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2025年05月27日18:23:06 科学 1442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文/编辑:麒阁史观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5月26日,一条名为“知名教授炮轰广东人烫碗习惯”的消息冲上热搜,吃饭前用热水烫碗是很多人广东人的习惯,按理说这种习惯无可厚非。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醒目新闻》

可在一名知名教授的眼中,认为这些习惯“令人恶心”,由于教授身份特殊,瞬间引爆舆论,掀起轩然大波。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面对教授的一面之词,广东网友以及地方官媒连夜发文维护自己的身份,那么这名教授为什么要公开嘲讽广东人的习惯呢?

一碗餐前烫碗水,能掀起多大风浪?

这名公开针对餐前烫碗的教授名叫“汪中求”,他还是《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谁也不会想到,他随口一句“愚蠢”、“恶心”。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烫碗

竟像点着了广东人厨房里的煤气罐,瞬间炸翻了舆论场,还把自己给“熏”着了。

汪中求先生,这位头顶“茅台研究院特聘专家”等光环的人物,他对着广东地区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餐前烫碗习俗,直接“开炮”。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汪中求

说这玩意儿不仅没用,看着都倒胃口,尤其受不了那烫完碗筷的废水和塑料包装一起扔桌上,简直是“视觉污染”。

他的这番话直接让广东人的朋友圈立马不淡定了,感觉自家孩子被人当众扇了一耳光。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汪中求

羊城晚报这些本地媒体火速发文反击,话里话外那意思:教授啊,您这话说得,比那烫碗水可刺激多了!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网络上更是炸开了锅,反对声浪几乎要把汪教授淹没,不少人直言被这“专家”给“恶心”到了。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有人甚至开玩笑说,汪教授这是凭一己之力,成功得罪了一个多亿的广东人民,一个小小的碗,就这么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烫碗的背后是几代人的生活智慧?

要说广东人餐前烫碗,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就像广东人煲汤一样,早已融入了日常的骨血,甚至成了一种刻在DNA里的餐桌礼仪。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广东菜

你要是跟广东人吃饭,发现有人比你先到,默默地把所有人的碗筷都烫好了,别惊讶,那跟给你倒杯茶一样自然,是体贴,是尊重。

这习俗,也不是瞎讲究,广东那地方,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又湿又热,搁以前,食物保鲜、餐具干燥哪有现在这么方便?碗筷放久了,看不见的霉菌细菌就偷偷滋长。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烫碗

老一辈人传下来这招,餐前用开水那么一烫,图的就是个干净卫生,杀杀菌,心里也踏实。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智慧,跟“愚蠢”可真不沾边。

再说了,广东人爱“得闲饮茶”,早茶文化兴盛得很,茶楼不仅是填肚子的地方,更是社交的大舞台,喝功夫茶,不都有个“洗茶”的步骤吗?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饮茶

第一泡茶水通常是倒掉不要的,这习惯延伸到餐桌上,点心还没上呢,大家就先用茶水把碗筷涮一遍,顺理成章。

还有一层喜庆的寓意呢,民间说“山管人丁水管财”,用水烫碗,也带着点“招财进宝”的好意头,谁不乐意呢?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汪教授说,餐具消毒得在无菌环境下,餐桌上那点开水,顶多是心理安慰,这话有没有道理?多少沾点边。

真要说杀灭甲肝、乙肝这些厉害的病毒,那得100度的沸水持续泡上好几分钟,餐厅里服务员提过来的那壶茶水,温度能不能到100度都得打个问号,烫碗那几秒钟,更是远远不够。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烫碗

这一点,说实话,大部分广东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谁还真指望烫一下就能把碗筷变成无菌手术刀啊?

可就像很多人反驳的那样,即便杀不掉所有细菌病毒,用热水冲一冲,至少能把碗碟上可能落的灰尘、没冲干净的洗涤剂沫子给带走吧?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这总比啥也不干,直接用要强那么一点点,有时候,烫碗压根就不是跟细菌较劲,而是对那些所谓的“消毒餐具”实在信不过。

毕竟,谁没遇到过拆开那层塑料膜,发现里面碗碟还带着水渍,甚至隐约能闻到点洗涤剂味儿的糟心事呢?这种时候,不烫一下,那饭吃着能香吗?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说到底,这碗水,更多时候洗的可能不是碗,而是那份悬着的心,求个“尽量干净”的自我安慰罢了。

