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查——生态治理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图景

2025年05月23日20:22:04 科学 1343

本报讯(实习记者齐亚茹)“生物多样性保护,摸清‘家底’是第一步。这是近年来最全面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了。”区生态环境局内,自然生态科负责人王萃拿着最新的丰台区生态调查报告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记录植物849种、鸟类68种、水生生物222种,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的身影;还有永定河重现了消失十余年的中华多刺鱼,这些丰台区生态保护的成果都离不开系统性监测、技术进步以及政策创新。

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超表示,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摸清“家底”只是起点,守护生态多样性还需要全民行动。在政策引领与科技赋能下,丰台正以“监测—保护—教育”三位一体模式,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丰台样本”。

丰台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查——生态治理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图景 - 天天要闻

超千种物种勾勒生态“家底”

丰台区西部丘陵与东部平原交织,永定河贯穿全境,形成多种多样的环境基础。通过系统开展水生态环境调查,结合水系分布特征、水体类型以及地表水质量监测断面,构建了覆盖辖区三大水系30个点位的监测网络,数据显示全区累计记录物种已超千种。

清晨,市级湿地大宁水库的雾气未散,王萃指着监测记录告诉记者:“看,这就是东方白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这是我们首次监测到的记录。”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丰台区选取城市公园、居民小区、郊野绿地等93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调查人员沿着45条调查样线,对158个调查样点展开全方位、地毯式搜索,织密调查网络,经全面系统的调查统计,共记录到鸟类68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鸟类达到5种,当中就包括了东方白鹳。

丰台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查——生态治理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图景 - 天天要闻

而在水生生物方面,北京市二级保护鱼类中华多刺鱼也重现在了永定河。中华多刺鱼属于小型鱼类,个头不大,成年个体也就5厘米左右,因其体背鳍的棘部通常由9枚交错排列的硬棘组成,所以也被称为“九刺鱼”。

丰台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查——生态治理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图景 - 天天要闻

截至目前,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区共采集到鱼类27种、底栖动物116种、浮游植物300种、浮游动物134种、大型水生植物17种;其中,底栖动物种类较三年前增加了17种,占比提升近18%,印证了水质得到持续改善。“2020年至今,全区的植物种类已从642种增至849种,其中23种是珍稀濒危植物。这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成果。”王萃翻开记录本继续向记者介绍,最令她兴奋的还是亚洲狗獾的回归,这是城六区首次记录到该物种的种群活动。“顶级肉食动物的稳定栖息,说明食物链完整性显著提升。”王萃告诉记者,正是这超千种的各类型生物全方位地勾勒出了丰台的生态“家底”。

科技赋能从“看不见”到“全感知”

深夜11点,绿堤公园布设的红外相机捕捉到一幕罕见画面:一只豹猫快速穿过灌木丛。王萃调出历史数据向记者介绍:“三年前,我们第一次记录到了豹猫活动的踪迹,后来我们又在不同的地点两次捕捉到了豹猫的身影。”

丰台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查——生态治理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图景 - 天天要闻

随后,她又向记者展示了“鸟类声纹监测设备”以及“鸟类智能监测平台”。记者在永定河沿岸见到了鸟类声纹监测设备,据了解,该设备是通过声音传感器收录环境中的声音,传到边缘计算设备,再由模型识别出声音类别,回传结果到服务器,最后由服务器进行进一步分析应用。“不同种类的鸟类叫声有很大差异,声音转为频谱后,可视化的声纹图也迥然不同。苍鹭的叫声洪亮、脆生生的,中华攀雀的叫声则‘秀气’很多,尖锐短促。”王萃向记者展示了不同鸟鸣的声纹图。而鸟类智能监测平台则显得更加智能,平台是采用高清视频监控、红外相机户外监测、动物样线调查、生物栖息地环境监测;通过传输系统将前端监测数据传输到服务中心,运用AI自动识别技术,快速识别监测区域内物种种类。

丰台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查——生态治理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图景 - 天天要闻

“我们形象地叫它AI鸟脸识别系统,像这样捕捉到了鸟的面部特征,就能很快显示出有多大概率是什么种类的鸟。”王萃告诉记者,通过技术的不断迭代,丰台区正在将生态保护从“看不见”向“全感知”逐步推进。

生态共治造就“城市中的荒野”

