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广西南宁的街头巷尾充斥着一种不寻常的气氛。
鼠王邱满囤,仅用数周时间,指挥团队在这座城市灭杀了35万只老鼠,鼠尸堆积如山,重达82.6吨。
那一年,邱满囤的名声响彻全国,他的鼠药被冠以“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美誉,几乎无人不知。
然而,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将他推向了深渊。
灭鼠专家汪诚信的一个发现,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质疑,导致邱满囤的鼠药被全面下架,公司陷入破产危机。
他的秘方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邱满囤为何宁愿带着它离世,也不愿公开?
邱满囤的诱鼠剂初体验
1981年的寒冬中,陕西大荔县的街头略显冷清,但邱满囤的出现很快打破了这份宁静。
他推着一个装满自制“诱鼠剂”的手推车,车上摆满了他精心制作的鼠药包。
街头人来人往,邱满囤站在市场的一角,大声宣传着:“想药公药公,想药母药母,还能让老鼠上大树!”
这句充满地方色彩的口号吸引了不少行人的注意。他们好奇地围了过来,议论声、惊讶声此起彼伏。
邱满囤选择了一块人流密集的地点,靠近一个老木篱笆。
他从手推车上拿下一桶鼠药,然后开始在篱笆边挖了一个小坑。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动作上,他将鼠药混合着特制的诱鼠剂一同倒入坑中,然后轻轻地覆上了一层薄薄的土。
不久,几只路过的老鼠嗅到了诱鼠剂的味道,开始围绕着那个小坑转悠。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老鼠被这种强烈的香味吸引过来。
围观的市民开始兴奋起来,他们惊讶于这么快就有这么多老鼠上钩,小孩子们好奇地指指点点,大人们则是讨论着邱满囤的鼠药是否真的有效。
老鼠们开始挖掘覆盖着轻土的坑,很快就将那些混合了诱鼠剂的鼠药挖了出来。一只接一只,它们把鼠药当做食物一样吃了下去。
不到半小时,已有超过二十只老鼠被这种诱鼠剂吸引,而且数量还在增加。
现场的效果非常显著,邱满囤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表情。他开始向围观的人解释他的鼠药配方和使用方法。
人们开始询问购买方式和价格,有的还提出了批量购买的请求。
一位当地《陕西工人报》的记者也被这一幕吸引,拿出摄影机开始记录这一刻,并请求与邱满囤做一个简短的采访。
采访中,邱满囤介绍了他的鼠药是如何研发的,以及它为何能有效吸引并消灭老鼠。
他详细说明了使用天然成分的优点,强调其安全性和高效性。
记者详细记录了每一个细节,包括邱满囤自信的表态和周围市民对产品的兴趣。
改革浪潮下的商机
随着19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邱满囤的创新型诱鼠剂在陕西大荔县首次公开展示后,迅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关注。
当地无极县的领导们在一次会议中讨论了邱满囤的这一创新产品,并对其展现出的潜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一次县政府和地方企业家的联合会议上,无极县的主要领导向邱满囤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计划:邀请他担任邱式灭鼠药研究所所长,并提供资金支持他建立一家规模宏大的老鼠药厂。
邱满囤在接受了这一提议后,迅速开始了老鼠药厂的建设计划。
地方政府提供了一块位于县郊的土地,以及必要的行政审批支持,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随着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邱氏鼠药的市场覆盖迅速扩大。
他们的产品不仅在陕西省内销售火爆,也开始向全国其他省份扩展。
大量的订单从全国各地涌入,邱满囤的鼠药厂很快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老鼠药生产基地。
灭鼠行动与荣誉的累积
到了1989年,邱满囤的灭鼠事业无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年,他亲自指挥的两场大规模灭鼠行动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首先是在广西南宁的行动。在邱满囤的直接监督下,他的团队使用了他们自行研发的鼠药,在南宁市及其周边地区展开了集中灭鼠。
这场行动历时数周,鼠药的高效性让整个城市的老鼠数量急剧减少。
据统计,这次行动共毒杀了35万只老鼠,处理的鼠尸总重量达到了惊人的82.6吨。
城市街道上,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忙碌地收集和处理这些鼠尸,确保街道的卫生和居民的健康。
几个月后,邱满囤又带领他的团队前往安徽亳州进行另一场灭鼠行动。
这次,他们使用了10吨鼠药,覆盖了亳州的广大农田和居民区。
这场行动的影响同样显著,老鼠的数量大幅减少,甚至有专家预测,该地区的老鼠种群可能濒临绝种。
田间地头,农民们见证了鼠药的高效力,许多人开始主动联系邱满囤的公司,希望能购买到这种强效的鼠药。
感受到邱满囤及其产品的影响力和潜力,河北省科委和商业部决定给予邱氏鼠药更高的荣誉。在一个隆重的授奖仪式上,邱满囤被授予“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称号。
在仪式上,多位来自科技和商业界的领导发表了讲话,他们赞扬了邱满囤对灭鼠技术的改进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和城市管理中的重要性。
争议
邱满囤的灭鼠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功,然而,伴随着巨大成功的往往是潜藏的危机。
1989年以后,邱氏鼠药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广泛应用于各地的灭鼠行动中。就在邱氏鼠药声名大噪的时候,问题也悄然出现了。
当时,邱满囤为了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特意高薪聘请了几位在灭鼠领域有名的专家,其中包括汪诚信。
汪诚信在行业内颇有声望,是一位拥有丰富经验的科学家。
