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三无研究员,85岁却获得专业领域最高奖,屠呦呦凭的是什么?

2021年09月21日23:25:02 科学 1481

在中国科学领域,最高的荣誉是院士。

可有这么一个人,她在专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活人千千万,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依旧没有当选院士。


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学背景,院士头衔,但这些依旧无法掩盖她的光芒。

她是三无研究员,85岁却获得专业领域最高奖,屠呦呦凭的是什么? - 天天要闻

作为一名三无研究员,却能在85岁的时候,获得专业领域最高奖,屠呦呦凭借的是渊博的知识、医者的仁心、不朽的功绩。

能获得诺贝尔奖,不是它成就了屠呦呦,而是屠呦呦使奖项更加名副其实。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疟疾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而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衍生物,作为最有效的疟疾联合用药,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她是三无研究员,85岁却获得专业领域最高奖,屠呦呦凭的是什么? - 天天要闻

1930年的浙江宁波,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了。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里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待。

在这颇具文化气息的名字里,可以想象敬重知识的氛围一直围绕在屠呦呦身边,父母重视教育给屠呦呦的未来打下了良好基础。


5岁送入幼儿园学习,到20岁参加高考,屠呦呦的求学经历也颇为曲折。

因为患上肺结核,屠呦呦不得不休学两年。

在治疗过程中,她对医药学有了兴趣,在继续学业时,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医学院

渊博的知识,这是杰出人物的必备。

在大学期间,屠呦呦像一块海绵疯狂汲取知识,她呆在学校课堂上和图书馆里,学习着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完成了基础知识的理论框架构建。

在进入工作中后,屠呦呦有了更多实践经验,她深入基层,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

而且在实践基础之上,屠呦呦还继续着理论学习,在掌握了系统的中医学后还不断巩固夯实。

在学习实践研究,如此反复之下,屠呦呦在掌握前人的基础之上,依靠自己不断学习的知识,能够在医学领域上再次进步。


她是三无研究员,85岁却获得专业领域最高奖,屠呦呦凭的是什么? - 天天要闻



在患病期间,是中医让屠呦呦重新健康起来,医术点燃了她的学医兴趣,而施展医术的人则让她升华了自己的心灵。

屠呦呦想要治病救人,圣手仁心让她有了神圣的光辉。

在新中国时期,提高所有人的身体素质已经迫在眉睫,而血吸虫病首当其冲。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血吸虫肆虐,已经有无数人被感染,他们因此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是死亡。

群众的生活实在是太过艰苦,甚至连毛主席都发出哀叹,将血吸虫比作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刚刚学有所成的屠呦呦在加入共产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这次驱逐瘟神的运动,她研究治疗的药物被收入书中。

在治疗血吸虫病的突出表现,让研究院在接受抗疟药研究的任务中,屠呦呦成为了科研组组长。

经过数年的研究数百次的失败,屠呦呦在古籍《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有了灵感,成功获得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实现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这样巨大的成功,让中国向世界有了发布青蒿素抗疟成就的大会。

尤其是1992年抗疟药物研制成功,青蒿素得到全面使用,使中国乃至世界的抗疟达到新高度,活人无数。


她是三无研究员,85岁却获得专业领域最高奖,屠呦呦凭的是什么? - 天天要闻

在传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下,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人类健康史上做出了非凡贡献。

屠呦呦的不朽功绩让她获得诺贝尔奖,也让她成为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

只是在这些荣誉背后,也有着数不尽的艰辛苦阻。

在工作中,因为时代原因,研究的项目基础一空二白,没人、没钱、没技术资源。在实验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只能用笨办法,一遍又一遍的实验研究总结。

在生活中,她整天不在家,白天在实验室泡着。

据屠呦呦回忆

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

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

襁褓中的孩子被送到老家由老人照顾,长时间的分离让屠呦呦内疚,每次重聚都能让这位母亲十分开心。

当时屠呦呦的生活单调极了,一切精力都在工作上,没有多余的时间。

荣誉的背后,是那高强度的工作,为了成果,屠呦呦牺牲了很多。


她是三无研究员,85岁却获得专业领域最高奖,屠呦呦凭的是什么? - 天天要闻

屠呦呦是一名共产党员,而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在专业领域已经做到了。

作为一名科学家,她用自己的研究造福着无数人。这位发过光、发过热的老人,将会被所有人铭记。

屠呦呦这名三无研究员,不比那些三有科学家差。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 天天要闻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随着天上的卫星组网越来越多,这些卫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为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首个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卫星管理更聪明。航天大模型“华山”,首次将大语言模型应用在航天领域的产品上,运用AI帮助用户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轨道计算与分析、指令代码生成等航天器在轨管理工作。通过数据学习,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 天天要闻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当地时间5月14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荷风”和“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当天,美泉宫动物园为“荷风”和“兰韵”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发表致辞。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众多儿童欢呼雀跃,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 天天要闻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我们都知道医学研究方案设计耗时又耗力?面对复杂的实验逻辑和文献海量信息,如何快速产出高质量方案呢?我想这一直是大家迫切想要解决问题吧!那今天刷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有福了,本文结合梅斯医学资深研究员张磊博士直播干货,手把手教你用AI拆解研究目标、优化实验设计,文末还附赠工具试用入口!【研究方案设计的前置知...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 天天要闻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常温常压下,氢以气体状态存在。高压下,氢结晶为固体。而超高压下固体氢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是未解之谜。1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一项重大突破: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用X射线纳米探针首次“看见”固体氢的复杂晶体结构。这是目前世界上固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 天天要闻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早上好!上观新闻‘早读’来啦!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上海多云到阴,下午起局部地区有短时小雨,22~29℃§今日关注“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5月14日12时12分,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 天天要闻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终生难忘的一天。他们在“模速空间”参加一场以“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为主题的沙龙时,与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面对面交流。这些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他们身处的科研环境如何?记者来到毗邻“模速空间”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采...
生命,居然也可以悬在边界上,不活不死…… - 天天要闻

生命,居然也可以悬在边界上,不活不死……

17 世纪末,一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展开了一项让他重新思考“生命是什么”以及“生命的边界在哪里”的探索。这段旅程不仅颠覆了他自己的世界观,也在科学和哲学界激起了波澜,影响至