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之气球效应与基本地貌的形成--对原理论的批判

2021年10月11日23:08:05 科学 1039

我们回顾一下曾经的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再看看之前的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大陆漂移假说及板块构造理论是认为地球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最初几分钟内形成,其大小在几十亿年的时间内都没有什么变化,其形成发生在大约45亿年前。那么这里就有个疑问:板块为什么会分裂?为什么会从那个位置分裂?这些疑点如果得不到很有说服力的解答,我想我还是有机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尽管我提出的问题可能不那么科学、深奥,但的确困惑了我好几年,或许有人还有更好的解答能让我满意。在第一篇文章里,我的观点很显然不支持关于力的理论,因为我们无法找到力的根源在哪里,也就是第一施动力。没有第一施动力,宇宙就不能用力来解释。那么板块分裂就不能用莫须有的离极力和潮汐力来解释。至于将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那只是从视觉上判断得出的错误结论。社会上流行的版本之板块构造理论可取的地方也就是认为地球表面是板块构成,但板块的划分和数量都是不确切的。实际上的板块并没有漂移,而只是旧大陆随着球面的增大与其它板块的距离在拉大,这就好比在气球表面作上不同的记号,向气球吹气时,随着气球的膨胀,不同的记号之间距离拉大并远离。因此地球从小到大成长,从而迫使板块分裂就更具有说服力。地球表面开始断裂,一定是在泛大陆之前,也就是当地球表面积处于现在表面积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或更早时间,地壳就开始出现断裂,那个时候地球上还不一定有水、生物,不一定有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但也有可能完全被水覆盖,因此,在同一纬度具有相同物种、相同特征的物种活体证据与化石证据证明古大陆是连在一起,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些证据只能说明具有相当的环境条件,至于大陆或板块是否相连,无法从物种的化石或相同、相似的形态得到证明。我所认为的宇宙天体,都是由小到大成长的,最初是粒子,然后经过几亿几十亿年,甚至上百亿年的时间成长起来的。地球是由太阳中的某些粒子氧化后,内部粒子裂变成长起来的。刚开始的时候在太阳附近,体积小,自转和公转周期快,赤道与公转轨道几乎垂直。很显然,由太阳诞生而来的地球对太阳的能量有依赖性,不离不弃绕着太阳旋转。地球内部产生的物质受太阳辐射影响,形成软流体环流。大约过了15亿年,第一层地壳在地表形成。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北纬度60度之间的南北极圈。这个时候软流体在南北方向,形成三个交汇处。向东西方向,东西经180度和西经30度左右,也形成两个交汇处。地球总是在不停地成长,内部物质向地表挤压,而交汇处首当其冲被挤开,形成断裂。第一层地壳断裂,产生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北非板块、澳洲南非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板板块、格陵兰板块(北极板块)。而在地球内部产生了八个腔室。在这八个腔室里,软流体方向从地心向地表,再回到地心流动,同时在腔室靠近地表平面,也形成了大致平行于平面的环流。非洲大陆在表面上看南北方向在赤道边缘没有断裂,貌似不符合交汇外断裂原理,而实际上地面以下的软流体环流是规则的,只是地壳撕裂的不规则。第一层板块分裂大约发生在16亿年-30亿年,也是第二层板块的形成时期。到南北回归线之间,地球的表面积是原来的两倍多。自转和公转速度变慢,离太阳的距离也变远。第二层板块形成后,地球表面出现四大洋。地球继续成长,第二层板块开始分裂,时间大约发生在30-45亿年。在纬度上,这次分裂的发生在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以及赤道附近;在经度上,分裂发生在西经30度,东经60度,西经150度,西经120度。从南极圈到北极圈,地壳内部形成了16个腔室,与之对应的板块也应该是16个,加上南北极的两个,地表的板块总共有18个。第三层板块形成主要参考依据是火山带。地壳演变史至今可能经历三层地壳,原大陆是第一层地壳;在原大陆以下形成并且包括第一次断裂区域新产生的覆盖于整个地表的是第二层地壳;在第二层地壳以下形成、覆盖于整个地表的是第三层地壳。地壳的形成是地球内部软流层物质遇冷降温的结果。地壳是坚硬的岩石层,来自地球内部代谢的能量在坚硬的岩石层内郁积,可能使一部分的岩石融化或者在那里发生核裂变。原大陆以下形成的第三层地壳因为高温而软化,变成软流层。