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三个世界之二:走进科学的世界

2022年08月27日09:55:09 科学 1962


湘西素称“中国的盲肠”。袁隆平穿越这道盲肠,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他还一无所知的世界。而这里正是中国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起点,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稻文化的发祥地、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安江。他在这里执教18年,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了37年。

在这里,袁隆平度过了初来的三年迷茫期。当科学春天的风终于吹到安江后,他希望能搞点什么新的品种,一种高产的新作物。他猜想的这个新作物究竟是什么呢?他依然是只迷途的羔羊。

袁隆平的三个世界之二:走进科学的世界 - 天天要闻

但袁隆平清楚地知道:科学就是要通过试验来得以检验。于是他动手做了第1个试验:红薯和月光花嫁接。结果他成功了,长成的红薯个大、淀粉含量高。

但是当他把嫁接长成的红薯当种子种下,情况却是:地上月光花开花,地下不结红薯。结论是无性杂交无法得到变异的种子。

俄国犹太裔病理学家梅契尼科夫说:“人类借助于科学,就可以纠正自然界的缺陷。”袁隆平确实借助于科学,用三年时间试验证明苏联卓越园艺家米丘林学说的致命缺陷。他经历了从迷茫、迷失到恍然大悟,最后又回到了原点,重新出发。

袁隆平的三个世界之二:走进科学的世界 - 天天要闻

1960年,袁隆平把目光从红薯转向了水稻,这无疑是他一生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选择。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将在稻田里安身立命,他的魂在稻田里,他的世界在稻田里。

他已明确地朝着一个方向、农业科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杂交水稻,看齐了。杂交水稻的关键是要找到母本。

袁隆平只要放下教案,就直奔稻田。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镊子,去稻田观察和寻找种子。头上太阳晒,很热;脚踩在水田里,很冷,真正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功夫终究不负苦心人。在一个神奇的瞬间,袁隆平发现了生命中的第一株神奇水稻——“鹤立鸡群”。他仔细观察这一株非同一般的水稻:株型优异,十多个八寸多长的稻子,穗大粒多,每一粒都分外结实、丰满,他简直是如获至宝。

袁隆平的三个世界之二:走进科学的世界 - 天天要闻

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鹤立鸡群”的种子被种到了实验田里,袁隆平像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期待那些种子能长成植株茁壮、穗大粒多的下一代。真是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结果是“子不及父”的参差不齐,一瓢冷水狠狠地泼了下来。

这一瓢凉水浇醒了袁隆平。他通过对这些植株的反复统计计算,终于得出“鹤立鸡群”是天然杂交稻。他为此兴奋到了极点。

之后,袁隆平进京请教专家,破解了理论上的难题,接下来就是寻找雄性不育株。但是能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的几率,几乎是微乎其微。

袁隆平的三个世界之二:走进科学的世界 - 天天要闻

也许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在1964年7月入夏以来的第14天,即7月5日午后2时25分,袁隆平的眼睛再一次散发出兴奋、奇异的光芒。他终于找到了具有单一性功能的母稻,可以做杂交的母体。

之后他又与助手在几十万株稻穗中找到六株形状不同的雄性不育株,它们就是杂交稻的生命密码。袁隆平兴奋、清晰地勾画出了中国杂交水稻的第一幅蓝图。

但是,要把一粒杂交水稻的种子,从试验田走到农家的田间地头,要闯过三关:三系配套关、优势组合关和制种关。

袁隆平的三个世界之二:走进科学的世界 - 天天要闻

这三关还没有开始,“文革”先开始了。袁隆平育苗的60多个坛坛罐罐被砸烂,被折断和撕裂的幼苗满地都是,几乎被烈日枯燥。他怎么受得了,这是他的命根子。

还算苍天有眼。袁隆平的两个学生李必湖和尹华奇,在秧苗被砸之前偷出了三盆,藏了起来。试验又可以继续进行了。袁隆平也从差点被管教变成了被保护。同时还发生了一件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上标志性事件: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那三盆秧苗经过反复繁育,到1968年春天已发展为两分试验田。为了加快育种步伐,袁隆平决定追赶太阳,去岭南、海南和云南等光合潜力高的天然大温室繁殖育种。