他然而,在一次常规的配方检测中,汪诚信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邱氏鼠药的配方中竟然含有一种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成分——氟乙酰胺。
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毒性的化学物质,虽然它在低浓度下能有效地灭杀老鼠,但由于其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早已被国家列入禁用名单。
汪诚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如实上报,并建议邱满囤立即停止使用这种成分。
然而,这一发现并未能在公司内部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迅速解决。
几个月后,汪诚信与其他几位同事联名撰写了一篇名为《要科学灭鼠》的文章,公开披露了这一问题。
他们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氟乙酰胺的危害,并呼吁整个行业和公众关注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迅速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多家报纸和新闻节目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讨论。
舆论的力量开始显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和经销商开始对邱氏鼠药的安全性产生了疑虑。
随着报道的扩散,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开始介入调查。
各地的卫生和市场监督部门迅速行动,要求零售商将邱氏鼠药下架,并对其成分进行重新检测。
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连锁超市和药店纷纷撤下邱氏鼠药的货架,导致其销售额迅速下滑。
邱满囤的药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生产和销售陷入停滞,大量库存积压在仓库中。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危机,邱满囤公开回应,解释说虽然配方中确实含有氟乙酰胺,但其含量极低,远低于有害水平。
他强调,这种微量的成分是为了增强药效,而且在正常使用下不会对人体或环境造成危害。
然而,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点已经转移到了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上,邱满囤的解释并未能平息广泛的质疑和担忧。
尽管他竭力挽回局面,但公众信任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市场对邱氏鼠药的需求急剧下降,曾经红火的生产线不得不停工。
随着更多的报道和专家评论的出现,邱满囤的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也遭受重创。
无论他如何努力解释,氟乙酰胺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产品。
最终,药厂因为这次危机被迫缩减规模,甚至濒临倒闭。
虽然配方问题并不是唯一的致命打击,但它无疑是导致邱满囤事业急转直下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应对财务困境,他不得不变卖部分固定资产,缩减员工规模。
短短几年间,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走向了衰落,而邱满囤本人也从公众视野中渐渐淡出。
重创后不放弃
2004年,经历了前些年事业上的重创后,邱满囤并没有选择放弃。
这些年里,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室和田间地头。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调整,邱满囤终于在这一年推出了一种全新的鼠药配方。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彻底摒弃了含有有毒成分的配方,转而采用了抗凝血剂和粘鼠板的组合。
这两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鼠害,而且对环境和人类都更加友好。
抗凝血剂是一种在动物体内缓慢发挥作用的物质,能够让老鼠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凝血能力,从而导致其死亡。
而粘鼠板则是一种物理手段,通过粘性强的胶板将老鼠牢牢粘住,无法逃脱。
为了确保这些新产品的效果,邱满囤特意在多个地区进行了试验推广。
在田间地头,他亲自带领团队安装粘鼠板,布放抗凝血剂,并实时监测效果。
农民们看到粘鼠板上的老鼠逐渐增多,而田间的鼠害明显减少,都纷纷对这位老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这些新型鼠药的成功推出,邱满囤的公司逐渐恢复了元气。
媒体再次关注到了邱满囤的复出。他们报道了他的新产品,并对这些新型环保鼠药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邱满囤的新型鼠药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了广泛认可,还逐渐走向了国际市场。
一些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地区的农民也开始使用这些产品来对付当地的鼠害。
邱满囤的名字再次成为灭鼠行业的象征,他的产品被视为环保和高效的代表。
然而,2018年,邱满囤在工作中突然去世,享年七十多岁。
他的离去让整个行业感到惋惜,但他留下的成果和影响却深深铭刻在了人们心中。
虽然他生前没有公开抗凝血鼠药的具体配方,但他的粘鼠板制作方法仍然被广泛使用,继续为无数家庭和农田解决鼠患问题。
参考资料:[1]包兴安.传奇人物邱满囤:“灭鼠大王”重出江湖?[J].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2007(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