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比土壤细腻,“夸父”已逐日近两年……这场科技盛宴太长知识了

2024年09月11日22:40:17 科学 3818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在天上观测太阳的“夸父一号”“羲和号”,下潜突破1万米的“奋斗者”号……9月11日—12日,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举办。本届大会围绕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设置了5个专区,集中展示集成电路、量子科技、低空经济、海洋经济、高端装备、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最新技术进展和重大成果,亮点纷呈。

没想到,月壤比土壤更细腻、尖锐

地球上的土壤,有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月壤长什么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带来的月壤成为现场关注的焦点。

月壤被盛放在一个特制的容器里,名为“海上生明月”。容器由梯形底座和半球形的光学放大镜构成,总体构型就像一轮圆月从海平面缓缓升起,融合了古代“天圆地方”的构想,展示了中国智慧与文化。

容器中心盛放了77毫克月球样品,底座底部边长为22.89厘米,象征嫦娥五号任务历时22.89天;底座的上部边长为17.31厘米,象征嫦娥五号采集了1731克月球样品,高度为17厘米,象征着探月工程历时17载。

月壤比土壤细腻,“夸父”已逐日近两年……这场科技盛宴太长知识了 - 天天要闻 月壤

透过显微镜,可以看到月壤呈灰黑色,颗粒比地球土壤更细腻、尖锐。这是由于月球表面遭受陨石撞击、太阳风袭击和宇宙射线等空间风化作用形成。

月壤中除了具有钛、铁、铀、稀土等资源外,还含有丰富的铬、镍、钾、钠、镁、硅等矿产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月壤中氮-3的含量非常高,未来有希望为地球和今后的月球开发提供能源。

“夸父”追日近两年,状态很好

今年以来,太阳脾气有点“暴躁”,时不时表面就会出现大黑子,爆发太阳耀斑,引发地磁暴不断。尽管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但它的这些“小动作”都在密切监控中。

月壤比土壤细腻,“夸父”已逐日近两年……这场科技盛宴太长知识了 - 天天要闻 “羲和号”

现场,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羲和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夸父一号”探测器模型等,都吸引了参会人员的极大关注。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苏杨介绍,“夸父一号”于2022年10月9日发射升空,目前在天上已经运行了近两年,状况良好。“夸父一号”的目标就是瞄准太阳活动,目前已经积累了300tb的数据,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

月壤比土壤细腻,“夸父”已逐日近两年……这场科技盛宴太长知识了 - 天天要闻 “夸父一号”

“夸父一号”实现了3个国际首次:国际上首次以“一磁两暴”作为卫星的科学目标,并且配置相应的载荷组合;国际上首次在一颗近地卫星平台上,对全日面矢量磁场、太阳耀斑非热辐射成像、日冕物质抛射的日面形成和近日面传播同时进行观测;国际上首次在莱曼阿尔法谱线波段实现全日面和近日冕无缝同时成像观测。

为何要密切观测太阳活动?苏杨解释,太阳大爆发的时候,会产生较强的地磁暴,可能损坏地面的电网设施,导致断电断网,同时还会干扰通信导航等,比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星链卫星时,正碰上太阳风暴,一下就损失了好多卫星。

为什么近两年在新疆、北京都能看到极光?苏杨介绍,这和太阳活动也有关系。太阳大爆发,大量高能粒子到地球后,产生了地磁暴,产生了耀眼的极光。“如果有大爆发的时候,极光还能再往南延伸,甚至在南京也有可能看到。”

下潜1万多米,“奋斗者”号模型也来了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国际地球流体研究中心大型旋转平台、“奋斗者”号模型……这些都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

月壤比土壤细腻,“夸父”已逐日近两年……这场科技盛宴太长知识了 - 天天要闻 “奋斗者”号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的“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2020年10月27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国际地球流体研究中心大型旋转平台,旋转周期为30至1000秒,将在地球流体力学、海洋多尺度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等领域,为基础理论及环境流体力学工程等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穿汉服的姑娘很古典?它是机器人

