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北京国庆观礼台,一位31岁的华人科学家站在前排。他的硅谷公司市值1.5亿美元,IBM给过他发明奖,Pixim公司刚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他没谈融资,也没谈IPO,只看着广场上的军乐队,心里反复一句话:“我要回国造芯片。”几个月后,他真的回来了,钻进北京的地下室,从零开始。
25年后,他的“中国芯”占据全球图像输入芯片六成市场,美日韩企业纷纷买单。美国人曾经的垄断,如今在他手里被打破。
辞掉硅谷CEO的中国人
1968年9月,江苏南京,邓中翰出生。他从小就说长大要当科学家。1987年,19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三年后,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拿下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
1992年6月,他获得学士学位,赴美留学,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白天上课,晚上做科研。他兼修物理学硕士、经济学硕士、电子工程博士,成为该校130年来首位横跨三科的学位获得者。
1997年8月,他加入IBM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获得“IBM发明创造奖”。同年12月,他在硅谷创办Pixim公司,专注高端图像传感芯片,仅用两年,产品迅速商业化,公司估值达1.5亿美元。
那时他拥有美国绿卡、百万年薪、硅谷资源,生活条件优渥。一场观礼改变了他的轨迹。1999年10月,他受邀回国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大典,站在人民大会堂观礼台,看着国旗升起,心头一紧。他说:“祖国进步这么大,我却没有参与,心里惭愧。”
返美后,他辞职,带着核心团队回国创业。在北京,他们用抵押贷款,在地下室成立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他担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
创业之初,白天写方案,晚上焊芯片。设备靠借,电源靠拉。他们抵押房子、卖掉车、用全部积蓄投入研发。2001年,“星光一号”芯片面世,中国第一颗百万门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星光不是芯片,是打破技术围堵的“硬通货”
“星光一号”刚推向市场,他带着样品四处推销,结果遭遇集体冷眼。索尼、惠普、苹果、三星全拒绝购买。理由只有一个:“我们不信中国能造好芯片。”邓中翰写下:“将来我让他们全都用上。”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外国厂商改口了。苹果、三星、索尼、惠普、联想陆续采购中星微芯片,广泛应用于笔记本、手机、安防设备。
据权威数据统计,2005至2009年间,中星微图像输入芯片占全球市场超60%份额。中星微迅速站上世界舞台,“星光二号”“星光三号”相继发布,进入更多终端设备。
2006年,“星光移动三号”在中兴手机中应用;同年11月,“星光移动五号”用于3G通信测试终端。2007年2月,人民大会堂,“星光工程成果发布会”召开。全球累计出货突破1亿颗,“中星微模式”成科技界典范。
2016年6月,邓中翰带队推出中国首枚AI神经网络处理芯片——“星光智能一号”。该芯片集成卷积神经网络处理架构,支持嵌入式深度学习SoC平台,具备自主感知、识别、学习能力,在安防、医疗、工业识别等领域落地。
不止芯片造得好,更要护得住国家安全
2013年,公安部启动“天网工程”,提出建设全覆盖、全共享、全可控的视频监控系统。技术核心有一条:所有环节必须可控可控再可控。中星微成为设计方,SVAC国家标准由邓中翰团队牵头起草。
这项标准覆盖了图像数据的采集、压缩、传输、存储、解码全过程,底层算法、自研芯片、国产终端一体化。它不仅替代了H.264等国际标准,更为中国城市安防、交通监控、智慧城管系统提供了通用底层平台。
2019年12月28日,人民大会堂,“星光工程二十年成果报告会”召开。数据披露:中星微已拥有超3000项国内外核心专利,研发团队超400人,其中40余人为留美博士,构建起“芯片+算法+系统平台”的闭环能力链。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中星微担纲“科技冬奥”信息安全系统总设计单位。鸟巢主会场、京张高铁沿线、崇礼场馆区域均部署中星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采集、编码、加密、回传,全过程由“星光智能一号”芯片完成。
监控信号延迟控制在0.2秒以内,系统稳定运行40天无中断,成为“数字冬奥”最重要的安全底座。奥运疫情防控指令同步下发,视频指令秒级识别,无一泄密。
这一系列国家级工程背后,芯片早已不仅仅是产品,更是国家信息主权与公共安全的基石。没有自主芯片,安防系统就会失控;没有“星光”,就没有中国的数字安全网络。
参考资料
邓中翰:用中国心造“中国芯” 科技报国最幸福.中国周刊.2025-04-23
中国芯之父”邓中翰:实现“弯道超车”的动力在创新.央广网.201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