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斯坦福大学将“迷你人脑”植入小鼠,开创类器官研究新时代

2022年10月13日21:51:34 科学 1926
“Nature”斯坦福大学将“迷你人脑”植入小鼠,开创类器官研究新时代 - 天天要闻“Nature”斯坦福大学将“迷你人脑”植入小鼠,开创类器官研究新时代 - 天天要闻

本文为转化医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Sophia

导读:科学家们想使用从人类干细胞中生长出来的微小的大脑样结构——大脑类器官,以研究人类发展的神经退行性和神经精神疾病。但到目前为止,类器官只模仿了人类的大脑。它们不发育血管,因此无法获得营养,这意味着它们不会长时间茁壮成长。而且它们没有得到充分成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在人类婴儿的大脑中,神经元的生长和与其他神经元连接的发展部分来自于感官的输入。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移植到老鼠体内的微型人类大脑结构可以发送信号并对老鼠胡须拾取的环境线索做出反应。这一证明人类干细胞生长的神经元可以与活啮齿动物的神经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可能会产生一种测试人类大脑疾病疗法的方法。该研究发表于期刊《Nature》。

“Nature”斯坦福大学将“迷你人脑”植入小鼠,开创类器官研究新时代 - 天天要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238-x

重大发现

01

为了给大脑类器官提供这种刺激和支持,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 Sergiu Pasca 和他的同事们从人类干细胞中培养出这些结构,然后将它们注射到新生幼鼠的大脑中,期望人类细胞会随着老鼠自己的细胞生长而生长。该团队将类器官放置在称为体感大脑皮层的大脑区域中,该区域接收来自大鼠胡须和其他感觉器官的信号,然后将它们传递到其他解释信号的大脑区

人类脑细胞的成熟速度比大鼠细胞要慢得多,因此研究人员必须等待六个多月才能使类器官完全融入大鼠大脑。但当他们在那段时间结束时检查动物的大脑时,他们发现集成非常成功,几乎就像在电路中添加了“另一个晶体管”。

Paola Arlotta 兴奋的说:“这是类器官告诉我们大脑更复杂特性的重要一步,尽管移植程序可能仍然过于昂贵和复杂,无法成为标准的研究工具。”Arlotta 补充说,“下一步将是研究单个人类神经元,而不仅仅是完全发育的类器官是如何整合到大鼠大脑中的。”

行为触发器

02

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如何对类器官中的神经元进行基因改造,该团队训练老鼠在开灯时舔嘴以接收水。之后,当研究人员将光照射到混合大脑上时,老鼠被提示舔嘴,这意味着人类细胞已经整合得足够好,可以帮助驱动动物的一些行为。此外,当研究人员调整老鼠的胡须时,他们发现感觉皮层中的人类细胞会发出反应,这表明这些细胞能够获取感觉信息

“Nature”斯坦福大学将“迷你人脑”植入小鼠,开创类器官研究新时代 - 天天要闻

由干细胞产生并移植到大鼠大脑中的人类神经元(右)比培养皿中培养的神经元(左)生长得更充分。

为了证明他们在研究脑部疾病方面的工作前景,Pasca 和他的同事们还从三名患有蒂莫西综合征(Timothy 综合征)的人的干细胞中创建了脑类器官,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与自闭症相似的症状。这些微小的结构看起来与培养在培养皿中的任何其他大脑类器官相同,但是当研究人员将它们移植到大鼠体内时,它们并没有长得像其他的那么大,它们的神经元也不会以同样的方式放电。

Rusty Gage 很高兴看到这些结果。2018 年,他和一组研究人员发现,移植的人脑类器官可以整合到成年小鼠的大脑中。小鼠的寿命不如大鼠,但新生幼鼠的大脑比成年动物的大脑更具可塑性,因为它们能够更好地接收新细胞

道德挑战

03

“我们面临着挑战,”盖奇说。“但我确实相信移植程序将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有些挑战是道德的。人们担心创造啮齿动物和人类的杂交种可能会伤害动物,或者创造出具有人类大脑的动物。去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组织的一个小组发布了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人脑类器官仍然过于原始,无法变得有意识、无法获得类似人类的智能或获得其他可能需要法律监管的能力。帕斯卡说,他的团队的类器官移植不会导致大鼠癫痫发作或记忆力减退等问题,而且似乎也没有明显改变动物的行为。

