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才少年的起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园里,张建革这个名字几乎成了物理系的代名词。他16岁就考进这所名校,年纪轻轻却已经让人刮目相看。出身工人家庭的他没有什么显赫背景,但靠着对科学的热爱和钻研劲头,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每天晚上,物理系的实验室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灯光昏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零件和线路板。他不嫌条件简陋,经常用一些废旧材料自己动手拼凑实验装置,像个匠人一样敲敲打打。有时候是为了验证教科书里提到的电磁感应原理,有时候则是想弄明白电流和磁场到底是怎么相互作用的。
他的导师后来提起那段时光,总是忍不住多说几句。有一回,张建革为了观察磁场的变化,整整三天没离开过实验室半步。示波器成了他的“枕头”,那台老旧机器屏幕上跳动的波形是他盯着看的最久的东西。整整72小时,他几乎没合眼,吃的是从食堂带回来的冷馒头,喝的是凉透了的茶水。到了第三天,他终于从一堆杂乱的数据里整理出一套规律,用铅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串公式。那就是后来被称作新型磁轨公式的成果,虽然当时只是草稿,却已经埋下了他未来成就的种子。
时间到了1990年,张建革硕士毕业。那一年,他交出了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论文,论文完成后,他把厚厚一叠稿纸交到导师手里,封面上用钢笔写着自己的名字,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没多久,这篇论文就被国防科技论文库收录,成了那年学术圈里的一件大事。按理说,以他的能力和这篇论文的分量,北京的那些重点科研单位早就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消息传开后,系里不少人都觉得他会留在首都,毕竟那里的资源和平台是顶级的,机会多得数不过来。
可张建革的选择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没去北京,而是收拾行李,坐上了开往郑州的火车。他的目的地是713研究所,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这个研究所藏在郑州西郊,条件远不如大城市的单位,房子是老式的红砖楼,设备也大多是国产的,谈不上先进。但713研究所有一点特别之处——它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搞电磁发射技术研究的地方。
郑州西郊的科研突破
张建革一到郑州西郊的713研究所,就立马成了团队里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刚到那会儿,研究所的电磁弹射装置还只能算是个半成品,弹丸初速慢得让人着急,连3马赫都够呛。张建革接手后,没闲着,直接上手改进了整个系统。
他从电源到发射轨道,一步步调整,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研究怎么让能量输出更稳定。到了试验那天,弹丸嗖一下飞出去,测速仪上的数字直接跳到了6马赫,整整是音速的6倍。这可不是小打小闹,30公里外的靶子被打得准准的,误差不到几米,成了我国头一回实现这么远距离的精准打击。
研究所的记录本上,那天的实验数据写得密密麻麻,全是他带着团队一点点测出来的。到了2003年,他又带着大家啃下了储能电容器小型化的硬骨头。这东西说白了就是电磁炮的“心脏”,以前体积大得像个柜子,装车上根本不现实。张建革带着团队反复试,从材料到电路设计改了上百次,最后硬是把电容器缩到能塞进车载系统的尺寸。
学术明星的国际关注
张建革在郑州埋头干出的成绩,慢慢传到了国外,学术圈里开始有了他的名字。2008年,他写了一篇论文,叫《混合励磁电磁发射技术》,投给了《兵工学报》。这篇东西可不简单,里面讲了怎么用混合励磁的方式让电磁发射更高效,还提了个“多级加速轨道”的想法,说白了就是让弹丸在发射时一级一级加速,速度和精度都能再上一层楼。