袁隆平的三个世界之二:走进科学的世界 - 天天要闻

之后,他们带着从海南培育的700多株秧苗,一路小心翼翼地返回安江盆地。袁隆平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着地里的秧苗。当秧苗长到快要扬花、灌浆、抽穗时,令他绝望的事情发生了。

1968年5月18日早晨,大雨初晴。当袁隆平穿过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地里的秧苗不见了,试验田变成了烂泥塘。

简直是五雷轰顶的打击。直到事发后第4天,他终于在一口水井里发现了几棵漂浮的秧苗。这5棵是最坚韧的生命,是实验继续的功勋,它挽救了袁隆平5年的心血。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就像科学的朝圣者,不远千里万里奔赴他们圣城买加:岭南、海南、云南。他用一千多个品种,做了三千多次杂交试验和上万次测验,对“三系”遗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袁隆平的三个世界之二:走进科学的世界 - 天天要闻

无论当时,还是如今,科研探索的路上也难逃“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宿命,袁隆平同样承担着来自社会上的压力,而不是科学上的压力。好在湖南省委给了袁隆平雪中送炭般的巨大力量,他也告诉自己:哪怕穷尽一生,也要把杂交水稻搞成!

袁隆平又决定性地思考与选择“从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里寻找突破口”,寻找和搜集野生稻资源。

1970年11月23日,又一个将载入史册的日子。袁隆平助理冯克珊在老铁路边上的野稻田里找到了那个神秘爱人“野败”。经过实验,袁隆平勾画的“三系法”蓝图终于全线打通。

袁隆平的三个世界之二:走进科学的世界 - 天天要闻

随着一道道难关的攻克,中国终于迈进了杂交水稻的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线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他干成了一件全世界人都没干成的事,杂交水稻也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985年10月,袁隆平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颁发的“杰出发明奖”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这是他首次获得国际大奖。

科学的道路曲折而致远。在这崎岖不平的科学道路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高度,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用铁定的事实告诉全世界:中国的粮食是安全的!中国人能养活中国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中国人的手里!


[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必删除[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 天天要闻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称为ITER磁体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 天天要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4月13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在温州学研究联合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深化时间维度、放大空间维度,贯通历史研究温州、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努力打造温州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学术研究的...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 天天要闻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极目新闻记者 张秀娟通讯员 赵梦洁 黄晓彧 林敏“小朋友们,外来入侵物种包括哪些呢?”“在咱们出国旅游前,需注意哪些问题呢?”4月12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武汉海关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关开放日”活动。15名小学生化身“国门小卫士”,零距离体验、参与海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 天天要闻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 文 时硕 图如果你向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过在其他星球上跳跃?在本次国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动体验机前,你每次的纵身一跃,都会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员服的小人,来到月球、金星、火星、火卫二、土卫一等星体上,屏幕的上方记录着你的跳跃高度。在月球,你轻轻一跃就能达到3米高度,轻松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 天天要闻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是多重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象监测和专家分析,此次强风具有以下关键成因:一、极端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1.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 天天要闻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据央视网报道,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上周,神十九乘组稳步推进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开展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维护。神十九乘组利用脑电设备开展了多项实验的测试工作,地面科研人员将利用获取的数据探究重力对视觉运动信息...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 天天要闻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模仿人类奔跑、跳跃、空翻,像人一样说话、思考甚至察言观色。这不是科幻电影对未来的虚构,而是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阔步向前的现实。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曾畅想过:家里有一个机器人,能买菜、做饭、铺床、扫地,帮你干农活,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时至今日,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12点了,您该吃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