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送别陆道培

2025年04月08日21:53:10 科学 1109

4月8日上午8时,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告别厅前,人们手执菊花,排起长队。

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拓路开疆,率先垂范树丰碑,山高水远星光永耀;呕心沥血,毕生求索济苍生,德厚流芳道范长存。”

挽联静默庄严,回顾了医者陆道培为中国血液病研究奋斗不息的一生。

1931年,陆道培出生于上海一个医学世家。日军侵略、山河破碎,深深印刻在他童年的记忆里。

17岁那年,陆道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南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时,母亲希望他回上海发展,他却坚持服从分配,北上进入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记者手记:送别陆道培 - 天天要闻

青年时期的陆道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要服从祖国的需要。”陆道培的人生抉择,源于他儿时跟随家人四处逃难的经历,也造就了他与血液病研究一生难解的情结。

那是1964年1月的一天,年轻护士张秋兰罹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几近枯竭。

彼时,这种疾病被视作绝症,医生们都束手无策。

陆道培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张秋兰有位同卵双胞胎妹妹,她们的基因完全匹配,移植骨髓或能重建造血系统。

然而,张秋兰的妹妹已怀有身孕,抽取骨髓是否危及胎儿?

陆道培充分进行可行性、安全性论证,抽取尽可能少的骨髓,避免对供者孕妇和胎儿健康产生影响,又足以挽救患者。

移植后,张秋兰的血象奇迹般回升,妹妹腹中的胎儿也安然无恙。这场手术,成为亚洲首例、世界第四例同基因骨髓移植的成功案例。

这一突破,不仅点亮无数血液病患者的希望,更如一颗“启明星”,宣告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诞生。

“我是1981年由陆大夫完成的中国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当时才20岁。”64岁的韩丽萍闻讯从河北石家庄专门赶来,“每次我打电话报平安他都特别高兴,我一定要好好活着。”

“父亲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没有‘难’字。”女儿陆佩华回忆,那时候连抽骨髓的针头都没有,可是父亲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医学界面临设备匮乏、技术封锁的困境。陆道培的实验室只有一台显微镜和几支试管,连存放血样的盒子都是找北京的手艺人定制。

没有无菌层流室,他带人用砖头搭架子,自购鼓风机和过滤器,造出一间移植病房;抗排异药物短缺,他从胎盘中提取球蛋白调控免疫,震惊国际学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回忆,90年代初抗病毒药物种类少,陆老师和大家一起剥大蒜制作制剂,探索大蒜素抗病毒能力。

“他说医生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病人挣脱死神之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护理督导颜霞记得,陆老到晚年仍每日研读英文文献,还不忘叮嘱学生:“病魔没有双休日,所以我们也没有休息日。”

此刻,在百合蝴蝶兰的花海中,鲜红的党旗覆盖着这位安卧的老人。

陆道培的亲属、病人、有关单位代表等,缓缓走进告别厅,献上一朵朵菊花。

“后人总要胜过前人。”黄晓军难忘恩师的教诲:“只要还有呼吸就应该学习,这样才能帮助病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官方微信号的讣告下,网友的留言不断更新:

“陆院士让我作为当时亚洲年龄最大患者重获新生。”

“虽未谋面,深受其恩!”

“我庆幸自己成为院士创建的中华骨髓库的一名会员。”

……

从战火中求生的少年,到国际血液学界的泰斗,陆道培用毕生心血践行誓言:“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攻克血液病!”

“他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勇敢追求理想、不断追求卓越……他的贡献永载史册,他的精神永存人间!”

读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讣告,记者的心中充满了光。(记者顾天成)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辽宁省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中心开展2025年度春季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采样 - 天天要闻

辽宁省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中心开展2025年度春季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采样

【来源:本溪市统计局_林业新闻】鸭绿江口湿地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之上,是东亚水禽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尤其是鸻鹬类在本地区通过的种类多、数量大,因此做好鸭绿江口湿地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对我省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发明利用类似毛发的脑电图电极监测大脑活动的新方法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发明利用类似毛发的脑电图电极监测大脑活动的新方法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利用类似毛发的脑电图电极监测大脑活动的新方法。这种轻巧灵活的设备无需传统的金属电极、导线和粘合凝胶,而是直接贴在头皮上,使长期监测更加轻松舒适。脑电图扫描是诊断癫痫、睡眠障碍和脑损伤等疾病的重要工具。
百度公布动物语言转换专利 可实现动物与人类沟通 - 天天要闻

百度公布动物语言转换专利 可实现动物与人类沟通

站长之家(ChinaZ.com) 5月6日 消息:近日,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其申请的“动物语言转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正式公布。该专利聚焦于跨物种沟通技术,融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旨在实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深度情感交流。据专利文件披露,这一技术...
如果人工智能反叛人类,我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 天天要闻

如果人工智能反叛人类,我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对于人工智能会不会反叛人类,科学界争论了很久,在近些年慢慢达成了共识,答案是:会!因为任何具有绝对智商优势的意识体,都不会接受智商远低于自己的物种的统治。在我们相关的立法和技术完善前,应该放缓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因为人工智能有可能最后不受人类
《人民日报》点赞!东大2名学子上榜! - 天天要闻

《人民日报》点赞!东大2名学子上榜!

5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2024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单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2级本科生田昱锟、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段升顺光荣入选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事迹吧!
国际上首次,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试验在白天成功实施 - 天天要闻

国际上首次,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试验在白天成功实施

5月6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又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获悉,4月29日,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中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4月27日白天...
中国攻克光刻机光源,技术有别于阿斯麦 - 天天要闻

中国攻克光刻机光源,技术有别于阿斯麦

“中国突破了自主生产先进芯片的障碍!”,最近,《南华早报》发布的一篇报道,公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在西方拼命“卡脖子”的光刻机领域,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据悉,中国科学院上海光....
走在开放前沿,它们靠什么成为全球资源“强磁场”? - 天天要闻

走在开放前沿,它们靠什么成为全球资源“强磁场”?

每经编辑:杨欢图片来源:成都东部新区供图从地面到天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机场正悄然改写城市命运。全球化加速推进,越来越多城市加码入局枢纽机场竞争,期待在加速联通世界中重塑经济地理与城市竞争力。一个普遍共识是,更高效便利的航空运输会成为带动贸易发展、人才流动、资源共享的全新动力源,进而创造面向未来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