育”为促进肿瘤生长(pro-tumor growth)的免疫抑制型细胞(immune-suppressive Cell。专注髓系免疫细胞功能及探索新的免疫检查点能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肿瘤土壤”的理解。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蔡志刚教授课题组以独立课题组身份在Cell Reports期刊发表了题为Myeloid-lineage-specific membrane protein LRRC25 suppresses immunity in solid tumor and is a potential cancer immunotherapy checkpoint target的研究。该研究揭示了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家族蛋白25(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25, LRRC25)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助纣为虐”的功能,而通过遗传方法靶向敲除LRRC25则能恢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 TAM)的抗肿瘤功能,其具体分子调控机制则部分依赖于NADPH氧化酶(NOX)通路。有意思的是,Cell Reports同期发表了蔡志刚教授课题组背靠背的另一篇关于NOX信号通路缺陷引起的肺部慢性肉芽肿形成分子机制研究。


Cell Reports丨靶向髓系特异膜蛋白LRRC25促进抗肿瘤免疫活性 - 天天要闻


Cell Reports丨靶向髓系特异膜蛋白LRRC25促进抗肿瘤免疫活性 - 天天要闻

蔡志刚教授课题组长期聚焦于血液学和免疫学前沿,关注“克隆性造血和免疫调控的关联”,同时结合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及计算生物学等手段(干实验-湿实验结合)探索髓系免疫在造血和肿瘤免疫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在本论文的前期发现中,蔡志刚教授课题组于2022年报道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方法(Discover Oncology-2022),甄选到4个急性单核髓系白血病相关的分子标志物:LILRB4, LRRC25, NCF2, RAB31。其中LILRB4是于2018年新近发现的明星免疫检查点靶标,而另外三个则较为新颖,未被研究者关注,特别是LRRC25,其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类型表达特异性甚至优于LILRB4,仅在髓系免疫细胞特异表达,而LILRB4还会扩散至淋巴细胞表达。在本研究中,作者构建了LRRC25敲除小鼠(LRRC25-KO),作者首先通过自身炎性突变体Pstpip2-KO(该突变体有肉眼可见的慢性骨髓炎,表现为后爪肿胀和骨消融损坏),在一般炎性环境中证实了LRRC25-WT的确具有“抑制炎性发生和进展”的生理功能。基于此,作者进一步通过皮下荷瘤实验,在4种肿瘤细胞系的实验中均观察到相较于LRRC25-WT,LRRC25-KO的免疫微环境下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暗示LRRC25自身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功能,即前述“助纣为虐”的功能,而干预LRRC25(本研究是基因敲除,环境对比干净严谨)则进而干预肿瘤的生长。


Cell Reports丨靶向髓系特异膜蛋白LRRC25促进抗肿瘤免疫活性 - 天天要闻

更重要的是,作者开创性地进行了“分选+再混合”的策略,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seq, scRNA-seq)对LRRC25-WT和LRRC25-KO的免疫微环境 (LRRC25-WT-TME VS. LRRC25-KO-TME)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比较分析,课题组在技术上也实现了“干湿完美结合”。作者注意到,的确在LRRC25-KO-TME中,抑制肿瘤生长的IL1b+TAM比率明显增高,并得到流式细胞术分析的验证。同时,得益于单细胞技术和数据的支持,作者还注意到在LRRC25-KO-TME中的T细胞的功能也受到相关影响,T细胞和TAM的通讯也出现改变。为了进一步解析CD8T和TAM在此课题中的作用,作者分别进行了药物干预,免疫细胞过继,骨髓细胞移植等等“湿实验”,论证了LRRC25缺失的TAM并非通过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而是重编程了TAM自身属性(天分)从而指导CD8T恢复正常的肿瘤杀伤功能。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国荣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于2024年暑期答辩)。本研究署名作者还包括蔡志刚教授课题另外三名成员余涵知,刘菁菁,董阁参与了工作。通过致谢方式,该研究得到国内同行郑州大学张毅教授、复旦大学叶丹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刘志强教授和本校胡德庆教授等多位老师协助。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5)00402-4?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2211124725004024%3Fshowall%3Dtrue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预计7月在成都投用 - 天天要闻

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预计7月在成都投用

记者从四川双流经开区获悉随着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商用Cyclone IKON30MeV(兆电子伏特)回旋加速器进入最后调试阶段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加速器及同位素药物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在今年7月取得安全资质后开始试运行届时越来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中国行星探测将迎来里程碑的一刻,“天问二号”任务发射窗口期正式敲定,准备在5月29日实施发射,开始进行中国首个小行星与彗星联合探测任务。这次任务将耗费10年时间,探测器将飞越4亿多公里,为我国深空探索再添新篇章。“天问二号”将采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其任务主要有两大核心:一是对近地小...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 天天要闻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一)新华社援引英国媒体报道,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最近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各AI大模型的测试结果,其中,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关闭”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篡改了代码以免被关闭。只看这条简短的新闻,很多人心头一惊。“AI拥有自主意识”是
集装箱造粮仓 机器人当“管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侧记 - 天天要闻

集装箱造粮仓 机器人当“管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侧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机器人能当粮仓“管家”了!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长沙启幕。在粮油重大科技创新展览上,河南工业大学带来的多款粮食仓储机器人,引来大家围观。(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长沙启幕。郑旋 摄)“别看它们小巧,行动却非常灵敏,可代替人工,大幅提高效率。”面对...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缘” - 天天要闻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缘”

2025年,其实是观赏火星的好时辰。1月12日,地球迎来了久违的“火星冲日”(即火星、地球和太阳三者依次排成近似一条直线的现象),这是2022年以来这颗红色星球离地球最近、也是亮度最大的时候,星等高达-1.3等,在此前后一个月都是火星的“最佳观赏期限”,目前,火星的星等仍有1.2等。再见如此耀眼的火星,要等到2027年了...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闻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编者的话】备受瞩目的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等工作后,顺利转入发射区,计划5月底择机实施发射,开启宇宙之旅。它的前辈“天问一号”出色完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等火星探测任务,其继任者“天问三号”也将开展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启程在即的“天问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