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送别陆道培

2025年04月08日21:53:10 科学 1109

4月8日上午8时,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告别厅前,人们手执菊花,排起长队。

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拓路开疆,率先垂范树丰碑,山高水远星光永耀;呕心沥血,毕生求索济苍生,德厚流芳道范长存。”

挽联静默庄严,回顾了医者陆道培为中国血液病研究奋斗不息的一生。

1931年,陆道培出生于上海一个医学世家。日军侵略、山河破碎,深深印刻在他童年的记忆里。

17岁那年,陆道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南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时,母亲希望他回上海发展,他却坚持服从分配,北上进入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记者手记:送别陆道培 - 天天要闻

青年时期的陆道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要服从祖国的需要。”陆道培的人生抉择,源于他儿时跟随家人四处逃难的经历,也造就了他与血液病研究一生难解的情结。

那是1964年1月的一天,年轻护士张秋兰罹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几近枯竭。

彼时,这种疾病被视作绝症,医生们都束手无策。

陆道培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张秋兰有位同卵双胞胎妹妹,她们的基因完全匹配,移植骨髓或能重建造血系统。

然而,张秋兰的妹妹已怀有身孕,抽取骨髓是否危及胎儿?

陆道培充分进行可行性、安全性论证,抽取尽可能少的骨髓,避免对供者孕妇和胎儿健康产生影响,又足以挽救患者。

移植后,张秋兰的血象奇迹般回升,妹妹腹中的胎儿也安然无恙。这场手术,成为亚洲首例、世界第四例同基因骨髓移植的成功案例。

这一突破,不仅点亮无数血液病患者的希望,更如一颗“启明星”,宣告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诞生。

“我是1981年由陆大夫完成的中国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当时才20岁。”64岁的韩丽萍闻讯从河北石家庄专门赶来,“每次我打电话报平安他都特别高兴,我一定要好好活着。”

“父亲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没有‘难’字。”女儿陆佩华回忆,那时候连抽骨髓的针头都没有,可是父亲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医学界面临设备匮乏、技术封锁的困境。陆道培的实验室只有一台显微镜和几支试管,连存放血样的盒子都是找北京的手艺人定制。

没有无菌层流室,他带人用砖头搭架子,自购鼓风机和过滤器,造出一间移植病房;抗排异药物短缺,他从胎盘中提取球蛋白调控免疫,震惊国际学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回忆,90年代初抗病毒药物种类少,陆老师和大家一起剥大蒜制作制剂,探索大蒜素抗病毒能力。

“他说医生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病人挣脱死神之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护理督导颜霞记得,陆老到晚年仍每日研读英文文献,还不忘叮嘱学生:“病魔没有双休日,所以我们也没有休息日。”

此刻,在百合蝴蝶兰的花海中,鲜红的党旗覆盖着这位安卧的老人。

陆道培的亲属、病人、有关单位代表等,缓缓走进告别厅,献上一朵朵菊花。

“后人总要胜过前人。”黄晓军难忘恩师的教诲:“只要还有呼吸就应该学习,这样才能帮助病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官方微信号的讣告下,网友的留言不断更新:

“陆院士让我作为当时亚洲年龄最大患者重获新生。”

“虽未谋面,深受其恩!”

“我庆幸自己成为院士创建的中华骨髓库的一名会员。”

……

从战火中求生的少年,到国际血液学界的泰斗,陆道培用毕生心血践行誓言:“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攻克血液病!”

“他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勇敢追求理想、不断追求卓越……他的贡献永载史册,他的精神永存人间!”

读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讣告,记者的心中充满了光。(记者顾天成)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介:《气象学报》2025年第83卷第3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介:《气象学报》2025年第83卷第3期

综述地球系统模式和数值模拟研究曾庆存, 张明华, 戴永久, 曾晓东 (419-434)中国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70年发展张卫民, 沈学顺, 曹小群, 孙健, 吴建平, 彭军, 宋君强, 朱小谦, 王建捷, 李泽椿, 陈德辉, 龚建东, 赵延来 (435-463)地球实验室: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进展与前瞻张贺, 马洁琼, 柴兆阳, 张木兰, 曹美春 (464-
坐飞机要核酸阴性证明?成都航空回应称本想发充电宝新规 - 天天要闻

坐飞机要核酸阴性证明?成都航空回应称本想发充电宝新规

现代快报讯(记者 谢喜卓)最近,有不少准备乘坐EU2231航班的乘客,都收到了来自成都航空“核酸检测”的短信提示。7月4日,成都航空客服回应现代快报记者称,这是一条误发的短信,乘客收到之后可不用理会,本意是想发送携带充电宝的提示。乘客提供的相关短信显示,成都航空发送的内容为:“您预订的由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至广...
新闻最快速度发回总社,迅速突破十万加 - 天天要闻

新闻最快速度发回总社,迅速突破十万加

毕业典礼上与父亲打视频电话的温暖男孩,转身在故乡洪水中挥汗清淤。从珍视亲情到守护乡梓,林进标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续记录下这个男孩在家乡救灾的身影,并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报道经历体会。我在现场丨最快速度发回总社,迅速突破十万加6月24日,贵州持续强降雨,洪水漫灌榕江县...
记录江苏百名劳模|《同一种仰望》⑩:国之大者,苏有所为 - 天天要闻

记录江苏百名劳模|《同一种仰望》⑩:国之大者,苏有所为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序言:192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年来,千万个背影,同一种仰望。江苏各级工会始终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围绕党的纲领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前赴后继、奋勇拼搏,艰苦奋斗、建功立业,谱写
不小心被拍出一对血红色的瞳孔?恭喜你! - 天天要闻

不小心被拍出一对血红色的瞳孔?恭喜你!

如果你在暗处拍照时,不小心得到了这样一对血红色的瞳孔,那么,恭喜你!图 | scienceabc因为这个红色是眼球后方血管的颜色,能通过瞳孔一眼看到红色的血管,表明你眼睛里透光的部分非常清澈通透,血管的颜色也没有异常。为什么相机能拍下红眼但
千吨级费托合成航煤馏分油中试装置顺利通过现场考核 - 天天要闻

千吨级费托合成航煤馏分油中试装置顺利通过现场考核

日前,岚泽能源千吨级费托合成航煤馏分油中试装置顺利通过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72小时现场考核。标志着费托合成航煤馏分油前沿技术在中试阶段取得了决定性成功,也预示着该技术从实验室向产业化发展迈出了关键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