在原大陆以下,夹在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地壳之间的物质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挤压,分别向地球外部与内部排放,而第三层地壳是刚刚形成的软流层,因此夹在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高温流体物质直接向地球内部排放与融合,形成对流,同时由于地球的成长,表面积扩大,原大陆开始断裂,成为薄弱环节,而第二层地壳则相对坚硬,使夹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能量向地球外部爆发,形成火山或地震。在大西洋区域由于只有两层地壳,而且内层地壳可能是正在形成中的软流层,易于输导能量,夹在两地壳之间的能量无法郁积而无法产生火山。火山主要分布于第三层板块的形成区域,地震主要分布于地壳三次断裂处。在南极区域,第二层地壳在远离南极大陆的大洋中脊断裂,并且南极大陆受到的挤压不仅来自地球内部,而且南极圈以南的整个半球面拱形弧度变大、趋向平面化,致使南极原大陆中部不会出现断裂,并且可能受到横向挤压,夹在原大陆与第二层地壳之间的高温物质则出现水平疏散或者可能撕裂第二层地壳向地球内部输导,而不是向外爆发。所以在地壳第三次断裂期南极区域不会出现断裂,也不会出现火山地震带。北极区域与南极区域不同,北极区域只有两层地壳,第二层地壳可能受到周围横向挤压,使北冰洋中部收紧而不能产生断裂,同时在第二层与第三层地壳中间的高温物质无法郁积,或与第三层地壳融合向地球内部扩散。因而北冰洋区域也不会有火山地震带产生。在大西洋中脊,因为只有两层板块,所以只有地震带而没有火山带。第一层板块形成后期,第一次分裂前,第一层板块边缘受内部挤压,形成山脉或高地,形成四边高中间低的地势,这些区域就是板块交汇处。比如北美西部洛基山脉和东部的拉布拉多高原以及阿巴拉契亚山脉,南美西部安第斯山脉,东部的巴西高地。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亚洲伊朗高地、喜玛拉雅山、华南武夷山脉。亚洲北部西伯利亚高地。澳洲东部大分水岭,非洲东部的埃塞尔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南极大陆周边高地。第二次板块分裂出现在大洋中脊居多,板块边缘也出现山脊。软流层交汇处同样出现低谷和海沟。比如大西洋中脊、太平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在亚欧大陆的乌拉尔山就是板块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同时期地中海、北美五大湖区形成。地球内部沿地表的软流体与地心到地表的对流体已经无法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已经开始模糊,也就是说当前的板块已经无法体现内部的软流体流动方向,只能大体地推测。诸如中非裂谷、红海、格菱兰岛西部巴芬湾等区域出现分裂,可能是内部对流层的交汇处,也可能是下层板块冲击上层老化的板块造成分裂。但,不管怎么解释,一定是地球膨胀,物质向外挤压造成的板块断裂,而不是什么离极力。从两次板块断裂可以推测其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直接原因是地壳内部的软流体环流。第一次断裂出现在北纬60度附近,当时的地球表面积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大小,太阳的直射在南北极圈之间徘徊。在北半球,软流体在北纬60度与赤道间呈逆时针方向循环,与北极圈的顺时针软流体会合,并且在北极圈附近硬化。这种流向是由地心向地表形成的内外流。而南半球软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在南纬60度附近会合硬化。而软流体的横向流会合处则出现在西经30度和东西经180度附近,这种流向也是内外流。而由于受到地球内部的挤压,会合处的断裂自然而然就成为板块的裂口。那么此后15亿年,太阳辐射的拐点出现在南北回归线上,软流体的会合点也出现在此处。因而纬线断裂带出现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经线断裂带依然出现在西经30度,东经60度,西经150度,西经120度附近。六大陆板块附近的岛屿,其成因都与地壳断裂有关,曾经都处于大洋中脊的位置。在第二层板块形成初期,北美北部的伊利沙白女王群岛、中美洲的一系列岛屿、南亚及大洋洲的一系列岛屿包括澳洲的北岛和南岛、亚洲东部的台湾岛、日本、欧洲的冰岛、大不列颠岛、东非的马达加斯加岛,这些岛屿都是与第一层板块断裂后若干亿年,也曾处于大洋中脊位置,受地球内部挤压而拱起形成的。目前在大洋中部沿火山地震带分布的岛屿其成因也是内部物质挤压而拱起。比如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马绍尔群岛土阿莫土群岛,大西洋中脊附近的亚速尔群岛。理论上讲,这些岛屿都处于上升状态。