论文发出去没多久,美国的《国防科技》杂志直接全文转载,连个字都没改。编辑部还特意加了注释,说这技术值得关注。五角大楼那边也看到了,情报部门把“多级加速轨道”这个词圈出来,专门写进了一份内部报告,说这东西可能会改变未来武器的格局。
张建革的名字就这样从国内传到了国外,学术圈里的人开始讨论这个低调的中国科学家是谁。713研究所的邮箱里,那段时间收到了不少国际会议的邀请函,全是冲着他的论文来的。他自己倒没太在意,回信的时候还是那几句客套话,说研究还在进行,欢迎交流。可这篇论文就像一块扔进水里的石头,涟漪越扩越大。
从讲台到深渊的滑落
2011年,张建革接到单位的通知,被派往美国进行学术交流。他收拾好行李,带着厚厚一摞资料和讲稿,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到了那边,他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先是在一所大学做了几场报告,讲的全是电磁发射技术的最新进展。
有一天,他在忙完一场讲座后,走进了一间街角的咖啡馆,打算歇口气,顺便整理一下下一场报告的提纲。就在那儿,一个外国人走了过来,主动搭话,自称是个研究军工技术的学者,还说对张建革的论文特别感兴趣。那人递过来一张名片,上面印着某学术机构的头衔,看起来挺正规。
接下来几天,这个“学术伙伴”频频出现,每次都约在咖啡馆见面,聊的全是技术上的事,比如多级加速轨道怎么实现、电磁炮的储能效率还能不能再提高。张建革起初没多想,把这些交流当成了正常的学术讨论,还掏出笔记本,翻开自己写的公式和数据,跟对方一条条分析。可没过多久,这人话锋一转,提到了报酬的事儿,说有个项目需要专家指导,每个月能给5000美元,还顺口问了张建革女儿的学业情况,说可以帮忙担保她出国留学。
接下来的几次见面,这人拿出了具体文件,要求张建革提供一些实验数据,说是给某个“合作研究”用。从那以后,他俩的会面多了起来,每次聊完,这人都会塞给他一个信封,里面装着现金和一张写着新任务的纸条。
回国后,张建革表面上还是那个学术大牛的模样,照常出现在各种场合。2013年,郑州大学办了一场军工技术研讨会,他被请去当主讲嘉宾。那天会场里挤满了人,来的大多是年轻学者,手里拿着笔记本和笔,准备记下他的每一个字。他站在讲台上,打开投影仪,屏幕上跳出一页页幻灯片,全是电磁轨道加速理论的推导过程和实验结果。
他讲得条理清楚,从基本公式到实际应用,中间还穿插了团队在陆基试验里测出的数据。台下的人听得认真,有人翻开他的论文复印件对照着看,有人举手提问,他都一一解答。讲到一半,他停下来喝了口水,顺手在幻灯片上用激光笔点了几个数字,那是关键参数。
没人注意到,他点出的几个数字其实藏着代码,是他早就跟境外联系人约好的暗号。研讨会持续了两天,他每天讲完后都回休息室整理资料,顺便把需要传出去的文件扫描下来,用加密软件处理好,再通过特定的邮箱发出去。那段时间,他传出去的机密文件已经有几十份,研究所的同事还在为他的学术成就鼓掌,学术圈的年轻人还把他当成榜样,可这一切背后,秘密早就泄露到了大洋彼岸。
机场的最后一幕
2014年4月,新郑机场的登机口成了张建革人生轨迹的最后一站。那天,他早早来到机场,穿着一件灰色风衣,拖着一个黑色拉杆箱,箱子上还贴着几张旧行李标签。他手里攥着飞往美国的机票,登机牌已经从柜台换好,上面印着当天的航班号和座位号。
这趟旅程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他计划在美国开始所谓的新生活,带着多年来攒下的技术资料和境外许诺的回报。他走到安检口,把箱子放上传送带,自己通过金属探测门,一切都照着流程走。就在他准备迈向登机口时,几名身着便衣的国安人员走了过来,拦住了他的去路。他们出示了证件,
让他跟着一同离开。他被带到一个单独的房间,箱子被打开,里面的东西一件件摆到桌上。国安人员从箱子的夹层里翻出一个小型加密存储设备,那是个不起眼的黑色U盘,只有拇指大小,里面存的全是电磁炮实战化测试的数据。
新郑机场的那一刻,他本以为一切都天衣无缝,可国安人员手里的存储设备和桌上的验收报告,把他这十多年的科研路画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1]张建革,刘跃新,路宏伟.美国的舰载电磁炮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09,31(3):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