“消毒餐具”让人不放心

大家对餐馆的卫生条件这么没信心?这背后,可都是被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给吓怕了。什么地沟油、什么乙肝传播,闹得人心惶惶。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餐厅

尤其是一些小餐馆,后厨什么样谁也说不清,碗筷洗得草不草率,全凭老板良心,这种情况下,烫碗就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自我保护,一道心理上的“过滤网”。

更让人心里发毛的,是那些从幽暗角落里传出的“行内话”,有自称在餐具消毒流水线干过的人说,消毒工厂为了省钱,那洗碗水可能一天才换一次。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当商业化的消毒流程都变得疑点重重,当那层薄薄的塑料膜再也无法带来安全感时,餐前用开水烫一烫,就成了很多人能为自己健康做的最后一点努力,一种近乎悲壮的“倔强”。

也难怪一位北方网友都说,自己去广东好多次,觉得烫碗这习惯挺好,汪教授那话,太伤感情,也太不了解民情了。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汪中求

说到底,汪中求教授的言论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反弹,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他批评了一个动作,更是因为他那番话里,透着一种对地域文化差异的隔膜,以及对事物背后复杂成因的漠视。

这就好比一个从不爱洗澡的人,反过来指责别人天天冲凉是“恶心”,这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粗暴评价一个群体生活习惯的做法,本身才更值得说道说道。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汪中求

广东人待客,你要是把用来盛放食物残渣的骨碟当成了吃饭的碟子,他们心里可能会嘀咕一下,但多数情况下也会选择尊重你的习惯,不会当面指指点点,这被看作是一种基本的餐桌礼仪和个人修养。

相比之下,汪教授的公开抨击,尤其是用上“恶心”这样刺激性的词汇,就显得有些失了风度,也少了些学者应有的审慎。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教授当然有权利选择自己不烫碗,这是他的个人自由,没人干涉。但把这种个人选择上升到对一个庞大群体的公开指责,甚至扣上“愚蠢”的帽子,就有点过了。

与其站在高处批评民众“瞎折腾”,不如多呼吁餐饮行业把卫生标准提上去,把消毒流程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源上解决大家的忧虑。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风波总会过去,可以预见的是,广东人餐桌上的那道烫碗程序,大概率还会继续,而这场由一碗水引发的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观点碰撞中寻求理解而非加剧对立,或许比烫碗本身,更值思索。

参考信息

潇湘晨报2025-05-27《教授称对“烫碗”习惯恶心,消毒还是“仪式感”?广东网友坐不住了》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羊城派2025-05-26《羊晚快评|汪教授关于烫碗“恶心”之论着实恶心》

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人习惯,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地方官媒回怼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假如超新星爆炸,人类会因此毁灭吗?距离成为关键因素 - 天天要闻

假如超新星爆炸,人类会因此毁灭吗?距离成为关键因素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艺术加工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宇宙里面最可怕、危险的是什么,在看过老刘的《三体》后,很多人对那片黑暗开始有了很大的恐惧,好像“宅”在地球里才是最安全的活法。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五位科技领域代表讲述科研故事 - 天天要闻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五位科技领域代表讲述科研故事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矢志建设科技强国——五位科技领域代表讲述科研故事新华社记者张泉、温竞华研发载人深潜装备、探索电磁兼容奥秘、助力干旱区生态保护……他们奋战在科研一线,矢志创新、锐意攻关,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天问二号发射成功! - 天天要闻

天问二号发射成功!

天问二号发射成功!我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正式启航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
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 天天要闻

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5月29日凌晨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险被毁容!湖北也有,碰到千万别这样做 - 天天要闻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险被毁容!湖北也有,碰到千万别这样做

“我还以为是蚊子,没想到它有这么强的威力。”近日,任女士向武汉亚心总医院皮肤科主任全根讲述“随手一拍”的经历时,后悔不已。5月27日,任女士在户外露营时,一只形似蚂蚁的小虫突然飞到脖子上。她下意识地抬手一拍,瞬间感到颈部一阵灼烧般的刺痛。仅仅几小时后,她的右脸便出现大片红斑,并逐渐发展为5厘米×6厘米的...
美国能不能重建稀土产业链? - 天天要闻

美国能不能重建稀土产业链?

原创 聼风者 先厘清一个概念,就是稀土矿和稀土成品的区别。稀土矿在我们地球上其实并不稀少,但都只是以伴生矿的形式出现,聴风楼说真的,老美它自己的稀土矿储量,在世界上那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然它自己就有,那为啥还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