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发现新物种学者曾念开:最好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可能对其他植物造成破坏

2022年10月11日19:59:47 科学 1529
对话发现新物种学者曾念开:最好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可能对其他植物造成破坏 - 天天要闻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的白盖鸡油菌子实体图(2017年)曾念开 摄

封面新闻记者 郝莹

近日,我国先后在海南和浙江两地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这一发现已发表于国际期刊《微生物学前沿》。

据悉,白盖鸡油菌由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教授曾念开科研团队、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于2017年和2020年先后在海南鹦哥岭、浙江天目山发现,采用形态解剖与分子系统发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后,确定为新物种。

漫长的“发现”过程

新物种的发现可遇不可求,常常在偶然之间,白盖鸡油菌也不例外。

2017年5月,曾念开正带领科研团队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做大型真菌本底调查。在鹦哥岭鹦哥嘴休息时,他留意到几朵无法判断种类的白色蘑菇,“我当时没有意识到它是鸡油菌,因为鸡油菌就是颜色近似鸡油的黄色才叫这个名字,这个白色的就很罕见”。曾念开当即拍下照片,这也成为白盖鸡油菌最初的图像资料。

对话发现新物种学者曾念开:最好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可能对其他植物造成破坏 - 天天要闻

白盖鸡油菌的显微结构图 张玉卓 绘

将标本带回实验室后,科研团队的硕士研究生张玉卓,在曾教授指导下对标本展开显微结构研究和分子研究,他们发现这种真菌除了颜色外,其他特征都与鸡油菌属相符合,经过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文献比对查证后确认,这是一个新的物种。它的菌盖呈奶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是波浪状,科研人员根据特征将其命名为“白盖鸡油菌”。

2022年6月27日,相关研究正式发表在国际微生物学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确认了新物种成立。同时发表的还包括维蕃鸡油菌、松林鸡油菌和灰黄鸡油菌,一共4个新物种。

该研究由海南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玉卓为论文第一作者,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曾念开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浙江大学林文飞老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é)Bart Buyck教授,赣南医学院苏明声老师,湖南师范大学陈作红教授及张平教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分局蒋帅工程师、海南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安东羽共同参与研究。

与壳斗科植物有共生关系

关于大众好奇的问题,“白盖鸡油菌究竟能不能吃?”曾念开表示,从过去大量的研究来看,鸡油菌属真菌都可以食用。以此推测,白盖鸡油菌也应该是无毒可食用的。

尽管如此,曾念开认为最好不要采摘白盖鸡油菌食用,尤其是野生菌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它和壳斗科植物形成了共生关系,如果没有壳斗科植物,白盖鸡油菌就不能生长存活,而壳斗科植物的生长如果没有白盖鸡油菌等蘑菇助力,也会长不好。”基于这种共生关系,采摘鸡油菌可能会造成对其他植物,甚至生态平衡的破坏,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动物、植物、菌物互相依赖,环环相扣,维持着微妙的关系。曾念开表示,“目前我们还没有把这种关系研究透彻,其中更多未知的原因还有待探索。”

对话发现新物种学者曾念开:最好不要采食白盖鸡油菌,可能对其他植物造成破坏 - 天天要闻

图源“菌菇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公众号

发现75个新种的“蘑菇教授”

对于曾念开来说,发现新物种已不是新鲜事。他从事大型真菌资源与利用已有21年,带领海南医学院科研团队已发现并正式发表2个真菌新属、75个真菌新种、新组合种19个、中国新记录菌属1个、中国新记录种2个。

这次发表的4个新物种中,白盖鸡油菌和维蕃鸡油菌都是在海南发现的。“在鹦哥岭采集到的是白盖鸡油菌这一新物种的模式标本,”曾念开解释道。所谓模式标本,是指最能代表这一物种特征的标本。“我们在鹦哥岭找到的白盖鸡油菌,个体多,长得也很好,所以被选为模式标本,海南鹦哥岭也是它的模式产地。”2020年,林文飞老师在浙江省天目山发现白盖鸡油菌分布,让科研者们对这一物种的认识更加完善,论文得以在研究多份标本后发表。

曾念开团队长期在海南进行大型真菌的本底调查,野外考察足迹遍布海南全省。真菌采样困难,曾念开带着学生深入雨林采集标本。“真菌本身生命力特别强,它和生命的进化也息息相关,只是过去我们看不到,它一直是躲在背后的力量,要研究它认识它,才能更好地保护。”在他看来,大型真菌的研究尚不深入,做好基础的分类调查工作尤为重要。“海南的生物多样性确实丰富,一辈子如果能把这边的真菌搞个八九不离十也够了,我们就能真正为国家,为整个海南省做点事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 天天要闻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胃肠外科暨胃肠手术功能保护研究中心新技术应用沙龙上,一款名为DeepGuide的手术导航系统对外发布。该系统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使胃肠肿瘤手术的系膜完整率从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术应用沙龙现场。甄晓洲...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 天天要闻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中新网嘉兴5月13日电(记者 王逸飞)13日,在浙江嘉善举行的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这也是长三角首张跨域“生物多样性图谱”。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现场。浙江省生态...
11000年前的冒险,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类北迁传奇 - 天天要闻

11000年前的冒险,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类北迁传奇

在苏格兰斯凯岛发现的水下石圈和石器时代工具显示,约11000年前,人类已踏足如今的苏格兰北部。 这一发现表明,史前人类勇敢穿越苏格兰北部冰川肆虐、海岸线变幻莫测的险境,向北迁徙的距离远超此....
探访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430余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展“科创雄心” - 天天要闻

探访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430余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展“科创雄心”

极目新闻记者 荣枚“因聚而变,惟创则新”。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成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5月13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湖北行报道团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进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中央屹立着一棵“科创之树”。“劳动者”人形机器人、高产高蛋白宜...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逝世,享年64岁 - 天天要闻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逝世,享年64岁

沉痛悼念陆树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主任、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原所长,《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常务编辑委员,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2日13时05分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64岁。陆树良教授专注于烧伤诊疗、创面修复及组织再生等学术研究,曾主持国家“...
阿司匹林在兰花种养中的科学应用 - 天天要闻

阿司匹林在兰花种养中的科学应用

在兰花种植领域,一种看似“跨界”的养护方法正逐渐被兰友们接受——利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促进兰花生长、增强抗性。这一方法看似神奇,实则蕴含着植物生理学的科学原理。本文将从成分解析、作用机制、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系统阐述阿司匹林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