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着“阴阳脸”,还有“人工焊接痕”,这颗星球是一艘废弃飞船?

2025年05月13日18:12:05 科学 1574

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学君,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太阳系中的一颗奇怪的星球——土卫八。

土卫八是土星的一颗卫星,最初由天文学家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于1671年发现,而在后续的观测中,他很快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当这颗星球运行到土星东侧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不见。

这种现象困扰了卡西尼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705年,他换了个更好的望远镜,才揭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当土卫八运行到土星东侧的时候,其亮度会大幅下降,超出了当时望远镜的观测极限,所以在当时看来,它就“消失”了。

长着“阴阳脸”,还有“人工焊接痕”,这颗星球是一艘废弃飞船? - 天天要闻

对于这种现象,卡西尼给出了一种合理的推测,即:土卫八有一侧的反照率较高,因此显得较为明亮,而另一侧的反照率较低,所以显得暗淡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土卫八已被土星“潮汐锁定”,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土星,因此当它运行土星东侧时,朝向地球的,就一直是其较暗的一面。

在此之后,随着观测水平的不断提升,卡西尼给出的推测最终得到了证实,原来土卫八真的分为了明暗两面,两者的反照率差异,使得它们的视星等相差了1.7等左右,所以人们也将其形容为一颗长着“阴阳脸”的星球。

但这还没有完,在2004年的时候,一个名为“卡西尼号”的探测器近距离“拜访”了土卫八,其传回的图像显示,在这颗星球的赤道区域,存在着一条规模巨大的隆起带,其平均宽度约为20公里,高度可达13公里,它沿着土卫八的赤道,延伸了大约1300公里。

长着“阴阳脸”,还有“人工焊接痕”,这颗星球是一艘废弃飞船? - 天天要闻

作为对比,土卫八的直径也就1470公里左右,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这个隆起带就像是有人拿着巨大的焊枪,沿着它的赤道进行了“焊接”所留下的痕迹一样。

长着“阴阳脸”,还有“人工焊接痕”,不得不说,土卫八实在是令人浮想联翩,一个迷人的猜测就是,这颗星球可能并不是一颗天然星球,而是一个科技发达的外星文明因为某种原因在土星附近留下的一艘废弃飞船,这就可以合理地解释它的“人工焊接痕”,至于它的“阴阳脸”,则可能是这艘飞船表面的特殊涂层。

长着“阴阳脸”,还有“人工焊接痕”,这颗星球是一艘废弃飞船? - 天天要闻

不过对于严谨的科学家而言,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废弃飞船”这种观点显然是不会得到认同的,那么,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讲,这就应该如何解释呢?对此,科学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土卫八的“阴阳脸”,目前认同度相对较高的解释是“碎屑假说”,该观点指出,由于土卫八已被土星“潮汐锁定”,因此当它围绕着土星公转时,就会以固定的一面朝向其运动方向,而探测数据表明,这一面正是土卫八表面的暗区。

所以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当土卫八在轨道上运行的时候,朝向其运动方向这一面,会不停地捕获迎面而来的细小碎屑,这些碎屑本身颜色就比较暗,它们落在土卫八的表面后,会使其反照率降低,进而吸收更多阳光的热量,而土卫八表面的大部分物质都是冰,它们被加热后,就会发生升华,那些暗色的碎屑则会保留下来。

当暗色的碎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个正反馈过程,即:反照率低了,吸热就更多,这会让土卫八这一面的冰减少,而冰减少了,反照率就更低了,这会造成这一面吸收的热量更多,于是冰会进一步减少……随着这个过程的持续,土卫八明暗两面的反照率差异就会越来明显,并最终形成了“阴阳脸”。

长着“阴阳脸”,还有“人工焊接痕”,这颗星球是一艘废弃飞船? - 天天要闻

那这些细小碎屑又是哪来的呢?科学家推测,它们应该主要来自土卫九,这是一颗运行在更外层的土星卫星,当微陨石或小天体轰击其表面时,会产生大量的细小碎屑,随后这些碎屑会在土星引力的作用下向内迁徙,由于在迁徙过程中,阳光的热量会分离出其中的挥发性物质,因此当土卫八捕获到它们的时候,其颜色就已经变暗了。

关于土卫八的“人工焊接痕”,科学家给出假说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假说认为,可能是土卫八内部的冰层发生了某种活动(比如温度变化导致体积膨胀或者对流),然后沿着其赤道区域冒了出来,凝固成了高高的山脊。

第二种假说认为,土卫八可能曾经拥有过一个环状结构(类似土星环,只不过规模要小得多),但这个结构并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崩塌了,其中的物质也坠落到了土卫八表面,由于这个环状结构所在的平面与土卫八的赤道面重合,因此这些物质就在土卫八的赤道区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隆起带。

长着“阴阳脸”,还有“人工焊接痕”,这颗星球是一艘废弃飞船? - 天天要闻

第三种假说认为,在土卫八形成初期的自转速度可能比现在高得多,其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赤道区域物质向外鼓胀,形成了明显的赤道隆起结构,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受到土星的潮汐作用影响,土卫八的自转逐渐减慢,而这个隆起的结构则部分保留下来。

当然了,这其实也只能说是合理的推测,实际情况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科学家能够有更多的发现,进而揭开这个谜团。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11000年前的冒险,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类北迁传奇 - 天天要闻

11000年前的冒险,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类北迁传奇

在苏格兰斯凯岛发现的水下石圈和石器时代工具显示,约11000年前,人类已踏足如今的苏格兰北部。 这一发现表明,史前人类勇敢穿越苏格兰北部冰川肆虐、海岸线变幻莫测的险境,向北迁徙的距离远超此....
探访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430余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展“科创雄心” - 天天要闻

探访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430余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展“科创雄心”

极目新闻记者 荣枚“因聚而变,惟创则新”。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成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5月13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湖北行报道团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进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中央屹立着一棵“科创之树”。“劳动者”人形机器人、高产高蛋白宜...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逝世,享年64岁 - 天天要闻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逝世,享年64岁

沉痛悼念陆树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主任、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原所长,《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常务编辑委员,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2日13时05分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64岁。陆树良教授专注于烧伤诊疗、创面修复及组织再生等学术研究,曾主持国家“...
阿司匹林在兰花种养中的科学应用 - 天天要闻

阿司匹林在兰花种养中的科学应用

在兰花种植领域,一种看似“跨界”的养护方法正逐渐被兰友们接受——利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促进兰花生长、增强抗性。这一方法看似神奇,实则蕴含着植物生理学的科学原理。本文将从成分解析、作用机制、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系统阐述阿司匹林在兰花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对AI的发展要有定力 - 天天要闻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对AI的发展要有定力

在人工智能重塑未来的时代浪潮中,如何打破教育同质化困局、培养真正具有开创精神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近日接受南都专访,深度解析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破局之道:从变革“唯论文”评价体系到构建“拓方差”育人生态,从拥抱非常规思维到在AI时代坚守科学本源。当星辰大海的抱负与躬身入局的勇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