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为何反复发作?我国科学家揪出背后“真凶”

2025年03月22日04:52:05 科学 1796

鼻塞、流脓涕、

嗅觉减退、头痛难眠……

罹患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

饱受这一系列症状困扰,

总在疑惑

“为什么鼻炎总是反反复复?”

但由于病因复杂,

这类慢性炎症的根治

成为全球医学领域待解的难题。

清华大学获悉,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教授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罗教授团队、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建斌副教授团队联合攻关,发现导致该疾病反复发作的“幕后黑手”——一类全新的记忆性CD8⁺ T细胞,找到了难治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反复发作的全新免疫学机制。

上述发现以《表达颗粒酶K的CD8⁺ T细胞促进复发性气道炎症疾病》为题,于日前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这一发现有望揭示新药物靶点和全新作用机制,为改变慢性鼻病乃至其它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格局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我国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超2000万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鼻病。随着空气污染、过敏源的增加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地区,慢性鼻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慢性鼻炎未得到有效治疗时,常常会发展为鼻息肉。过敏性鼻炎、环境污染、长期接触有害气体等因素,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此外,现代人生活压力加大、免疫功能失调等,也使得鼻息肉的发生更加普遍,且患者的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慢性鼻炎和鼻息肉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超 2000 万,手术后鼻息肉复发率高达 60% 。该类疾病症状干扰患者日常生活,术后易复发,寻找治疗新靶点是困扰全世界基础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难题。而以往研究常局限于描述性病理分析,缺乏深入的体内细胞功能和机制研究。

十年攻关揭示鼻病顽疾的免疫学机制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解决数千万患者的“呼吸之痛”,清华大学的基础科研团队和北京同仁医院的临床团队经过近十年不懈探索,最终发现了个中关键:一群不同寻常的记忆性CD8⁺ T淋巴细胞。

上述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病人的鼻息肉组织,发现了记忆性CD8⁺ T淋巴细胞不表达传统的颗粒酶B却分泌颗粒酶K,并且在每次疾病复发时都会出现在息肉组织。这些T细胞似乎识别了过敏原和进入呼吸道的病原成分。重要的是,颗粒酶K不需要抗体就可以直接激活身体里的补体系统,加重组织细胞损伤,使炎症反应愈演愈烈。更为棘手的是,这些分泌颗粒酶K的细胞尤其“活跃”,会源源不断地从外周血奔赴鼻组织,循环往复,生生把小病拖成“老大难”,让鼻窦炎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开创性研究或将改变治疗格局

基于这些重要发现,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了通过抑制颗粒酶K来治疗疾病的可能。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清除或抑制CD8⁺ T淋巴细胞中的颗粒酶K,可以显著减轻炎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些结果表明,颗粒酶K和分泌这一物质的记忆性CD8⁺ T细胞是难治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重要因素,很可能成为预测这类疾病进展和治疗响应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我们的研究表明,颗粒酶K将成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全新治疗靶点。”祁海教授表示,“清华大学与北京同仁医院的联合研究已经筛选出针对颗粒酶K的候选抑制剂,并在积极推进药物研发。未来,随着技术转化的推进,这一研究成果有望真正应用于临床,造福全球患者。”

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为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可能为其他过敏性疾病的防治带来深远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针对颗粒酶K的靶向治疗方案,或将成为改善鼻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突破。(邓晖)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鼻窦炎为何反复发作?我国科学家揪出背后“真凶” - 天天要闻

江苏省科协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鼻窦炎为何反复发作?我国科学家揪出背后“真凶”》

阅读原文

来源:江苏省科协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光博会将于5月15日在光谷启幕,全球近百项最前沿技术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 天天要闻

光博会将于5月15日在光谷启幕,全球近百项最前沿技术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5月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召开“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以下简称光博会)将于5月15日至17日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这是国内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专业化程度高、行业地位高、国际化水平高、观展人数多的顶级盛会之一。大会首次规模化引入境...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点燃学生科学热情​ - 天天要闻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点燃学生科学热情​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点燃学生科学热情通讯员:罗晓萍、徐玲玲 审核:大庆、彦平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与创新能力,5月8日,武汉市江夏区科学技术协会、江夏区教育局、武汉科技馆联合开展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来到了江夏区金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闻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据外媒 Neowin 今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尽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会让同事和经理认为你的能力不足。这项研究题为《使用 AI 工具会遭遇社交评价惩罚》,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链接:点此前往)。研究通过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 天天要闻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们可以精确地改写生命的蓝图,纠正那些导致遗传疾病的微小错误,或者巧妙地调控基因的表达,让细胞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这不是遥远的幻想,而是基因编辑技术正在开启的未来。长期以来,CRISPR-Cas9系统一直是这场革命中最闪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确的分子剪刀,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强...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 天天要闻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现代餐饮业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触材料作为直接接触食物的器具,其材质安全性直接影响消费者健康。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所有可能与食品接触的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以确保不会向食品迁移有害物质。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 天天要闻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隐藏在 6 亿光年之外的“太空鲨鱼”,一个隐秘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 100 万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该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质量黑洞那样位于星系中心,而是游荡在星系内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恒星...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 天天要闻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研发人员在实验室研发产品。文丨罗嘉文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