板块构造之气球效应与基本地貌的形成--对原理论的批判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分析:揭示其进化和潜力 - 天天要闻

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分析:揭示其进化和潜力

禽流感病毒(AI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对全球家禽产业和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分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探讨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特征、进化途径以及其对未来的潜在影响。一、禽流感病毒概述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科普时报》版:全息技术:超越现实感的三维成像 - 天天要闻

《科普时报》版:全息技术:超越现实感的三维成像

当下,全息技术在医学影像学、工程设计以及娱乐领域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但要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仍需克服一些挑战。例如,高成本是制约全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进一步降低设备价格以及制作成本。
山东发布《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 天天要闻

山东发布《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5月16日,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山东省济宁微山县微山湖举办。活动现场发布了《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是我国近原生态大河河口,保存了完整的陆、海、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拥有中国乃至世界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黄河流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
NVIDIA Omniverse:引领 AI 和元宇宙的未来 - 天天要闻

NVIDIA Omniverse:引领 AI 和元宇宙的未来

导读:不久前的 CadenceLIVE Silicon Valley 2024 大会上,黄仁勋曾公开表示,AI 将为数据中心、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带来革命性颠覆。人型机器人降至1万至2万美元将是未来必定的趋势,因为全球科技企业都在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包括 NVIDIA 也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我们需要一个模拟引擎,以数字的方式为机器...
“燃烧之路”展探索人类连通技术与精神的可能性 - 天天要闻

“燃烧之路”展探索人类连通技术与精神的可能性

展览“燃烧之路”正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展出。“燃烧之路”是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第三届获奖策展小组甘莹莹和周一辰的展览项目,将展至6月16日。 策展人甘莹莹和周一辰在展览“燃....
面对海量数据 上海天文学家通过人工智能“挖”到重要发现 - 天天要闻

面对海量数据 上海天文学家通过人工智能“挖”到重要发现

图说:研究过程艺术示意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面对海量的天文数据,人工智能成为天文学家的得力帮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带领的国际团队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在国际斯隆数字巡天项目第三期释放的类星体光谱数据中,“挖”到重要发现。葛健介绍,宇宙冷气体和尘埃中的“中性碳吸收体”,是研究星系...
杭州上空掉落陨石?多位网友拍到!最新回应 - 天天要闻

杭州上空掉落陨石?多位网友拍到!最新回应

5月16日傍晚,记者接到网友报料说,6点55分左右,杭州上空好像掉了一个陨石。几乎同一时间,微博上也有网友发出了类似的内容。究竟是不是陨石?还是火流星?它又去了哪里?记者联系上了杭州市天文学会讲师牟新翔,他表示,经过杭州市天文学会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颗火流星。 从大家的交流中,牟新翔得到了以下的线...
我国团队研发出眼动追踪隐形眼镜,动动眼睛就能“控制”物体 - 天天要闻

我国团队研发出眼动追踪隐形眼镜,动动眼睛就能“控制”物体

IT之家 5 月 16 日消息,IT之家从南京大学官网获悉,近日,南京大学联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眼动追踪功能的隐形眼镜,外观和普通隐形眼镜无异,基于频率编码策略和球面共形的微纳加工制备工艺,该隐形眼镜具有无线无源、轻量无感、柔软安全的特点,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眼动追踪和眼动命...
大降数字孪生模拟成本,NVIDIA晒助攻科学研究新进展!加速全球量子计算超算 - 天天要闻

大降数字孪生模拟成本,NVIDIA晒助攻科学研究新进展!加速全球量子计算超算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作者 | ZeR0编辑 | 漠影智东西5月16日报道,NVIDIA本周在国际超算大会ISC 2024上公布了多项科学计算、量子计算相关进展,包括科研人员利用NVIDIA技术将生成式AI应用于代码生成、天气预报、遗传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高性能计算(HPC)工作,以及通过开源的NVIDIA CUDA-Q量子计算平台助力国家级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