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看见那头“熊”,一个年轻记者找回了“饥饿感”

2025年05月27日19:00:20 科学 6317

在写这篇报道前,我先去翻看了《冰点周刊》副主编从玉华在《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中写下的一篇手记:

此前读书时,从老师对如何写一头“熊”的讲述让我一直念念不忘——她既不了解熊的领域,甚至对动物也无甚兴趣,不怀期待地去了成都,出发前连同编辑在内的预期都是“因为缺稿,你就去吧,也就是个二流稿子了,没关系就凑一个版吧。”但最终来到现场的从老师,看到熊的墓碑震动不已,写出了相当出色的报道,撬动“活熊取胆”议题进入公众语境,实现了了不起的公共价值。

每每想起,我都会感动得几乎落泪。对“记者”这个职业,是这些报道让我一次次爱上它:无论中间有多少失落、委屈,但我无疑在从事一份顶有意义的职业,不是吗?

4月份,当接到“晶体材料”这个选题时,我认为属于我的那头“熊”出现了——同样,我对这个领域毫无了解,也难谈有什么兴趣。尽管关注ai和科技,但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只关注它们能帮我如何拓展生活的疆域,而对“它们从哪儿来”鲜有探究。

幸好,无知也能带来兴奋。采访前,我悄悄跟好友透露了紧张,而这种紧张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虽然两年的从业时间尚短,但由于采写流程大致固定,职业的第一个疲倦期似乎若隐若现:如果习惯在熟悉的水域游泳,那风浪都会变成安全的游戏。

正因如此,我很珍惜这种紧张感,它能挤压一个记者内心的张力,带来久违的“饥饿感”。比如,为了抵抗这种失序,我做了大量有关晶体的功课。不得不说,ai的确是很好的认知伙伴,在快速掌握一个领域的核心信息层面,只要善于提问,使用多个ai交叉验证、补充,一个现代人很容易变成特定领域的“知道分子”。

靠近那头“熊”,就是先熟悉森林里每一棵树的纹路。因为主题是“晶体材料研究院的技术落地与产业化”,我翻找了很多科技和科研工作者创业的报道,试图弄清楚他们共同关心哪些问题、机制和个体得失,我希望呈现更多层次和思考的维度。

曾在评稿会中听一位资深编辑讲过,“你对一个事情理解的水位,就是稿件呈现的深度。”记者不是容器,而是厨师。我需要出发自己去寻找食材和调料,最终通过自己的手艺端出一盘活色生香的菜,而不该是格式、素材乃至底稿等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加热的预制菜。

真正在现场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科研工作者的两个特点:

其一,讲话精准直接和切中要害。他们通常不会有太强的“框架感”——碰到“框架感”很强的受访,这是记者常遭遇的一种困境。这些受访有自己一套应对媒体的固有思路,无论你如何试图与之发生更深入、复杂的沟通,都像撞上一堵墙,那是一种“身份”对“身份”的拒绝,而非“人”和“人”的沟通能够跨越的。

记者手记|看见那头“熊”,一个年轻记者找回了“饥饿感” - 天天要闻

布置拍摄现场

但是山大的教授们非常鲜活、具体,个性各异,有的沉稳内敛,有的幽默健谈,还有此后被我一遍遍打去电话请教的年轻老师,谈起自己的工作均是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他们对我没有拒绝,即是对“记者”这个身份没有拒绝。他们愿意坦诚地告诉公众,一线的科研人员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苦与蜜是什么、怎样畅想未来。

第二个特点是他们非常笃定。自己做的事情对行业、国家乃至世界都将有改变性的影响,这份学科自信让我羡慕不已。

我在提纲里列了一个问题,我问发顶刊和办企业哪个成就感更强,教授们普遍认为这是两种价值,并且非常认可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国计民生。

相比于人文社科需要不断自证“有用”,来维持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做晶体材料研究的师生似乎并无这一层面的焦虑——国家投入资金、产业翘首以盼、产品问世后会很快创造利润,一切都会让从业者无需怀疑自己是否在价值的真空中漂浮。

我开玩笑说,当初就该多苦一苦自己,学好数理化。但当我听到教授们说,“张记者的问题提得很专业”“你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夸奖我的搭档张焕辰“很专业”、举着打光灯一小时“能吃苦”……诸如此类的话,让我感到自己已经触摸到了那头“熊”:尽管我们写的文章、做的视频,未必会立刻兑换成物质生产力,但作为一座连接特定领域与公众的桥梁,一个忠实的“转译者”,去传递一种观点、一类信念、一些能够最终作用于公共价值的信息,它当然非常“有用”。

正如从玉华的那头“熊”带给我的无声滋养,我同样写下这篇不知会被谁看到的手记,希望把这份“饥饿感”传递下去——不要事先设限、不要畏惧未知,你所拥有的,无他,唯有对事情原初的、充沛的、微妙的好奇。我所在的年纪,恰恰是努力圆融外界与自我框架的艰难磨合期,在这个过程中,“自我”难免受挫、沮丧,但不要停下,唯一值得做的就是——写下去,拍下去,去屡屡重新看见那头代表饥饿感和未知的“熊”,我们一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新闻“黄金时刻”。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 张焕辰)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孙大业逝世,享年88岁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孙大业逝世,享年88岁

讣告 | 沉痛悼念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大业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无党派代表人士、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大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18时14分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8岁。孙大业先生,1937年7月生于浙江杭州,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长,不负骄阳 - 天天要闻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长,不负骄阳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今天我们迎来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标志着盛夏的登场俗话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启“蒸煮模式”这一时节,暑气蒸腾全国从南到北,正是荷花竞相盛放之时偶有清风拂过,满塘荷香给炎热的夏季添
享年94岁!哈工大教授严家騄逝世,讣告: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重大损失 - 天天要闻

享年94岁!哈工大教授严家騄逝世,讣告: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重大损失

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热工专业创始人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严家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4岁。严家騄同志1931年1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进入哈工大读研,1985年任教授。历任哈工大热工教研室主任、工程热物理研究室主任。曾...
“丹娜丝”逐渐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宁德一带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将出现 2.5 到 3.5 米的大浪 - 天天要闻

“丹娜丝”逐渐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宁德一带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将出现 2.5 到 3.5 米的大浪

今年第 4 号台风 “丹娜丝”备受关注。最新消息显示,截至 7 月 7 日 17时,“丹娜丝” 为热带风暴级,台风中心位于距离浙江省温岭市偏南方向约 190公里的东海西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 9 级(23 米 / 秒,约 83 公里 / 小时)。“丹娜丝”将先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8日早晨起逐渐转向偏西方向...
相比AI,我们更期待人类的回复;生活方式工业化与炎症性衰老相关?埃及祖先的新线索 | 一周论文新鲜读 - 天天要闻

相比AI,我们更期待人类的回复;生活方式工业化与炎症性衰老相关?埃及祖先的新线索 | 一周论文新鲜读

关注+星标,好搭档不错过7.7本周值得读来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发表,我们为您精选呈现。1.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2. 并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与慢性炎症相关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拟态是否成功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心理学 |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