此前一只“社恐患者”中华斑羚误入了丰台一小区的车库,它蜷缩在角落的模样让居民们又心疼又惊喜。后经救护人员用“温柔麻醉”护送它回归门头沟山林时,小家伙一溜烟窜进树丛的背影,仿佛在说:“城市一日游体验卡已用完,拜拜啦人类!”。另一场“意外”发生在庄怡公园内,“红隼筑巢与居民共住一个‘家’”的新闻引发热议。“当时我们正在进行鸟类调查,忽然听到红隼特有的尖锐、急促的叫声。”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观鸟小组在观鸟活动中发现了这只红隼,同学们立刻拿起了设备拍摄记录,红隼向周庄子家园小区飞去,还落在了楼体外立面“周庄子家园”中的“家”字上,再仔细一看,这里竟然是它的巢。这场学生与红隼的“邂逅”,正是生态教育最生动的课堂。据悉,目前丰台33所“校·园结对”学校将观鸟站、昆虫旅馆变为研学基地,计划2027年实现“15分钟自然研学圈”。到云岗森林公园游玩的市民刘先生特意绕开灌木丛停车,他说:“上个月我差点压到一只刺猬,现在停车都会多看一眼。现在的生态真好,公园就能见到各种野生动物。”桩桩件件的故事,正是丰台推动“生态共治”的缩影。

探索“生态+产业”发展路径

在北宫镇中华名枣园内,正给枣树摘心、掐头的枣农老张告诉记者,“长辛店白枣以前可是贡品,差点绝种了,现在咱们这儿又能吃上了,又大又甜。”据悉,当地利用荒山酸枣嫁接长辛店白枣,经过20年选育改良,园内现存长辛店白枣2000余株,并收集全国130余种名优枣种,建成国内领先的枣类种质资源库。“现在园子里2000多棵枣树年产量超过10吨,还能通过网上销售,电商这一块就能占六成。”北宫镇中华名枣园负责人郑磊介绍,北宫镇中华名枣园不仅保护了生物遗传资源,更带动了产业振兴。通过举办大枣采摘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枣农户年均收入从3万元增至15万元,惠及超千户家庭,可以说是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生态优化谱写“绿色交响”乐章

“虽然成绩亮眼,仍不能松懈。”刘超表示,监测显示,画眉、游隼等物种在丰台仅被零星记录,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正在各部门协作治理中,朝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不断迈进。深夜红外相机里闪现的豹猫身影,永定河中跃出水面的中华多刺鱼群,鳞片折射出点点银光。从技术赋能的“生态天眼”到居民直拍的“红隼短视频”,丰台区正用科技破解保护难题,用政策筑牢生态底线。这座城市不仅是人类的居所,更是万千生灵的家园。在这里,每一个物种都能找到生存的答案,共同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交响”乐章。

来源 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丰台时报

实习记者 齐亚茹

摄影:原梓峰

数据来源:丰台区生态环境局

图片来源:丰台区生态环境局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 天天要闻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迈克尔·本顿)教授围绕“三叠纪化石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 天天要闻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地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地质变化的驱动力之一。这些地幔上升流,有时被称为地幔柱,被认为在一些重大的地质转变(例如大陆漂移)中发挥着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陆地下发现了一种类似、微妙却意义重大的现象。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 天天要闻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学家首次直接观察到在主要水下断层带释放构造应力过程中发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渐进式地震事件在穿过日本海岸附近易引发海啸的断层段时被追踪,该断层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缓冲作用,吸收了压力。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比作一条断层线沿着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 天天要闻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近日,一张“院士预测广东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截图在网络上流传。截图显示,名称为“倪四道”的用户称,团队预测8个月内,将会在一经纬度位置(位于广东)出现八级以上地震。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 天天要闻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来源:广西台新闻910】近期,阳朔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通过桂林漓江站了解到,在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安装的监测系统,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的身影。白颈长尾雉不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 天天要闻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5日讯“淘淘”20 岁啦!7月5日,世界第一头人工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淘淘”迎来20岁生日。从“淘淘”出生到家族发展至5头,在一代代科研人员努力下,长江江豚人工繁育保种,为这一濒危物种的未来带来希望。
飞机不死,它只是坠落 - 天天要闻

飞机不死,它只是坠落

献给003号坠机的白玫瑰,2024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摄山里的纪念仪式简简单单,从山下带上来的一束白玫瑰,分给王健、杨立群和其他队员,在曾经因飞机坠落而形成的巨坑前,他们手持玫瑰,默哀。玫瑰洁白,山林翠绿,经过80年的自然修复,那个“巨坑”已经宛如平地,难以辨认。巨坑近旁,山势陡然下陷,形成一道...
历史上从无记载!2006年平利首次出现,被抓8小时后放生 - 天天要闻

历史上从无记载!2006年平利首次出现,被抓8小时后放生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文|万象硬核编辑|万象硬核«——【·前言·】——»2006年6月15日,安康市人民政府发布消息,有人在平利县的交通局家属院中发现了一只不明身份的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