“这是机器人?”“她会说话吗?”“怎么互动啊?”现场,一个名叫穿汉服的漂亮“姑娘”吸引了很多参会者。只见“她”粉面朱唇,细眉黑目,身着漂亮的汉服,与所在的科技展厅画风截然不同。

月壤比土壤细腻,“夸父”已逐日近两年……这场科技盛宴太长知识了 - 天天要闻 △机器人“小诗”

这个名叫小诗的“姑娘”,来自苏州太仓,是一个全皮肤电动型人形机器人。所以,别看“小诗”外表柔弱,内在还是个硬汉。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该机器人是同时具备仿人双足行走、双七自由度臂、灵巧手与精细表情驱动的全状态仿人机器人,由江苏云幕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突破基于大模型的类人机器人多模态感知、信息理解与任务规划等技术,实现对多模态感知信息的高准确度理解与顶层人物的快速分发。

能说话、会走路、可以搬东西……“算下来,‘小诗’身上集合了45项专利,目前已经实现了10项专利的授权。”江苏云幕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戈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今年7月,太仓博物馆最新引进的郑和款人形机器人就来自他们公司,不仅能讲历史,还能与观众互动问答。

会飞的汽车?真有

低空经济,是时下非常热门的新兴产业。据介绍,江苏的无人机产业已初步形成覆盖研发、制造、运管、应用的全流程产业链条,全省拥有无人机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大中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倾转旋翼飞行器等各类创新产品持续涌现。

现场,一个大家伙——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研制的第三代陆空两栖飞行汽车(样机)很抢眼。它不仅能在陆地上行驶,还能在空中飞(飞行高度在500米以下),综合续航里程为210km。

月壤比土壤细腻,“夸父”已逐日近两年……这场科技盛宴太长知识了 - 天天要闻 第三代陆空两栖飞行汽车(样机)

作为一型融合陆空动力、运输全重达到800公斤的两栖敏捷运输平台,这款飞行汽车可以适应自然土路、碎石沥青路和混凝土环境。高载重比、高机动是它的典型特点,同时还具有结构紧凑、布置合理、可靠性高、维修方便等特点,兼顾了操纵稳定性好、驾驶舒适便捷的要求。

“本成果融合了飞行控制及地面动力控制,可以应用于人员输送、通信、抢险等领域。”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智能飞行汽车研究所副所长杨军介绍,这款飞行汽车可以自己探路自己飞,也就是无须指令,可智能判断所处环境,自主切换行驶模式或者飞行模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李鸣/文 于茜同/摄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人体“捉妖记”:免疫系统如何分辨“自我”与“非我” - 天天要闻

人体“捉妖记”:免疫系统如何分辨“自我”与“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体世界里,免疫系统就像是守护健康的“齐天大圣”,时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准打击敌人,首先得搞清楚谁是自己人,谁是外来的“妖精”,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自我”与“非我”的识别。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里,妖怪们变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图蒙混过关。人体里也一样,各...
Science | 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 天天要闻

Science | 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引言在人类基因组中,有一片广袤而神秘的“禁区”,它占据了每条染色体的核心位置,却长期以来让我们束手无策。这片区域就是着丝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满了高度重复的DNA序列,结构复杂多变,让传统的基因测序和分析技术在此屡屡碰壁。然而,这片“禁区”却掌握着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能否被精确...
Nature | 人类心智的“源代码”:AI如何学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 天天要闻

Nature | 人类心智的“源代码”:AI如何学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引言人类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让我们在清晨纠结于吃什么早餐,也能驱动我们去攻克癌症、探索遥远的星辰。我们能从寥寥数次的演示中学会舞步,能进行复杂的因果推理,还能被无尽的好奇心驱使去创造艺术和科学的奇迹。这种举重若轻、触类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义了我们之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
著名情报学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岁 - 天天要闻

著名情报学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保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七
刚刚!中国电信和政府组建一家公司,这个公司来头不小! - 天天要闻

刚刚!中国电信和政府组建一家公司,这个公司来头不小!

近日,海南省政府与中国电信共同组建的海南数据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信大家看到这都会好奇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中国电信又有什么大动作了吗?下面我们就展开来聊聊吧,仅供参考哦!解决行业痛点。以往的中小企业想用现实数据来优化生产流程,却面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