但国家科学院小组成员阿洛塔表示,随着科学的进步,问题可能会出现。我们不能只讨论一次就任其发展,需要权衡未来医学对人体类器官的担忧与神经和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大脑类器官和人类-动物混合大脑可以揭示这些疾病的潜在机制,并允许研究人员测试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238-x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Nature”斯坦福大学将“迷你人脑”植入小鼠,开创类器官研究新时代 - 天天要闻

推荐·直播/活动

10月21日 14:00-17:30 上海

脑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产业沙龙

11月01-02日 09:00-17:30 重庆

首届西南单细胞组学技术应用论坛

11月25-27日 09:00-17:30 上海

第四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自然教育|| “趣”探湿地植物 科技点亮变废为宝新绿光 - 天天要闻

自然教育|| “趣”探湿地植物 科技点亮变废为宝新绿光

【来源: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_工作动态】当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生态密码与全国科技活动周的创新脉动不期而遇,一场以“‘趣’探湿地植物 科技点亮变废为宝新绿光”为主题的跨界盛宴,在张掖黑河湿地自然教育学校精彩上演。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变形的弹性电池 应用前景广阔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变形的弹性电池 应用前景广阔

【CNMO科技消息】据报道,一种全新的弹性电池正在为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和软体机器人带来供电方式的变革。这种电池由瑞典一所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具备极强的柔韧性,即使被拉伸到原来长度的两倍,依然能正常工作。 这款电池使用柔软且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可以3D打印成各种形状。这为设计贴合人体曲线或模仿生物动作的电子...
身高不足4厘米,最小电动自主双足机器人问世 - 天天要闻

身高不足4厘米,最小电动自主双足机器人问世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科研团队宣布研制出已知全球最小的电动自主微型双足机器人“Zippy”。这款机器人身高不足4厘米,凭借其精巧的机载电池、执行器与控制系统,不仅能自主启动,更能以每秒10步的速度完成行走、转弯、跳跃及攀爬等动作。
撒哈拉沙漠动物在北非繁衍生息 - 天天要闻

撒哈拉沙漠动物在北非繁衍生息

撒哈拉沙漠远不止骆驼和沙子。如果你想象的是一片只有热浪和风滚草的沙海,那么是时候重新考虑撒哈拉沙漠的动物了。地球上最大的炎热沙漠里到处都是生命,从速度如闪电的昆虫到能抵抗北非极端气候的超级寒冷哺乳动物。让我们来探索一些以撒哈拉沙漠为家的最非
铈发黄光:化学家赋予稀土元素新技能 - 天天要闻

铈发黄光:化学家赋予稀土元素新技能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通过改变化学环境调控稀土元素发光颜色与亮度的方法,为设计先进发光材料开辟了新途径。高等经济大学与俄罗斯科学院石油化工合成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可同时调控稀土元素发光颜色和亮度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这些元素的发光特性具有高度
百草谱(六十六)黄鹌菜 - 天天要闻

百草谱(六十六)黄鹌菜

一、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黄鹌菜隶属于菊科黄鹌菜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10-100厘米之间,茎直立,基部常带淡紫红色,表面具纵棱,被稀疏细软毛或近无毛。
西北工业大学杨永锋教授课题组: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 - 天天要闻

西北工业大学杨永锋教授课题组: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

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转子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动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研制的成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转子的性能不断提高,结构日趋复杂,转子系统不断向高转速、细长轴的方向发展,其工作转速往往高于弯曲临界转速。在高转速下运...
“霍金最爱的博物馆”馆长首次来沪,三天后说“还要再来” |海上有客来 - 天天要闻

“霍金最爱的博物馆”馆长首次来沪,三天后说“还要再来” |海上有客来

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到上海,就是受邀参加上海科技节。结束三天的上海之行,英国国家科学与媒体博物馆馆长乔·昆顿-图洛克兴奋地告诉记者:“走红毯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上海充满创新活力,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科技的存在感,公众参与热情也很高,是一座让人自然而然去思考科技如何改变生活的城市。”英国国家科学和媒体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